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日)

(2007-11-02 00:00:01)
标签:

人文/历史

供暖

亲近师父

义工心得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1日)

成蹊

早上执事会只花了约20分钟,简单确定了供暖等几件事情,到7:15分结束,因为一位法师事先约定要去师父那里,我随后也去汇报事项。敲开师父房间的门,那位法师和侍者等正在那里,师父正拥着棉被坐在床上。
    刚站好,师父就问:“本月当值的是谁?”
    那位法师反应很快,马上回答:“是他。”他向师父示意是我。
    师父立刻问道:“昨天说的烧暖气的事情落实了吗?”
    我赶紧回答:“落实了。”
    幸亏今日抓得紧,临时开了执事会,把供暖之事确定后就去落实。其实会上问到时,才知道锅炉有个什么盖子坏了,必须今日去买,修好才能供暖,不问的时候,我还以为试试水两日内就可以烧了呢,看来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必然会落入“想当然”的坑里边,值日法师当初刚开始负责了一段事情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说:“每一件事情的实现都需要很多个环节,要了解很多信息,要很多人付出努力,都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的事情。”现在我想师父就希望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大多都是读书人,理论能力强,实践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有机会就让我们去做事,通过面对境界来认识自我,去除慢心,深刻认识行持相对于讲道理的重要性。当我听到当值法师这句话时,心里就有点理解,他一定吃了不少苦头。师父前几天还跟我们讲:“‘事非经过不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佛久的法师都有体会,学佛法从听到佛法到理解,从尝试到行持起来,从文字到现为教授,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像我这样一直跟书本打交道的人,更需要深刻体会这句话。
    师父又问:“落实给谁了?”
    我回道:“请某某法师去负责。”
    师父:“好像那锅炉有个盖子坏了?”
    师父对这件事情这么清楚!上边人都清楚,自己如果不问,就不知道,这件事情就说不过去了。看来,师父是在教我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因为我平时做事速度抓得比较慢,一个原因是兴趣没有提起来,二是不会主动去了解细致情况,三是没有往下一步一步去推动、落实、检查。虽然反省到一点点,但是习性还是没有转过来。
    我又回答:“他说今日就出车去买。”
    师父又问:“有人烧吗?”
    “有几个义工可以,值日法师提出,希望净人去做,会比较稳定。”
    师父又吩咐:“让他们排排班,比如十天一班,轮流着干,每班一个正手,再配一个副手。”
    我说:“他们很辛苦,不能上早晚课,耽误学习,晚上烧到12点,早上两三点又要提前起来。”
    师父说:“是很辛苦,关键是需要有人经常去关心。内院的暖气有没有开?”
    我说:“早上缘念时安排了,请某法师教会甲乙班的香灯和班长怎么用,由他们负责管理。”
    师父略微松了口气:“嗯。很多事情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人发心去管,去落实。”
    看来,师父对供暖之事很为关心,主要是关系到大众直接的苦乐感受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大众学修用功,住得太冷,居士们也会不安定。接下来,我又试着请问两件小事怎么处理,可是师父都不吱声。侍者笑着看看我,皱皱眉头,我也就打住了,事情太小了,汇报应该还可以,太具体了,也不适合再问师父。我们找师父,总想找机会多谈一会儿,结结缘也很好,可是比较少体谅师父的感受,师父那么忙,事情那么多,都这样去跟他讲话,听也听蒙了,师父还是很喜欢有时间能谈谈佛法,彼此的心力都会变得比较高昂、兴奋。有时我听下边人谈事情也是这样感觉,对方会很细致地讲给你听,可是自己比较希望对方发心、用心去学,我只能管到我这个层次上,更具体的细节应该放到下边层次上去解决,如果下边人能用心处理好,自己就会轻松很多,所以一方面是管不了太多,一方面是不应该管那么细,应该放权、放心、放松标准。
    今日侍者一皱眉头,我知道已经太啰嗦了,只是自己对师父的想法还不太了解。师父起身去洗手间,我们也纷纷出来,有人帮着拿香袋,一起送师父去上车。
    冬天的到来,带来很多变化。山岩更白了,天看起来更兰更高远了,但是凌晨的星空显得就低了很多,而且清冷,月亮好像总是懒懒地拖着走,当太阳很高的时候,它还露着半拉脸挂在山顶上,银杏树的叶子似乎更舒展更硬挺,满树金黄。内院里,内务的同学们连续几天在上午出坡时封窗户,把新的塑料布裁开,窗户里边一层,外边一层,这样子就会有比较好的隔温防寒功能,以前我只在电影里看到东北老乡会这样子做,初来这里以后看到就很惊奇,觉得北京会这么冷吗?后来亲身体验到,因为是古木建筑,如果封得不严实都不行,第一年来的时候,没暖气,夜里几乎睡不着,因为冷风会从椽子缝隙灌进来。到处跑着看看情况,然后回到教室赶紧诵经,看点书。
    下午,义工们在锅炉房工地出坡,看起来锅炉房在上冻前很难完工了。义工们也都很喜欢去搬砖,一边传砖一边兴奋地交流,而且胆子变大了,学会了扔砖,干活时衣服变得更朴素,还罩上遮布。法师们都不习惯用遮布,有的同学的肩上会留下红的或黑的痕迹,此时的意乐都不需要再提策了。
    一位法师去带乙班学习道次第。我看到法师和一个净人正在散步交流,想起来昨日他转过来的日记。日记里,他记述了昨日请益师父的过程。
    昨天晚课之后,他去五观堂焚香祈求,希望能得到师父加持引导。然后就上德尘居二楼来,侍者正给师父送饭,怎么就突然叫住他,让他帮忙送进去,真是佛菩萨加持!他先是一愣,然后接过来轻轻地紧张地敲开门送进去。
    师父正在看博客,看到他,马上笑着问他:“想好出家做和尚了没有?”
    他把托盘轻轻放下,回答说:“我想请师父给予指点,听师父的。”师父真厉害,知道他心里正需要什么。
    师父语气很轻,但是很果断地告诉他:“想好做和尚,就不要回去了,没什么。”
    他的心就安定了很多,“听师父的,那我就不回去了。”真的,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师父又讲:“父母亲那边,主要是看你坚定不坚定。你坚定了,他们觉得没希望了,也就不再想了。你越是不坚定,他们觉得还有希望把你拉回去,就会说一些吓唬你的话。做父母的,怕的是不知道你处在什么状态,如果你很好,他们就不会担心了。刚开始肯定不会同意了,即使同意,他们也不会说,除非他们是学佛的居士,认识到送孩子出家功德会很大。”
    师父此时动动鼠标,看看博客,接着又说:“在寺院里,你没有想清楚要不要出家,你的内心就不会安稳,就会想很多事情。你现在要把脑子里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清除掉,心清净了就会安稳,安稳了才能安心学习佛法,否则你不只是学不好,而且还会有很多烦恼。这样一来,面对境界时就会随着烦恼转了,不能调伏。”
    师父讲得真好!不仅很了解净人出家过程的心里状态和问题,父母的心情,而且事事都能把握住修行的根本,出家的那个心很致命!这个是共世间的。《大学》里边有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一个要点是“止于至善”,就是我们所求的目标,我们的心所要安住的地方,出家乃至于学佛如果目标不清不明不定不固,不能落实到解脱成佛以及弘法利生之上,学佛的这个心就不会安稳,遇到境界之时心就不会往法上缘,心里也不会希求别人的指正,别人指正时自然也不会愿意接受,所以烦恼就无法解决,而且还会一直去观察别人做得如法不如法,专门挑别人的过失,看得多了满天下都是乌鸦一片黑,结果自己就没有信心了,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的原因啊!由于自己的心“盲无所住”,我们事实上又做不了自己心的主,就只好随着这颗烦恼心、分别心漂流了,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啊!第二个要点是明确了宗旨后,心要诚,要至诚!所谓“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因为心灵是身语行为的主宰,所以修身先要心正。心正又必须意诚,“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就是不自欺欺人,实实在在,心里求什么就是求什么,不掺水份,即使一人独处时都能无愧于天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这个心好恶分明,这个时候是比较诚的,所以这个讲得很形象。如果我们学佛、出家、祈求、忏悔等,都能达到这样至诚的程度,何愁没有感应呢!
    净人也反省到了问题,就回答:“是的,我此前时常处于这种状态中。”
    师父很和蔼地指点他:“那是肯定的,你如果不安稳,怎么能学得好呢?你看前边的法师,出家四五年了,他们现在都比较安稳了,能够用功调伏烦恼了。这个你也不能急了,关键是你要先抉择好要出家了,其它的是以后慢慢来的事情了。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没有烦恼了,烦恼就像灰尘一样,要时常去擦拭的。你抉择清楚了,那么就会安下心来学习了。世间人学的是技术,出家人学的是佛法,你看那些大德,都很了不起,但是你要知道,他们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看玄奘大师,‘宁可西行一步死,也不东回半步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气魄呀!要有这样的发心,为了利益众生,要不断地去努力。”
    师父对净人是非常了解的,虽然他不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他曾经说,“我只要讲一句话,下边三个人三种反应,我都清清楚楚,要不然怎么引导人。”师父对修行的路子也是非常清楚,要不怎么会走上去?师父对我们的心是慈悲的,要不怎么会容纳那么多人?师父自己心中有一个楷模,就是玄奘大师,也经常以此引导我们,发心,学习祖师大德,也许对小孩子就应该这样子吧。
    附件:《留言整理心得体会》
    恭敬顶礼师父、法师:
    师父为教法,为众生辛劳奔波,我们就是其中的受惠者,无比感恩。但愿能快点成长,可以跟随师父承担教法。
    向师父汇报最近的工作心得体会。但愿所作的一切能让师父有一点欣慰也好。
    工作方面,感恩师父、佛菩萨的加持,进展基本顺利。(具体内容详见附表)
    承担过程中,总体上,大家都体会到师父、佛菩萨的加持,很欢喜,很感恩,烦恼少。从师父对众生的答疑解惑中,体会到师父对众生的慈悲、智慧、耐心和包容。真是上善若水;同时这水又蕴涵着承载万吨巨轮、掀起万丈波澜的巨大能量,却含而不露;随顺因缘,收放自如,转换无痕的般若智慧;随其根性,应机化度、应病与药的善巧方便;微言大义的法语甘露如醍醐灌顶惊醒迷梦中人。凡此种种让我们对师父的悲智功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无比希求;对师长三宝的信心更笃定。
    在整理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活生生的被师父、佛菩萨从烦恼苦海中救拔出来的例子。比如有些文化层次不是很高的网友(忏悔,这是我的邪妄分别,烦恼)提问频率非常高,有时不免想怎么什么芝麻绿豆的事都来叨扰日理万机的师发父啊。而师父对她贯穿始终的慈悲耐心的教授,真切体现出了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感叹、感恩、随喜师父的深广慈悲。不过这位网友对善知识的恭敬心、希求心也的确让人赞叹、随喜。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只要有恭敬心和希求心,佛菩萨与我们“千年万里,不隔毫芒”,一切时处慈悲摄护啊!
    类似感人的故事很多,所以我们有幸上缘佛菩萨的慈悲,下缘众生的苦。感恩师父,能让弟子在承担的过程中种下菩提芽!
    在做事能力上,感恩师父、佛菩萨的加持,时间规划和调理性、层次性有了提高。如时间规划,以前一直想搞清楚有些时间哪里去了,可就是不能付诸实施。原来真是断一过,证一德,全赖善知识,向师父祈求后,终于可以将全天的时间细致规划一遍,对自己一天的时间、行事看清楚,就会发现时间规划上的漏洞和时间使用上的散乱了。由此才能开始改进。比如做事主次分明;一天用斋时间总体缩短半小时,尽量减少戏论、绮语等。
    在整理框架期间内,再次祈求师父加持,在法师指导下,终于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点上也能有改进。听法师指出自己的问题后,发现其实很明显,简单,为什么自己看不到,或者没觉得它是什么问题。思维反省后,发现真是习气遍一切处:
    一、没有代人着想的好习惯,总习惯缘着自己。所以自己的习惯,习性就掺进很多,随时想起的就加进去,以防以后忘记。结果整个框架就不够清晰、简练了。法师说可以自己搞个参考版,给别人看的,还是简单明了为主。阿弥陀佛,人陷进自己习性的时候,简单的事实也看不到,简单的方法也想不起。烦恼真是障智慧啊。 
    二、怠惰。隐隐觉得不太对劲,但就是不能付诸行动来改进。想着没什么大碍吧。不会想着要防微杜渐。写这些的时候很惭愧,因为还是没作好,祈求师父加持,但愿以后能积极种下感得有师父、佛菩萨的那样行仪的正因。
    三、对细节不够精严。祖师大德微小戒亦不轻忽,有其深意的。自己差太多太多。
    四、正念知不够,任遇所缘。结果做着做着,目标就不够单一、明确了。
    很欢喜地按法师的指示改进后,整个框架的确比原来清晰、调理多了。这对学道次第很有帮助吧,尤其道总建立方面。真好。感恩师父一直策发弟子承担做事的良苦用心,也感恩法师的指导。
    感恩师父、法师、成就这一切因缘的所有师友。引导我看到自己未察觉或注意的烦恼,以便净化,去除隐患。开启智慧。
    综上所述,承担过程中,依师、发心,道总建立到上士道的发菩提心都能串习,熏习,虽然很浅,但至少可以种因。资粮不断集聚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也能不断加深了,对吧?呵呵,我好似在数自己赚的法财。师父、法师不要见笑。
    最后补充一点,看到有人每周下山,竟不知不觉又勾起了想逛超市的旧习性,(忏悔,同屋的金梅就毫无所动。还是自己此类随眠烦恼种子习性深厚,稍一触发,差点就“爱取”到“有”的阶段了,假都向法师请了)感恩师父、佛菩萨的加持,当我写完这篇心得,危机终于度过了,心终于平静了。奇怪,当弟子决定要下山时,心中更多的不是高兴,竟不由有种悲哀想哭的感觉。而此时此刻涌现的,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竟无遗憾,不似刚才的犹疑。祈求师父加持,弟子觉得这里有可以深入思维的东西,却不知如何深入思维。此生最大的憾事,不能有法师那样的暇满身可以随师左右,听受教诫。忏悔自己的罪业!愿此后生生世世以最暇满的比丘身相,常随师左右,侍师学法,依师建教,直至成佛。
    (当我被迫屈从烦恼的力量时,那种悲哀的感觉从哪里升起的?就是说当时想蕴中同时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五欲无明烦恼的力量;一种是法的力量。烦恼从意识层升起,虚妄分别所生;而更深层的,是我们的光明自性,悲哀的力量从这里升起的,对吗?或者,我辨析这些,对修行有用吗?)
                                              2007/1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