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9日)(上)
成蹊
傍晚,净人把一份手抄稿送了过来,感恩他们三位辛苦了一下午才做了出来。一位居士参加了师父的博文编书工作,借此难得的因缘,跑去亲近师父,有幸得到了一番指导。
师父很亲切地问他:“编书很辛苦,工作紧张吗?心里欢喜不欢喜?”
居士回答说:“师父,不辛苦。我们能够为师父承担一点事情,是一件很殊胜的事。像承担师父博客出书的事情,哇,非常高兴,非常好乐。但是,具体做时刚开始几天很好,到中间的过程时,确实心力会有下降。”
师父:“就是需要做事来磨练。”
居士:“对。它要经过这样的磨练。”
师父:“就是要不断地磨练。”
居士:“但是当心力下降的时候,一个呢,是先撑住;第二个,是不断地有法师提策,给我点压力,什么时候要完成啊,有时还有鞭策。”
师父笑着说:“我也经常给他们(指法师)施压。”
法师:“低沉,过几天之后,再把它提策起来,那个心力就会又到一个台阶上去。”
师父:“就会慢慢稳定。”
居士:“对。它就又会比较稳定了,实际上说,前行意乐提策提起来了,但是那个力量还是虚的,还不是很实在的,一旦经过这种历事练心之后,提起来的力量那就不是……”
师父:“那肯定啊,意乐、加行、究竟嘛,对不对?到最后要归到究竟,是不是?如果只是意乐的话,你有没有加行?有没有究竟?”
居士:“不到底就不究竟了。”
师父:“那么你这个也不对呀。就是说,我们强调意乐的目的,是因为世间上面的人做事,不知道目的,只是光做事,所以要提意乐,提意乐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努力把事情干好。”
法师:“对。把事干好。”
师父:“对呀,这是提意乐的目的,干出来才有功德,否则不会提意乐的。”
居士想起建筑法师来了,很佩服地说:“像建筑法师的意乐,他的那个悲心的力量,就是提的很高啊,真的是锻炼出来的。”
师父也很满意地说:“我都没有去看他,他还是意乐那么高,如果去看他,他意乐就更高了。”
师父很开心地笑。
居士:“所以,这个就是要立志!”
法师:“他能够如理作意,非理作意跟如理作意刚好不一样。”
师父:“他境界很强就没有事情,他的信心够就没事。”
居士:“对。实际上师父事情也很多。”
师父:“
他开刀疼我们就给他念经念了一个晚上。”
法师:“我们一直给他念到第二天早上四点。”
居士:“博客上都有写,一整个晚上。”
师父:“成就这个东西,各行各业都一样。比如,当官的人可能多了,但真正能够当大官的人是极少数;企业的也是,大家都是要赚钱,但是真正能赚大钱的人,还是少数;大家都去做学问,做到最后,真正有大学问的,也还是少数……”
法师:“对。这都是缘起法。”
师父:“又比如你搞体育的,拿金牌的也是少数。你看这赛跑,体育健儿,全国全世界不计其数,最后能够拿到奥运会金牌的就只有一个。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居士:“对。”
师父:“这个有的是自己的素质,或者有的要遇到好的教练,训练要很及时,缺一不可,任何因缘都不可缺少。你年龄不合适去参加比赛,有水平也拿不到成绩,对吧?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缘,这学佛固然也是一样。他可能学的教理很多,但真正说要成佛作祖,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那都是很难的。根据唯识的教理,有五位——
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资粮道里头,资粮位你集的资粮,都是要很长时间的,才能够到加行位;加行位过了才能见道,也就是你见道以前,要么修加行,要么集资粮,更多的是在集资粮,没有见道之前,你都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修道。”
法师:“就是资粮位,也是广义的来说,狭义的话,那个资粮位就要发菩提心,任运无间无造作的菩提心,才进入资粮位,才算是真正的集资粮。集到能够自己能发起菩提心来,才进入正式的五道。”
师父:“《十法经》里说‘示法性谛令解脱’,能够见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法师:“不见道怎么能解脱?”
居士:“对。佛教是以解脱为目的的。”
师父:“要发长远心,发心能发多长,就能够凝聚多大的力量,功夫不够自然就停在那里了。”
居士:“师父培养人的办法非常有智慧。”
法师:“依缘起法,依缘起业果来培养人。”
师父:“那需要真正的愿力去支撑,我们常常讲同心同愿,不是说着好玩的,没有真正的愿力是实现不了的。”
法师:“肯定实现不了,到一定时候自己就把自己给否定了。”
居士:“自己就撑不下去了。”
法师:“没愿力不行。”
居士:“没错,没错。师父现在在打基础的时候,有些人会认为修行的味道还不是很浓,对于修行来说……”
师父:“真正让你去修行,天天修行你也受不了。”
居士:“自己就受不了。”
法师:“资粮不够怎么受得了?居士大多是寻找刺激,和社会上寻找那些染污的刺激是一样的,只是寻找清净的刺激,这个没有变。”
居士:“新鲜感,离苦得乐。”
师父:“偶尔弄一弄,真正让他天天搞,又说太紧,也会受不了。”
法师:“天天让他们研讨,也会觉得没有意思。”
居士:“是这样子的。”
法师:“一个礼拜研讨一次,还像那么回事,天天研讨试试?肯定研讨得枯燥无味。天天说老一套,谁对谁也看不惯,受不了,这就可以检验出自己是不是在寻找清净刺激,实际心里没有长远稳定的打算,愿力都不够,一检验就出问题了。”
居士:“昨天甲法师一直给我讲,要修依师了。我也觉得这个真是个功夫了,不是说说喊喊口号就可以了。”
法师:“这一段时间和班上的同学,慢慢地谈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真正受用的话,必须在这个方面有突破,否则没办法,没有路走,必须这样!不然的话怎么办?你必须要修信念恩,还要再加上两个字‘刻意’。没有路,靠自己,你去摸吧!教理都有,大藏经就在这里放着,你去抠吧,抠不出来。头脑够,研究教理还行;头脑不够,研究教理都不行。那些研究教理的人头脑都是非常灵光的,否则根本就不行。出家的人研究教理都很苦恼,再和五欲不相应,没有五欲,很苦恼啊。最后只有自己治疗,自己跑掉了,没有办法。”
居士:“这个就让我想到说,我们搞航空的,有的又想搞航母,有些要去一些大公司,真正进到这个平台里,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航空人才,成为一个总工程师,那些业余的自己爱搞,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来。”
师父:“那是肯定的,你的事业不一样啊。比如说,一个人住在北京,跟住在一个省会不一样。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首都,在这里你的心胸格局、思考点就不一样,跟住在地方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肯定不同。你做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就不同,它所辐射的范围不同。”
居士:“是。”
师父:“很多东西真是不好比。你天天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你的素质就不一样,那些人是不是时代的菁英,是不是时代的主流,影响不同。”
居士:“对。”
师父:“如果本来就是比较边缘化的,比较弱势的人,这些人也是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度化的,毕竟也可以成为佛教的骨干力量。成为骨干力量以后,他们可以逐步逐步去形成影响别人的力量。”
法师:“那是。”
师父:“首都,大城市,有它特别的功能,你要把这个规律弄熟悉的话,都需要花很长时间,需要多花好多年,花多少精力。把这个大都市生活的规律搞清楚,你要去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法师:“对。这就是共业网的问题。”
居士:“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像找大公司一样,如果自己学是没有出路的。”
师父:“肯定是学不了多少的。首先,你思想的境界本身就很低,再讲什么高深的大法也无法接受,只能给他讲一些简单的,比较带些感情的东西,再深一些,他的心思没有那么细密,深邃,不容易懂。”
居士:“所以,在这样一个师法友的环境之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善知识修信,这是第一步,这样才能继续下去,否则要想坚持很久,不太容易,中间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师父:“这个就是怎么回事呢,打比讲,我和甲,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事情,各有自己的事情,这个是很关键的。又比如,让你们去做我的事情,你们可能受不了,我去做你们的事情也是不易做的好。就是说自己要能够把握好自己的缘起点,然后去努力,这个就是最适合的。”
居士:“对。没错。”
师父:“这个就是对的,所有人都是这样子的。只有把握好缘起,才会有成就。一个时期,什么是我最适合去干的。”
居士:“对。所以,一定要珍惜每一个缘起,自己学好佛法,而且还要振兴佛教。”
师父:“人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不抓紧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格局,佛教就撑不起来。”
居士:“对啊。尤其我是觉得在中国,经过文革基本上等于是白手起家,非常难,再加上现在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的冲击,你要想复兴佛教的话,要有智慧,要有悲心,要不……”
师父:“总的来讲,要踏踏实实地做些实事。这个建庙也好,那个编书也好,开网络也好,培养人才也好,办法会也好。不然,你讲了那么一大通,什么事情也没做出来,有什么意思?大家天天凑在一起就是浪费时间嘛。它这个是业果,业果,你要做出来,才说明你造了这种业啊。你要造这种业啊,你要发了这种心,你要造这种业,才会感这种果啊。我们的着手点是发心,发心有抽象跟具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抽象的东西,比如说,你说你要度众生,这是抽象的东西。你说要度人,你要度哪一个人?具体试试看,你能不能把他度了,遇到困难你还想不想度?如果抽象地说,‘我要承担如来家业啊,弘法利生啊!’遇到具体困难,你还承不承当?我们学佛法学来学去,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东西,讲的跟佛法根本上就是两回事。你要历事练心,对境缘法,事也好,境也好,它都是具体的东西,不是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你当然可以坐那里去观想,一个问题是你能不能观想得起来,其次,你观想的目的是让内心很有力量,而且清净,因为内心清净,才会有功夫去面对境界,对不对?”
居士:“是。”
师父:“否则谁知道谁的功夫行不行?”
居士:“内心的修炼,还是为了要去对境。”
师父:“这是肯定的。你内心平稳了,内心清净了,才会有力量,才能面对种种复杂的境界,内心才不会乱,才能够堪忍啊,面对种种打击,种种喜怒哀乐,内心才能够平静。”
居士:“其实,自己在承担的时候,体会到刚开始会很好乐,到了中间就会心力下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
师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磨练的。”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