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净人的父母法师的外公外婆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1日)
成蹊
生活之中,哪些事情该苦,哪些事情该乐?
怎么能够说清楚呢?即使同样的事情,也有人苦来有人乐。
上午诵过经之后,有同学来告诉大家,“某某净人的父母等一会儿就要回去了。”然后大家纷纷起身都要去送一送,因为他父母没有把那个净人带走。其实早上就已经得知这个消息了,准备让一位净人开车送他们一家子。大家见这样的事情多了,变得越来越关心,教室里一下子空了。我也顺手拎上相机出来,走到大殿前边,迎面碰上净人的母亲在院子里,旁边有两个女义工很热情地正在说话,哥哥妹妹呢,正赶紧去大殿里礼佛,跟佛菩萨告别呢。
我不禁笑着跟他母亲说:“看看,多有善根!”
出来后,他母亲边走边跟我讲:“这孩子老实,在这里,以后你们可要多帮助他啊?”
我听了内心忍不住乐,这位母亲怎么跟前一段回云南老家的那位母亲一样,都来个临别托孤,又嘱咐又叮咛地,昨天不是还坚持要让孩子回家去吗?转变这么大啊。我想怎么让她老人家安心呢?这责任还是让师父来背吧。
出了山门转个弯儿,就看到路口一大群人,同学们还有一些义工都在那里等着呢,大家都欢喜得很,场面好不隆重!上车前先照了个全家福,大概也就是孩子着俗装的最后的全家福了,然后又跟同学们合了影,那个气氛就是一大家子人嘛。上了车,挤得满满地,大家纷纷挥手,母亲从窗户里看着我们招手,我也招招手,一看,父亲在那里还有点抹眼泪呢。我笑了,明年再来就不会掉眼泪了,再来时就学佛了,哥哥已经请了很多书籍回去,都是有缘人,一看就很善良,好人不学佛不奇怪吗?只不过一时心里转不过来弯儿,父子情深,放不下而已,昨晚他父亲还希望孩子回家,跟一个同学讲:“不行的话,我愿意把我的头剃了留这儿,让他回去。”太逗了,还有愿意替孩子出家的父亲!那还让孩子回家干什么呢?不还是两地分开吗?心里不知道怎么想的,结果孩子早就理智地抉择得很明白了,不愿意回去。后来送他们的净人回来后说:“路上,他爸爸说:‘回去跟你们领导讲一讲,就说我们不反对了,就是过一段他奶奶忌日要他一定回来一趟。’”
午斋后在云水堂碰到一位法师的外公和姥姥,这位法师兄弟俩来出家,姐姐也在这里做义工,然后父母两个几个月前为了不让孩子挂心躲回家去了。走之前父亲丢下话说:“你们三个要是学得好,我还来;要是学得不好,我们就没脸来了。”今天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外公说话像个老顽童一样,长长的白眉抖着说:“贤某(外孙)那时候,还是我带着他学磁带,他在家上学没兴趣,就是学不进去,结果就跑到广化寺去想出家,法师说‘年龄小,先回去吧。’他就回家了,还是不行,过了半年又跑去,结果就留那里了。”
我也随口跟老人家聊:“那是啊,该出家的人,在家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世间的学问不会感兴趣。”
老外公说:“早上我劝过那个谁的父母(指刚送走的两位父母),不行,脾气有点倔,不能给他讲道理。你讲道理,你说东,他给你对个西,没用。我一看,不讲这个,就跟他讲‘咱们养孩子干什么呢?还不是图个养老?想着有个孙子?可是你想想,咱们的爷爷怎么样?把我们养大,有什么用?会管得了他吗?’我这么一说,他一听,噗哧,笑了。我一看,行,这个笑,自然,不是冷笑了。哈哈!”
我笑着接道:“对呀!咱们这一生也就七八十年,辛辛苦苦养孩子从小上学到长大,一转眼二十多年,然后又要给孩子找工作,娶媳妇,买房子,抱孙子,净发愁了,等到这些忙完了,已经老了,福也享不了啦。孩子有了工作怎么样?他大学毕业的,都是高文化的人,找工作要到城市,说话文绉绉的,脑袋里想得东西跟老人都不一样了,不是说不孝顺,到那时候你话就说不到一块儿了,讲话听不懂,老人说的话题孩子们自然就不感兴趣,就没意思了。你看人忙一辈子,这一生到底该怎么活比较快乐都还没搞明白呢,都老了。”
这时姥姥也从凳子上站起来,老人家不显老,头发还青着呢,脸盘好大,耳轮也特别大。我说:“老人家多有福报!头发也黑着呢!”
老太太很高兴,大着嗓门笑着说:“就是,人这一辈子,咋活不是活?咋都是个活法。孩子在家也就是娶媳妇,生孩子,盖房子什么的,忙一辈子忙个啥,有啥意思?看看不还是那一套?现在把他们送出家了,多省力!什么都不用发愁了,你也不怕孩子学坏了,没有孙子更省心,我自己都老了,能够有点空闲时间,自己还可以念念佛,心里多高兴。”
我觉得他们说得很实在,他们亲手把外孙送出来,那种心情很真实,就说:“对呀,念念佛,心里多清净啊。”
老太太又接着说:“现在那个某某(邻居的孩子也来做了净人)跟我们是邻居,原先他父母不太同意,我们还害怕他找我们,说他儿子出家怪我们影响得了。前一段他父母两个都来过了,心情也转过来了,这下子我们都不担心了,敢见面了。村里邻居们的看法也慢慢转过来了,原先都很不理解呢。”
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对佛教,对出家,以前不知道怎么弄的,连见都没见过,都会有一些误解,现在亲身到寺院里来看过之后,体会这些人对人怎么样,观念就马上改变了。佛法本来就是让大家都做个好人,互相关心爱护,尊老爱幼,都学好了,自然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了。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是抹眼泪,有的人就会很高兴,这个是为什么呢?是跟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观念有关系。他觉得孩子出家是好事的,心情欢喜得不得了;他觉得出家不是好事的,居然愿意替孩子出家。这样的事看多了,好多父母都是这样经过两三年转过来,才发现,其实对自己,对孩子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体验体验才知道,这种生活方式也挺不错的,然后都希望来寺院做义工,住一住也好,到底比在家清净得多,最起码这里人多,聊天也有人聊。
不过,能够来寺院养老的还真地需要有福报,天福啊!昨天有一对老夫妇来找法师,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养老问题。老先生讲,都60岁了,夫妇都想进寺院,或者离寺院近一点,能够念佛养老,往生时能够有人助念,很多老人想这样子来安度晚年。可是就需要有个养老院,所以建议组织一个筹备组,可以搞股份制,或者其它什么方式也行,早点建起养老院来。
人人都想怎么平安、快乐,可是咱们怎么样才能快乐起来还得想办法。
一位同学接到远方一位法师的短信说:“愿师欢喜!”信是给师父的。我在想,师父会怎么回信呢?我揣摩是:“做众生所喜吧!”
到这里,让人又想起范仲淹那句话来——“乐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