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3日)

(2007-11-14 00:00:31)
标签:

人文/历史

出家的动机动力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13日)

成蹊

甲:“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出家?”

乙:“这个问题的话,我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是不一样的。最初对出家可能是理论上的一种认识,内心的一种期许,实际感受上可能不一样。随着学习深入的话,为什么出家?可能会从教法住持和佛法的兴衰上来考虑得更多一些,这个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甲:“我是想,为什么出家,可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个,最初发心出家是什么目的?第二,现在又是什么目的能够安住来出家?第三,理想中的出家动机应该是什么?”

乙:“对,嗯。”

甲:“因为这三个层面是不一样的,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

乙:“嗯。那你现在的认识来说,你为什么出家呢?”

甲:“就是为了建立教法,利益众生,依师学法。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学法。”

乙:“我觉得还要加上一部分,突出一部分,就是要通教理,有实修,建立教法,依师、建教、利生。我现在注意到个人修行用功程度跟建立教法是密切相关的,这个如果自己学习程度很浅的话,自己认为的建立教法也会是跟善知识心目中的建立教法不一致。随着我们闻思的深入,内心体验的增加,对善知识讲的‘依师、建教、利生’会越来越有感触,也不能忽视自己学习用功的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子考虑的。”

甲:“那,如何来认识我们成为一个出家人以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呢?”

乙:“下午跟乙班上课时要讲到使命问题,跟这个有关系。我认为就是现在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是跟佛教这个阶段的发展有关系的,就是每个阶段的出家人,使命和责任总的是一样的,就是弘扬教法,利益众生,但是别别的来讲还有不同。比如说,玄奘大师那个时代,他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译经,翻译经典;太虚大师在民国时代,他的使命和责任又不一样,那时候有个兴学吧,办庙产兴学运动,那时候他就整理佛教僧伽制度,成立佛教会组织等。现阶段,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建立中国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汉传佛教闻思修的修学体系,这个责任可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如果能花五十年时间把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话,也是很值得的。五十年的话,我们就七十五岁了,差不多这一生就要做这样的事情了。”

甲:“对,是。这是更具体的使命和责任了。我们应该好好地配合师父,配合师父摄受下的僧团。”

乙:“这样的责任就要再往下拉了,把当下事做好,把师父交代的事情一样一样做好,让大家身心安定,个人修行用功能保持好。”

甲:“对,对。”

乙:“就是要回归当下。”

甲:“对,是,是。对,配合师父,就是建设僧团,配合师父弘法利生,这是更具体的责任,不共的责任。”

以上是今日上午两位同学的一段讨论,我听了之后,觉得里边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出家,第二个是出家以后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这是已经出家几年的人的一些思考,我想也许对在家的朋友们也许会有一些帮助,至少说,可以了解一下出家修学的一段心路历程。

实际上,在出家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严肃而需要经常思考和认真抉择的问题,它决定了一个人出家的方向、原动力,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能够走多远。这些不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真实的心态问题。祖师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的,出家的目的不清楚,不正确,一定会出一些问题,表现在每天盲无目的,心无所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情,严重散乱,佛法上不知道学什么,没兴趣,内心用不上功,烦恼无法调伏,走不上去。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出家之前会抉择过,然后到剃度和受戒时又要进行重大的抉择,但是我们容易过一段时间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就必须重新回到这个话题上,进行认真地抉择。

这使我想起,上午遇到一个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他发现自己的信心时有时无,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了,疑心会间歇性地冒出来,怎么办。我觉得这个作为凡夫的心识是必然如此的,心识不过是一个一个的念头的相续之流,并不是像平常没学佛时想像那样有一颗什么心一直存在那里,就好像石头一样,这个心念念无常,刹那生灭,随境迁灭,就是说,起什么念头是由境界引发的,也是随着境界变易不定的。那么,我们的信心,实际上也是以一个一个的念头形式存在的,要想保持住,就必须一直不断去修,去努力用功,增强它的惯性力量,形成一种强习性。就好像“仰空射箭”一般,你把箭一枝一枝首尾相连地往空中仰射,只要惯性力量足够,就能保持箭列不会堕落下来,但是一旦你停止射箭,不再加力了,上边的箭就会全部堕落下来。所以,信心必须时时修,才能时时有,不修,就会越来越衰弱,乃至于没有了,达不到能够对境界时任运生起的量,它都不是能够一劳永逸的。

那么出家的目标和动力也是如此,心的特质是一样的。

心的特质,自己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自己是不能做主的,只是一种等流因果而已。前边对境起了什么念头,形成惯性,就会引发后续的类似的念头,这就是心念上前因后果。而这个东西又特别可怕,自己如果不能时时刻刻观照清楚自己的念头,就谈不上在生活中对境时能够具足正念,然后就会随着无明烦恼的习性走,因果相续,轮回不休。什么时候感什么果,自己都不知道,还自以为能够做得了自己心的主,充满了自信,又不肯皈依三宝,不肯学习佛法,苦头就没有吃够的时候。

出家之后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就是出家人的使命和责任问题。那这个问题一般会觉得不用思考,出了家不就是打坐参禅修行吗,或者不就是持戒念佛吗?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那么简单,就不会有居士们倒处跑道场又倒处抱怨的现象发生了。居士们四处跑,发现很难找到好道场可以指导修行,或者安身修行,是因为现代出家人很难得到有缘的大善知识指导自己走上去,专业的僧团不能走上去,身处红尘身为五欲所包围的居士们怎么可能跳脱出来呢?如果我们在家的人,能够得到大善知识指导,并且有条件能够闭关,严格持戒修定念佛,自然能走上去,可是那样的内涵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出家无异了。

这就说明,出家了不是只考虑个人修行就可以的,个人是离不开共业的大环境的,离不开整个佛教的环境的,其中关键的是有没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来帮助,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而且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魔障。有人讲,倒处找不到善知识,那么说明什么呢?说明自己宿世的善业不够,感不得够量的善知识指导,那么选择是,要么退回去,要么自己来种因,来为自己创造修行的师友环境。这个种因,如果离开自己已经感果的眼前有缘的师友环境,又到哪里去跟谁结缘,对谁来种得到良师益友之因呢?

我感觉到,对我自己而言,不管自己能不能认识清楚,不管自己情愿不情愿做,由于修行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可能离得开时空因缘的,所以,这个任务是时代因缘决定的,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所谓历史使命,就是历史赋予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梦想;所谓时代责任,就是当代社会提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愿望。当代中国佛教的形势,就是需要建立佛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这个任务,不论在家出家,现世种因,来世感果,自己努力,自己后世来受用;这个任务,就必须依着大德的指导,建立如法的僧团,才能住持教法,弘法利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