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8日)(上)

(2007-11-19 00:00:42)
标签:

人文/历史

备览讨论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18日)(上)

成蹊

星期天,风停风住,和光温暖。午斋后,几个同学在交流甲班学习《备览》的一些内容。
    甲:“您在思维什么呢?”
    乙:“还是琢磨那句‘防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可防。’”
    甲:“是不是自己都没有‘非’,只有别人有‘非’?”
    乙:“都是自己的问题。”
    甲:“是非从心起,万法唯心造。这个量高啊!”
    乙:“对。当时师父讲,‘我怎么就不理解,明明他错了,怎么会成了我的问题呢?’”
    甲细细地品味着这句话:“对呀。‘明明他错了,怎么成了我的问题呢?’”
    乙:“最后,师父讲‘你要把握住这个心,把握住之后,就是说,天下无难事,没有难事!’”
    甲:“怎么会把握住这个心,就‘天下无难事’了呢?明明有那么多困难啊?”
    乙:“你对境的时候,正知正念现起,‘正知’就是了解的程度,‘正念’就是执持的力量,我了解,我执持,就可以了。精进度里边讲,‘正念正知’,正念它并没有判别是非的能力,它是执持的能力;正知具有判别是非的能力。它通过判别完是非然后去执持,这个正知正念对境才有能力对一切境,然后我体会到事无大小,修行人事无大小,没有大的事还是小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告诉我们对境调心的。”
    甲:“哦。”
    乙:“比如说,你承担一个法会做召集人,还是给他扫个地,其实一样。”
    甲:“那怎么会一样呢?”
    乙:“从修持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个境界而已。这个境界过去了,你也不需要再执持说‘我多了不起,我有什么功德……’为什么?为什么不需要呢?它这个境无非也是让你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我扫地无非也是让我生起这个功德,所以都一样。自己不需要生我慢,为什么?不需要,对境是为了调心,生什么我慢?做事情有没有把心调好?没有,没有你做事再大也是错误,也是白承担。所以事无大小,所有的境界都是用来调心的。”
    甲:“哦。”
    乙:“每一个人承担的事情不一样,事有差别,心无差别。”
    甲:“事有差别,心无差别?”
    乙:“事情有差别,但是最后透由承担,修出来的那个心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大小事,只要自己那颗心能够把握住,好事过了之后不要沾沾自喜,‘这个是我搞的’;坏事出来了也不要痛苦。往往都是人家扫个地跟你召集人都是一样的,法上都是一回事,如果没有锻炼好心,都不行。这个很重要啊!我说这个主要破什么,你知道吗?”
    甲:“不知道。”
    乙:“破名利心。”
    甲:“破名利心?”
    乙:“搞了一点东西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心里不要有我慢嘛,因为有名利才有我慢,自己有执持的东西,觉得‘我有些东西’。”
    甲:“哦。”
    乙:“如果当下没有调好自己的心,不因为承担而谦虚,其实也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对于善知识来说呢,他看你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就是看你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那没有什么意思。世间人承担的比我们多了,精进的早上三点起来炸油条,每天晚上零点才睡,早上三点又起来炸油条。”
    丙:“我认为你这个观点有问题。”
    乙:“什么问题?”
    丙:“因为,他虽然是三点起来炸油条,但是他白天可以偷空睡觉,可以有空吃东西,他不是一直不间断,晚上睡得晚也没关系呀?然后吃得好,睡得好,卖油条也不是一直卖呀?”
    乙:“是。”
    丙:“所以说,他们早上三点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三点起来,上午不能睡觉,下午不能睡觉,晚上又睡得那么晚,是吧,日久天长,身体就坏了。”
    乙:“你这个观点我承许,比如说,一个数学家,为了推出一个定理,算了几麻袋草纸,日夜废寝忘食。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做事情,世间人比我们强,把地王大厦60层,都能建起来,对吧,我们还达不到这个能力。这是从对境没有正知正念这个方面说。此处所说,是指这个承担事情问题。故此,根本问题不在此,而在于承担过程中有没有提升心灵的境界,否则佛菩萨为度众生愿成佛,但是众生没有度完,众生还在六道中,佛却已经成就了。是不是?”
    甲:“嗯。这个是讲精进啊?”
    乙:“不,不。这个是讲内心里,对境的时候有没有受用的问题。”
    甲:“到底什么样算受用呢?”
    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表现在外相上,就是人修行修到最后,越修越是容易跟大家相处,越谦虚,越容易代别人着想,然后对自己要求越严,对别人要求越松。”
    甲:“那为什么佛修着修着就找不着了呢?怎么没有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呢?”
    乙:“佛什么时候都没有离开我们,是我们不愿意跟佛在一起。佛什么时候说不跟我们在一起了?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分别、执着、妄想之故,导致我们不要佛了。”
    甲:“那五浊恶世,那么多恶人,我怎么跟他们融和在一起啊?”
    乙:“这就谈到说发心的问题。要知道我们现在也是五浊恶世的一员,本来已经融在一起了,并没有离开五浊恶世,并没有离开众生,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如果你已经离开了,已经走到另一个清净之道,需要再跟众生融和,那是为了度众生,那必须要发大心,此处大心,就是要发菩提心啦。这才能跟众生浑成一片,行菩萨行利他之四摄之法。”
    甲:“那如果我也发心说度人,至少说,我希望跟同事呀,同学呀,关系搞好点,可是为什么就那么难以融和呢?”
    乙:“这就因为我们没有放下自己的身架,如果放下了,自然就非常容易,所谓水到渠成。您说说,什么叫我慢?怎么叫自卑?”
    甲:“嗯。我慢,就是站在高处看别人;自卑,就是站在低处看别人。”
    丁:“英语说‘我慢’吧,叫做‘look  down  upon’。”
    乙:“哦,很形象啊。”
    甲:“那‘我慢’好理解,它是人与人沟通的一堵墙。”
    乙:“铜墙铁壁。”
    甲:“自卑呢?自卑怎么也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呢?”
    乙:“自卑,也是内心的一扇铁门。为什么?自卑是把自己锁住了,自己不对外开放,关门闭府,把自己心保护起来了。我慢,没有把自己的心锁住,但是构成了跟别人沟通的关卡,卡住了,竖起了一堵墙,互动起来很苦;自卑是消极的,还没有跟别人互动呢,就戴上了盔甲。”
    甲:“所以我慢是高山,火攻不入;自卑如盔甲,矛刺不透。关键就是我们无法打开心灵之门。”
    乙:“对。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自他皆苦。自己说,‘我都这么用心了,你怎么这么不理解我?’由我慢转为抱怨,由自卑转为抱怨。有抱怨,就是恶业了,最后把自己的善业全部忏悔掉了,善恶抵消,甚至把以前积累的善业也忏悔掉了,很吃亏。”
    甲:“那,我慢和自卑不是两种对立的心态吗?为什么我们会同时都有呢?怎么会同时存在呢?”
    乙:“当自己高兴的时候,有所执持的时候,我慢的心开始起来;当自己觉得不如别人的时候,自卑的心开始起来。它是属于无常的一种特质,心里面一直变化无常。”
    甲:“我明白了,我慢跟自卑,不是对治法,所以可以并存。”
    乙:“它们不是,是两种状态。”
    甲:“它们是同一种根源的两种表现形式。”
    乙:“都是我执所展现出来的两种烦恼相。”
    甲:“就是内心跟别人比较产生的两种结果,高下分别。那我慢的对治法是什么呢?”
    乙:“通常比较实用的就是,在别人面前,放下自己,撕下脸皮;按照经论上讲的,是观察界差别,会破我。因为为什么会我慢呢?是因为有‘我’嘛。一般人可能还不能直接拿来用,所以通俗讲就是撕破脸皮,说白了就是自己一无是处,无明大病。‘我们承担、做事、办法会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改善自己的过程,帮助别人的过程。’己利而利人,己达而达人。法会之中境界很多,就逼着自己放下自己的面子、想法、看法等等,越来越调柔,适应环境,否则就会很苦。最后把我慢磨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能适应众生,在适应别人的基础上,来成就佛法。”
    甲:“你的意思就是恭敬,放下脸面,弯下身段。”
    乙:“对,为什么我们一出去就很注意自己的身段啊,发型啊,衣服啊,自然心里边就会很小心,走路都会很在意,其实这个在意完全都是被对方所转,完全是希求别人大赞许和肯定,其实对方根本就没有看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痛苦。”
    甲:“如果没有我慢的话,自己就很洒脱啦。”
    乙:“就不会为别人的眼光所左右,反而此时智慧可以开发出来。”
    甲:“为什么我慢降下去,智慧可以开发出来呢?”
    乙:“因为我慢烦恼会盖住智慧的自性光明,有如乌云遮日。乌云拨开,自然能够显现光明。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他们都有一颗孩童的心,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跟他在一起很快乐,能放下一切,快乐起来,像小孩一样,智慧容易显发,抉择问题非常敏锐。”
    甲:“自卑的对治法是什么呢?”
    乙:“自信方面的,多观察自己的进步,优点,成绩。自卑的特点一般说就是认为‘我不行’,‘我一无是处’。”
    甲:“那我不是本来就一无是处吗?”
    乙:“是,要破除的是,由于观察自己‘一无是处’而不愿意向上的心,这个沉下去的心,也是烦恼;不是要破除‘一无是处’的这个认知本身。要立的是精进的心。”
    甲:“放下我慢,就会洒脱;放下自卑……”
    乙:“就会充满希望!”
    甲:“嗯,很好,真是开卷有益,感恩您。让我想起智慧十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能够获得智慧。”
    乙:“还有亲近善士善友,是获得最有力正念之因。”
大事略记:
    乙班开始学习《玄奘西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