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8日)
成蹊
有句话讲“一叶落而知秋”,可是龙泉寺的老银杏树显然落后得多了,那棵雄树叶子还黄中透青,这棵雌树可真地是黄了。



上午甲班同学去参加区民宗办组织的学习十七大辅导报告会了,十几位山上义工也第一次随法师们同去学习,为了了解各个岗位上的情况,他们走后,我在寺院里到处走一走。
风很大,这颗本来就婀娜多姿的银杏树枝条都要飘起来了,树叶子欢喜地满天飞舞,金龙桥上洒落了一路金黄,让人的心情也随之一下子舒展并飞扬起来。一位老菩萨怜惜地说:“别让扫它,多么好看!”真地是这样,爬山的朋友们来了之后一阵欢呼,捧起杏叶互相洒在对方的头顶上,杏叶子也笑得像花一样。
想起一位居士赞叹银杏树像菩萨一样,夏日能够给人们带来荫凉,秋天为我们送来累累硕果,冬季了还能画出一片金色的美景,老银杏树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带来快乐,难道不也是佛菩萨精神的一种展现吗?菩提心的精神实质,师父说是在于“心心念念想着众生。”“默默无闻地做众生需要的事情。”这个就说明了愿心和行心的特点,菩萨行不一定都是割肉献身惊天动地的。大德们讲,天热的时候,佛菩萨可以化一阵凉风给我们,菩萨喂喂蚂蚁也可以发菩提心。
看看眼前飘舞的银杏叶,我能想到些什么呢?
我想起师父讲的:“要用佛法来观察世间,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世间。”我理解那意思,不能把佛法学成一种理论,变成一种知识,你如果用佛法来观察世间,就变成观察修,转动内心,成为修行;如果用佛法来解释世间的话,结果变成一种哲学,解释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可是都是主观的,解释也是不圆满的,最重要的是解释有什么用呢?佛法是心法,是识心、转心、悟心,解决心灵的苦乐问题的,所以必定是一种实践的工具,实践就离不开实际生活,离不开人生经验,所以佛法是不离世间来观察的。
但是,佛法讲世间是缘起无常的,这个观察似乎不就是变成了一种世界观了吗?所以我曾问师父说:“弄到最后,佛法跟哲学似乎就分不清了。”
师父就顺这个角度回答说:“哲学弄到最后就是佛法,但佛法比哲学更高,哲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想,哲学对世界的观察,如果能够发现真理,就到了“最后”的“圆满”,那个世界观才可能达到佛法,不过,一般思想家们对生命以及世界的探索、观察和思维的程度都有限,没办法达到佛法,所以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或者一定程度上解释世间。
那么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或者“观察世间”和“解释世间”的不同在哪里呢?
师父说:“你观察世间,是来消除我执、烦恼的;来解释世间的话,是解释不清楚的。”是不是这样子呢?如果用“无常观”来观察世间的话,我们就可以放下自己的很多执着。比如家庭,眼看着很多人就那么通过种种的方式分离,有的人会死了,有的人由于工作分离,有的人是因为财产矛盾分裂,有的人出国,有的人留学,有的人流浪在外,有的人因为感情不好而分手,一个家庭能够整年所有人住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一个人如果求学的话,从小就离开家二十几年,然后工作到大城市,跑得更远,再结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也难怪很多人对父母没有那么多感觉了,家庭已经变成一个很松散的组织而已,不过是一个人投生在这个世间的一种渠道,有什么好执着呢?执着的人,感情重,就无法面对这种聚散离合,且不说离婚死亡那样痛苦的境界,即使普通的离别,也会使人忧郁感伤。《琵琶行》并不是一首让人很快乐的诗词,《红楼梦》也并不是一个非常浪漫值得回忆的梦。那么,家人出家呢,也不过是家庭聚散的一种方式而已,换一种生活方式罢了,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这么样嘛。这个“观察世间”是用自己的心眼来看世界的,看清楚了,一切就那么回事,人生富贵,过眼云烟,名利地位,没有什么能够抱得住的,也没见什么人能够抱得住的,我自己当然也没有什么特殊啊。可是如果把这个用来“解释世界”的话,同样的一件事,别人就会有相反的解读方法啊,那么争论吧,永无休止,哲学理论的争论就没有个结果,历史问题的争论也没有什么定论,科学家的理论也会不断被更新换代。
中午时,一个法师笑着问一位路过的居士:“看到银杏树叶子落了,您想到什么?”居士笑着回答说:“无常。”不错,能想到无常已经很了不起了,更多的人是看到美丽的金黄,后者就是一种世间的看法,当然不是在评价它的是非。
有一次师父告诉我们说:“要以佛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佛法观察世间,就与世间看法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师父讲:“佛法是让人觉悟的,让人可以明白道理,看到真理。”
一个同学讲:“那我们就要以佛法去看世间。”
可是师父说:“没那么简单,你看时是用自己的知见看了,佛的知见就没有。《法华经》上讲,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世间,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同学说:“我要有佛的知见就行了。”
师父说:“你能有菩萨、二乘知见就已经不错了。”
如果认可这句话,就得出一个结论:我自己根本没有佛法。因为连佛的知见都没有,行持自然更谈不上,那心中怎么会有佛法呢?虽然学了很多理论,可是可能都变成了自己的理解,内心并没有真实、清净的理解和体验。
佛菩萨是怎么看待这个世间的呢?师父开示中曾讲到:“无论是有情世间也好,无论是器世间也好,无论是正觉世间也好,都是一体的。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有情世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世界,正觉世间就是佛菩萨圆满的、清静的世界。那么,无论器世间也好,有情世间也好,正觉世间也好,它是一体多元的。所谓一体多元,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这样子的一个世界当中,他们的体性是一致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会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呢?就是佛菩萨同凡夫众生生命的状态不一样,所以,他对这些物质的看法、对这些众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识也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现象世界和我们自身都是一体多元的,“多元”就是存在形式上的丰富多样性,缘起的差别性;“一体”就是本质上的同一性(“空性”)。我们看到的只是部分世界的事物现象的差别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容易用佛法清净地观察到世间真相呢?这里边什么问题呢?“就是有情的世界,它是靠六根六识六境来生,就是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身体感触,舌头上面我们吃的东西,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我们所有有情世界的经验都是这样一个范围当中。那你说,我们这眼睛难道看错了吗?我们的耳朵难道听错了吗?这个就是我们要了解,看错、听错,看对、听对,是一个什么定义。是佛法的定义标准,还是世间的定义和标准?”佛法的标准当然是像前边谈的按照佛的知见来看待了,那怎么样是世间的标准呢?“比如说,我们来到这个讲堂,说我们前面供了两个花瓶,我们前面有个木鱼,我们前面有个磬,你看到了。”
我们看的有什么差距呢?“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只是说我们自己想要看的东西,我们自己有兴趣看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想听的东西。那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接触到的,都是非常地局限、非常的少,非常的片面。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大多数的,绝大部分的整体我们没有看到,整体我们没有听到,整体我们没有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所接触到的,都是里边的支分,都是里边的细节。那这样子,我们的六根,往往就会被外在的六境之所蒙蔽,也就是我们在有情的现象世界当中,又是仅仅那样子的一点点。那我们所积累的知识、文化、经验那更少了,更是微不足道。”就是说,每个人面对同样的世界,看到的只是自己相应的有限的范围、有限的角度,所以仅仅从现象上,对这个宇宙认识就是很局限的,是有问题的。
进一步,为什么我们的认识观察是这么一种状态呢?“就是我们的六根被六尘障碍住了。所谓被六尘障碍住,就是我们听到一句话,我们看到一个境界,我们的心就停留在这个境界上。它别的东西就听不进去;别的东西,他就不会信;不能去缘更广大、更宽阔的境界,所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慈悲就被堵掉了、被障碍住了,不能觉察到佛菩萨的存在,不能觉察到佛菩萨饶益有情就要消除种种的差别相。佛菩萨为什么有那样子的一种功德?就是他的智慧能够跟所有的众生的心去相应。”根本上还是我们自己看到境界时内心的停留、执着,障碍了我们的心去观察更为广阔的世界。
所以,有的人只能看到银杏叶,有的人可以观察到无常,有的人则能看到菩萨行……
附件:师父开示《欲乐与法乐的省思》学习心得
1.『师父教诫』:学了佛,要越来越有信心,脚踏实地,走好路子,走稳路子,才是正确的。
『反省』:我是在走正确的学佛之路吗?走的稳吗?是脚踏实地在走吗?是越来越有信心吗?
2.如何从无限生命的角度审视:信佛、学法、修道。
——无限生命,思维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正知见的建立和内心的如理抉择。
——从无限生命看,信佛、学法、修道的关系是什么?
信佛,就是相信佛(师父)的悲智功德能救我脱苦,救我出离生死,是我生命的皈依处,唯一的依怙。
学法,佛(师父)救度我是告诉我离苦得乐,出离生之法死的佛法,而不是世间救度之法。信佛就要相信佛的教诫,学习佛的教诫,所以要学法。这是佛(师父)救度我的唯一办法。“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修道,佛告诉我的佛法不是讲说的道理,而是要用整个生命、全身心去实践的,唯有此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才是真正信佛。照着佛教诫的去实践就是修道。
『反省』:我是如何信佛、学法、修道的?
3.信仰和道心退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慢心、懒散,习气不能得到调伏对治——师父指斥我的问题!
慢心—内在对人事物、佛法的执著,力量很强,将佛法拒之于自己心外,将自己拒之于佛教门外。
懒散—不能专注,专心,不能把有限的、宝贵的、片断的时间很好地用在佛法的闻思修上面去。
4.『对比
反省』
为何佛陀能放下世间一切,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法?
我为何放不下,不能用整个身心、生命来实践佛陀教法,学佛?
——无明,认不清自己的烦恼,认不清这些烦恼对自己的伤害。
——贪著世间欲乐,习气非常重,遇境总是随顺习气而转,
——没有真正认识佛法的珍贵,不能从无限生命认识佛法对自己生命的意义。
——还不能从身心上真实体认佛法如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是自己时刻都离不开的。
5.『认识』:如理认识世间五欲的危害
——五欲之乐,虽然有一点点的快乐,而实际上痛苦更大、痛苦更多、痛苦更深。
——所得到一点点的快乐,里面都包含着危害自己身心健康的因素。
『反省』:自己的哪些欲望特别重?这些五欲给我带来哪些痛苦?该怎么摆脱五欲的束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