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9日)(下)

(2007-11-20 00:00:55)
标签:

人文/历史

集体学习笔记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19日)(下)

成蹊

附件:《集体学习笔记》(二)

    摘录和尚开示:佛法的生命蓝图是按依报与正报结合起来考虑的  外在世界的一切跟我们内心世界是通过我们的身语行为,通过我们的业联系在一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就是依报与正报的圆满结合

第二段:学习 成就以大乘共业。认识菩提心

    赵:刚才我们学习认识了什么是菩提心,联系了什么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主要认识了一下菩提心,请大家先谈一下体会。

    章:我首先听到大和尚说到我们学习佛法修行,就像到彼岸去划船,过河就要靠船,佛法就是船,光有船不行,有人得划船,不会划的话,如果弄不好,会到不了彼岸,还会翻船,不会划得话,有了船也蛮危险的,会翻船。最简单的方法,不会划船没有关系,在一膄大的船里,只要你能乘上这条船,带头的人有经验,他会划船,船就不会走偏嘛,师父这是说到这就是大乘修行与小乘修行的区别,小乘修行靠个人,靠自力,靠别业,大乘靠一群人,靠共业,把我们业的力量融入到善法共业中去。我先谈这些吧。后面还有很多。

    殷:那我顺着说一点点,师父说我们需要造共业,大家就要造共业,怎样去造它呢?先讲业的性质。业的性质是,心在一起,业在一起,举了两个比喻,一个在寺庙哪个地方工作,只要是一心为三宝做事,大家共同种同一因,同一供养三宝的因,感得大家在一起的果,以后就会更近。我们平时共修学习啊,就是说你一个人可以在家里听师父的带子,也都非常好,也可以选择每周六和大家一起来共修。那我们感得不同的果,一直一个人一个人修的话,不和大家一起来共修,那就会感得以后听不到别人的东西,不会与大家在一起的缘,不会珍惜与大家在一起,只能自己在那里修啊修啊,你经常与大家一起修,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别人的功德,我们感得的机会,生生世世的就会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做事阿。师父前面讲了业这样的一个性质,师父也说了,就像在同一佛堂,拿了两把扫帚如果心不在一起,那自己拿着自己的扫帚,各扫自己的一边。接着我们要去修行走上去,我们是要选择凡夫道还是圣者道,最后我们是选择学习圣者道,那选择圣者道怎么样走上去,师父说了不是把文字说学懂了,学得是圣者的的语业,圣者把语业造成文字,让我们去学习,按照这样去做。我们用自己的身业去实践圣者的语业,这样两者联系起来,因为这两者的业结合起来,这一步就能踏上去,如果我们实践过程中,不相应的话,还在原地。我先讲那么多了。

    杨:刚才师父说的一句话对自己很有感受,当自己觉得不需要的东西,自己就不去关注它了,如果事情与我无关的话,我可以不去关心了,不需要为之出力,但师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不能把自己与其他人隔离开了,看上去其他人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根据依报与正报,所有的外在与自己是有密切联系的,不是说我不需要的,我就不去关心,这样就没有种下因,以后不管其他是否与自己有关,都要种下为之出力的因。。而自己的错误在于认为看上去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自己不会去关心了。。

    章:师父的原话是这样的:就是说,你自己存在的时候,能不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感受不到依报的存在,只能说明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我们的很多的烦恼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法执和我执。或者说我需要的东西,觉得对我来讲是很重要。其实世界上面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依共存,再有个体会。举个小例子,我们经常讲历事练心,对境缘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大家要学习去体会,去用心。就是说,大家有没有观察到,我们参加活动,或者是交流,你看有多少时间是从别人的需要出发的,或者佛教的需要出发的。就是说我要跟大家心在一起。还是说我要学这个,这个我喜欢,是这个活动对我有好处,我要参加,当你的心仅仅缘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才来学习,你造的是可能仅仅是一份别业,就是人在一起造的还是别业,有多少时候是发起护持的心。就是即使我学过了,但应该是说这是佛教的活动,我也要发心来护持,我要跟大家在一起,是发心护持的,来造共业,师父讲了,两人在一起扫佛堂,各扫各的。看上去人在一起,心不在一起,我们很多同修在一起学佛法,虽然学得是同一本经,但修行的方法或是自认为修行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天天坐在一起,却心没有在一起,完全没有在一起。对吧,再比如说,世界上很多东西是相依共存的,我们都执着于我们所需要的。举个例子,我们网络上发帖子,绝大都数同行觉得我没有学到什么,我还要花钱,又要花时间,有无想到过,修学佛法对我的重要性在哪里,如果大家都不护持的话,佛教就发展不了了,但我们的业力显现得不是非常和合的话,自然感不得好的依报,这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学习有无影响?有。可能我们心里说别人去发心,别人去护持,感得让我来,就是这样的业啊,都从自我的角度,我需要的。说我今天可能说少跑点路,少花点钱,但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自己,这就是说我们在团体中怎么去用心阿,会说大家工作很忙,我自己的工作也很忙,很随喜别人去,重点是不是真的随喜,什么叫随喜,真的随喜,宁可我自己去做,不作是把这机会让给别人。是别人不去做,我冲上去要去做的。这叫真随喜,不是嘴上挂着随喜,那是心得业力没有进来的,理由讲的一大堆,但心相看的不很清楚,对吗?不是说我们的一下子会跳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没有在一起护持,造共业,团体好了我才能好的心,都是希望什么呢?都是佛教好了,我再进来,都在观望,等佛教壮大了,我再进来。说我要积资粮,我要积功德,这心到底积到什么功德,但却是佛教在最困难的时候,才是积累资粮的时候,与佛教同甘共苦时才是积资粮。如果不联系的,这些全部理论是理论,如果一联系,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在团体中,心相都很明显的,修行修什么,师父说,修行是调心,怎么用功,不是理论学得有多好,有很多人理论学得不多,但佛教的活动去发心,去随喜。他有随喜的心,他真的是有心法的。另外一个是今天要学这个,明天要学那个,哪里热闹要去哪里,那个很难讲是在修心啦,没有直面过自己的内心。那只是随顺自己的习气。。对吧?我先供养这些。谢谢

    殷:关于一些共修,因为原来的共修觉得有些正统。严肃一些,怎么让大家觉得和合些,他的用心还是很深细得,希望大家有些感受吧。

    赵:刚才章师兄说的很好的,确实很多时候感到自己在犯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举个例子,汪阿姨,张阿姨,我们五六个来打扫卫生的那天,因为师父举到打扫佛堂的例子,来到这里打扫卫生,那天很开心很开心,大家干了34个小时,很开心,分工不同,但有缘念过,大家一心想着让同修欢喜,心在一起,特别的开心。我在家里特别讨厌做家务活的,我自己特别讨厌做家务,但在那天就是感觉很欢喜的,莫名其妙的,晚上与同修去吃饭也同样很欢喜的,当与别人一起互动时,感觉很开心的,还有一个就是以前的,有因有果拉,如果我们就是与学佛的,我们叫友,或是同行,或是与师兄在一起,如老是感得与学佛的人在一起的果,如果老是与外面的人,不学佛的人在一起,聊天阿什么啊,或是做事情等,那以后感得的还是与他们在一起,自己就要选择的,到底如何使自己增上。更好的自他都有利的这样子,不是说不与外面的人在一起,是说与外面不学佛的人在一起时,自己要以什么样的心与他们在一起交流或怎样,不要被外境拉着一起跑,还有菩提心与世间的善事是有区别的,以前对那个不是很明确吧,现在听了大和尚开示说,说我们心灵要成长,在心灵层面上帮助一切人。大家在心灵层面一起成长,大家一起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在龙泉寺,法师有次带我们发愿说:无论何时何处,我要利益有情的生命,菩提心是对一切众生永恒不变的关怀,让大家一起去发愿,我觉得这样的发愿很好的。

    刘:大和尚说了:我需要的我就关心,我需要的,我就要的,平时我也这样。不需要我睬你干吗?没有考虑别人是否需要,地方是否有需要,没有菩提心,只管自己的需要,只考虑自己,刚才章师兄也说的很好,到寺庙去,要花那么多钱,在家里学习一样的,不去了,只考虑自己,没有考虑别人需要什么,到这里来也是,我说不去了,跑这么远,想在家里看电视算了,不想来的,感到自己很差经,好好的要向你们学习。

    殷:我们首先要感恩张姨对刘叔的拉拔。

    张姨:我也说几句:我现在随着刘叔转了,我说这次交流我们去吧,他说算了吧,不要去了吧,到那里要花钱,觉得在家里学也一样,我说那里气氛不一样的,他说你能懂得话,在那里学的都一样,他说你去吧,我现在是随着他转,比如星期二读经也是,我说去把,他说不去了。我说第一次陈师姐组织的,我们去护持一下,薛师兄那天发短信说要唱歌,他也说不去了,没办法,我也只能不去了。有这种,我不辨别,他说不来我就不来了。但想想好不容易拉着他一起学,但昨天听说道要参加大和尚的开示学习,刘叔说这很好。我要参加的,所以我们就来了。。

    徐:实际上有时候认识道理不是马上能转过来,但是能认识道理已经蛮好了。你理念上知道了,你就会慢慢的去做了。

    章:最终的抉择在心里形象上,全是面对自己,就比如说,好多事不是从果相上去说的,不是说好多活动一定到场的人就一定有造共业的心,比如刘叔很需要你照顾他,当然要去照顾刘叔,我们要去护持要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呢?没有人去做的事情我们去做。当做得人多时候,我们要去做别人不去做的事情,看哪个活动人少的事情更需要我们要去护持了,发这样的心,而不是说随顺这样的心,说我喜欢这样的活动我就去参加,或是去护持,其实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佛法很有意思的,佛法就是挑战自我,做完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充满法喜。做完之后,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对很值得去做得事情。

    殷:想一想,前面大和尚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做饭的事情,今天晚上要准备好明天的饭,柴阿,米阿,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来做呢,想想这些事情有好多库头,米头考虑这些事,但我们也要考虑一下别人用什么样的心,做怎样的事情,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别人在想什么的,换个位置去考虑我该做什么,我站在我的立场考虑我可以做什么,慢慢的换到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做什么,举例子就如参加放生活动一样的,第一次,第二次是随喜参加,第三第四次,是否再随喜了,那以后就可以我站在我的立场上,看看可以做什么,看看自己能参与做什么事情了,这也就是用心,这也就是自己的心打开了,心缘到了别人在做什么上面了,那与你一开始来的完全不一样了,自己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了。。

    章:这里我再分享一点哦,师父讲到菩提心与世间善法的差别,从果相上看做得是同样的事,一个有菩提心内涵,一个没有菩提心内涵的,做一切的善事不是在果相上,在内涵上,平时讲观功念恩,讲观不到,因为我们只是从果相上去观,从果相上去观这人给了我一瓶药,说声好话,就说好,其实不那么简单,佛菩萨在任运无间的饶益着我们,我们看不到呢,我们感觉不到吗,深层次去体会,对吧,所以说菩提心是在心量上的,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后就是你用一点米施舍给小乌鸦比你供养了无数的财宝的功德要大,心量不同,那怎么去发这个心量呢?我有体会,这体会就是,有句话叫着不当家不知财米油盐贵,做了父母才知道报父母的恩,就是说透由承担是可以的,就像师父说的,我们吃饭时其实有很多人在付出,但我们平时不会去考虑到有这么多人在付出,如果有天让你去护持大寮,你就会发现,哇,大寮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事要做啊,你的心会缘到整个大寮的,比如徐师兄就有感悟了,做组长与做部长缘到的事情不一样了,做组长时觉得我们组的事情不得了,部长时缘到的量又会不同,站到与大和尚同心同愿建立汉传教法的位置上,那你的抉择点又不一样了,就会知道最重要得去做什么事了,心量不同,从我们缘的角度上讲,如果你说家里有事,这个事不要去做,或者说我已经在学佛了,所以我不去同同修结缘了,你要心量扩大,为更多人有利时候,你就会抉择说完全不同了,说我要做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你的心量又会不同了,这就是心量,这心量与你同样要做小小的一点点的善业的力量是不同的,有可能在拼命的在读经,带了好多人在读,可惜,你的心量如果只缘着那几个人,帮助不了更多的人,心量就不同,业力完全不一样,所以佛法很美,在学到后面时讲到真正的修法在哪里,真正的善巧在哪里,真正的修法的点在哪里,看清楚我们自己的心,。。我先供养这些吧。。

    章:话又说回来了,不是说学佛的人就有这个心量。还有些人没有很好的学,他是很随喜别人,是真正的随喜别人。一样积聚功德,绝对不是在果相上,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心。最关键的。对吧?

    徐:所以网上的帖子我一直没回,在思考中。

    赵:来了以后真的很好的。

    徐:我上一次来过了。可能不是很相应吗,一直很矛盾的。

    章:其实每次看得很清楚的,究竟如何学好佛法,心里都是有抉择的,这个抉择点到底是从自己出发,还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这很清楚,对吧,假如今天这个活动,什么也没有学到,但如果你发的那颗心是护持的,功德是一样的。。

    康姨:说到大乘小乘,原来知道是不一样的,小乘是让自己解脱,大乘是让众生解脱,以前仅仅是口头上的认为,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大乘到底是怎么让大家解脱,信了佛教就大家可以解脱拉,一个是要心量上,到底什么可以让大家解脱,这个道理大家不明白,今天听了大和尚说的我一下子有点了解了,有船,本身不会划船的,船上要好多人,有水手,有掌舵的,有划船的,你可以不会划船也照样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大乘,觉得心里一下子亮起来了,哦,这样好的。不会划船也能到彼岸,所以今天了解到了大乘的殊胜,就是 那么一句话,就是大和尚举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使我对大乘有了深刻的了解了,我原来不了解的东西我了解了,小乘是自己要自己要学会划船,不会划船到不了彼岸,还会翻船,在大乘的船上,你完全不会划船就到对岸,这就是共业,我才了解了共业的力量。(怎么能上船)自己的心还要和大家的心要一样,如果自己的心还想着我自己还要干点别的什么的,与大家的心不一样的话,那还是到不了彼岸的。。我今天对这一点很高兴,感谢大和尚,因为很多书上不会这样说的,大乘小乘,大乘是这样,我以前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大家解脱,中国的佛法是大乘的佛法,我一踏就踏入大乘的佛法,很好的哦,从佛经上说,按次第修习,必须先学小乘,大乘从哪里来,从小乘,必须一步一步去上,自己没有解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解脱。自己悟到了这点,那也可以帮助别人去开悟,船上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大家往彼岸的决心会越大。还有听到关于菩提心的问题,章师兄又讲到了,刚好把我们不清楚的问题他给补充上,菩提心与世俗的善法是不一样的,看书上说的四无量心与毫不利己的世间法是不一样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在世间上,我给你吃点饭或送件衣服给你,哪怕我今天不睡觉我把床让给你,那是世间的善法,四无量心那就不一样了,而是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得大安乐,这个心量真太大了,不是佛陀不会有这么大的心量,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大和尚的博客上也讲到了,你的这一切,拿早饭来说,我给女儿做小米红枣粥,没有买红枣小米谈何容易做,必须去买小米,红枣,但小米红枣是有人给种出来的,没有种也拿不到,一层一层去推理,所以说我们的生命是和山河大地,和众生联系起来的,又联系的,如果没有地水的话,我们的生命与众生,与山河相关,没有人把煤气管道接到家里来,打开火能烧吗?原来的大道理现在一步一步搞得很细致了,我们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我的生命和大自然和众生紧密相关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从做饭能推到如此之广,觉得大和尚让我今天的收获真的好大。对菩提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我知道种粮食是多么辛苦,太不容易了,我女儿要浪费粮食,我要说她的,我们那时割麦子很辛苦阿

    徐:所以说我们要惜福。

    赵:我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说佛菩萨知道感恩一切,有时候为什么观功念恩观不到,他与我素不相识,我干吗视一切有情如母众生。他不是我母亲阿,但有时候想想,我们拿钱是买不到的,这些东西总的有人去生产,去造阿,有人去做,他对你是有恩德的,这样一点点地想,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的恩德,看那段话特别的触动,自己看不到吗,所以很无明。还有一个菩提心与世间善法欲,时间上与空间上是有区别的,时间上来看,世间做好事是一时满足别人,帮助了别人,但菩提心是生生世世利益到别人的,从果相上,世间也是暂时的,菩提心也是生生世世的。利益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