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31日)(下)
成蹊
附件:《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一、佛法宝藏·生命教育——认识佛教
从本质上讲,佛教是教育、教导、教化所有众生提升精神的境界,提高道德的品质,开发智慧宝藏,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从迷的世界逐步进入悟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佛法看似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系庞大,但它是有主线的,主线就是生命的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组织、非常有序的完整的机体。
尊师重教(共世间),即佛教所讲依师法,它是总结佛法生命系统教育最为宝贵的经验,也是最有价值的体现佛教对教育重视的内容——师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二、思暇满人身难得,应以何心态来学佛?
1.人身殊胜
人是六道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的一道,最容易听闻佛法,接受佛法,最有善根。
『思维』:作为人道,我们该如何来认识、学习掌握生命系统教育,以改变自己的身心,提升生命的品质?——师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2.
暇满难得
具足暇满,就要好好修学佛法,不能等待死亡来临,就来不及了。
我们现在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有能力,能够自己做得了主的时候,就要把时间,把我们的心思全部用在佛法上面。——师言:这是很重要的!!
『反省』:我把自己拥有的暇满人身视作比摩尼宝珠还珍贵吗?
3.学佛心态
要以一个学习的心态,接受教育的心态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来改变自己生命当中的问题。
遇到无价的佛法宝藏,不能空手而归,应该要不断追求,来获得佛法智慧的宝藏;
更不能空手而归,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
更不可以说,面对宝藏的时候,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
『师父教诫』:这些都是要在我们未学佛时认真思考,学佛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的。
三、学佛的目的
学佛法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也不仅解决今生今世的问题,也不仅仅为要解决自己个人的问题。
我们要解决来生、更长远,以及要解决许许多多,甚至一切众生的痛苦。
四、欲离苦得乐,应知何谓苦?——佛教对苦的分类
1、苦苦与坏苦——世间上面人也能认识和感受到的,共世间的。
2、行苦——无常故苦——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痛苦
世间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多时无常的。
因为无常,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
它虽然是无常,但是也是有规律的。
『观察』:我们的心态、做过的事,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对我们的影响——都是行苦,无常。
无常是人世间的规律,是人世间的本质,所有有情、无情都逃脱不掉。
『思维』:如何来认识、体会和把握无常的规律?
五、念死无常,死生一体——佛教的生死观
1、念死无常
死是无常最主要的特征,死的境界是最强烈的,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标志。
死亡本身并不是很可怕,任何人都逃脱不掉此结果,我们害怕的是死亡以后会怎么样。
更多人关注的是死亡以后的境界,是对死亡以后的关注,担心和害怕,而不是死亡那样子的一个瞬间。
2、死生一体
生跟死本来就是同一个时间。我们从出生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向死亡;我们死亡的时候,就同时在另一个状态去出现。
可用即生即灭的道理解释佛教的死生一体,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无限的命题。
生灭同时,我们的后世意味着另外一个自己生命的开始,对个体,对自己来讲,它是一直延续下去的。
3、学佛与生死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了解今生今世所作所为跟死亡以后有什么关联,跟后世有什么关系。——这些点很重要,非常重要!——师父特别强调!!
解决死亡的问题,解决无常故苦的规律,超越这个规律。
『师父教诫』:我们需要很好思维、思考无限生命的意义,这样我们的所作作为才不会局限于,拘泥于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不能着眼于长远的利益,不能跟自己的无限生命联系在一起。
六、脱苦思苦因,修善先止恶——佛教的善恶观
1、脱苦死苦因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来源于烦恼,造种种的业,所以感到痛苦。
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智慧缺乏,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会推动自己的身语意去造种种的恶业。
一个人过的快不快乐,都是在于人的心,心里的一种感受,感觉。内心感受快乐,就是快乐,内心感受痛苦,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会感受到痛苦。
『师父教诫』:学佛法就是要在无常方面去下手、去着力。
2、智慧与烦恼——善与恶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肯定做错事,造恶业;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
善跟恶、烦恼与智慧,常常自己跟自己作对,自己跟自己交战。
善良不仅仅是丑恶的反面,善的前提(佛法的前提),就意味并决定着恶的停止。
3、学佛与脱苦
学佛法就是拥有一种能够面对自己内心、能够认识内心的问题,能够解决内心的问题的智慧。
学了佛法,内心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恶,不能去造业。
内心的问题不是保持个好心态就可以,要把它和自己的前生后世联系在一起来考虑。
更关心自己以及众生更长远的未来、更广阔的时空(思苦脱苦,推己及人)。
学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建立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结果(业果、缘起的原理)。
4、师父破斥-我的问题
一边念经、念佛,在打坐,同时一边又去造恶业——对佛法观念了解不清,糊里糊涂。
一边做好事,一边又做坏事——对业果了解不清,不能通达,不知什么行为导致何果,更不知道这个果报有多重大,多可怕。
『师父教诫』:我们先要止恶才能行善!
七、视师如佛,视有情皆父母——学佛的理念
1.视师如佛
看到我们出家的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当成佛一样。
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所以是一样的。
2.视有情皆父母
佛经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即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
3.学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视师如佛者,会听话,照着去做,照着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佛法去实践。
视众生如父母者,肯定会真心实意,不计代价,不计报酬,从内心发出来去利益。
八、认识自心,依法调心,自利利他——如何学佛?
1、认识自心
『问题』:
我们对经典,对说法师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诚的心,甚至不能相信。
对和我们相处的人,彼此不能包容,不能坦诚相待,不能以礼相待,和睦相处。
总是害怕担心,我们自己不好的行为会被人家知道,会被人家批评;
总是害怕担心,自己眼前的利益会受损,会失去等等。
在这样一些鸡毛蒜皮,非常枝末的环节上用心,而不能从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去考虑。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惧,别人会对我们的伤害。
『原因』:
我们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内在有问题,有烦恼,有无明,有所知障,知见有问题。
我们的心不能主导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我们的整个身心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内心有问题。
2、学法调心
佛法帮我们理清和建立这样的观念、理念——怎样的心态就会有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行为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关键是我们本着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种种问题。
我们不能以一个结果来判断,而应该从他的行为来判断,从他行为的起因来判断。
心是我们的主导、主体,我们要靠心来主导我们的身体,要靠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
3、自利利他
对自:内心有力量抗拒外在种种冲击、影响,且应该有更强的佛法力量去化解、解决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
『检验』:我们内心佛法的力量、善的力量是否比较强?——能否抵御外在贪嗔痴恶的力量的冲击和影响。
对他:有能力面对世间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甚至苦难的同时,还要有力量去帮助解决世间上面种种的苦难,——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