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29日)(下)
成蹊
感 悟 人
生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一、修行·皈依·受戒
1.认识修行
修行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不能心急,要发长远心,渐次修学)
2.修行的前提:需要皈依、需要受戒。
『思维-师父的问题』: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
二、如何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为何要皈依?
『思维』:我们每个人如何而生,为何而活?(即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作为佛教徒,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1.对比反思: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共之处-认识内心的问题
◎生命状态
世俗社会: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的时间要长。
皈依佛门:让快乐越来越长,痛苦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乃至全部消除。
◎价值理念
世间法:利人、帮人会吃亏、是错的,不利人、帮人才能带来快乐。
佛法:对人做好事,善行成善业,给自他引发快乐的结果,即善行;对人做坏事,恶性成恶业,给自他引发痛苦的结果,即恶行。
『思维』:佛法和世间法的价值观在行为的“因”上是完全相反——师父强调这点很重要!
『反省』: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
◎做事目的
世间:工作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更好,激发自己聪明才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对社会、对他人、及自己是否有利很难确定。
寺庙:一件事、一个行为都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是自己为累计福德、智慧资粮而作。
『思维』:世出世间做事的出发点、目的不一样。
佛法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激发出来,同时对自他都有利,让自他在当下、未来、更长远未来都能福快乐。
◎『做事主次』
世间:首先先完成事业;善恶、是非,对自他,对集体是否有利有害排在其次。
佛法: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一切的人,动机在第一位。
『思维』:佛法中,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
◎『做事方式』
世间:靠职业、事业
佛法:靠智慧、愿力。
2、为何皈依?何谓皈依?皈依的目的?
『自省』:为何皈依?
当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时,我们要投亲靠友,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我们内心的问题(烦恼、业、痛苦),在世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解决的答案和解决的人时,我们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因为只有三宝能为我们解决内心的这些问题。
『认识』:何谓皈依?
皈依:即皈投、依靠,皈投三宝、依靠三宝
『思维』:皈依的目的(到寺院的目的)
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内心深处解决不了的问题,内心深处最大痛苦的原因;内心深处的烦恼;
内心深处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
3、为何我们不认识自己内心的问题和烦恼呢?
因为我们学的是世间法,是根据世间道理存在的。
佛法包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即俗谛、真谛)
如何在俗谛的基础上,证到、见到真谛,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师父破斥我们内心里问题和修行上的障碍
1.初入佛门
『问题』:在世间生活时,常常害怕吃亏、爱占别人、单位的小便宜。但却不知自己为何会有这些错误观念,为何会做这样的决定。
『原因』: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的无明状态。
2.久修久学
『问题』:修行没进步,修行恍恍忽忽,修了越久越不想修,修了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
『原因』:
学佛到一定时,法会参加多了,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即把最主要来皈依,来学佛法,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
最初的发心忘记掉了,我们的行为就显示不出意义,行为没有意义,结果自然不好。
『师父教诫』:佛法重发心,是否发清净心,还是染污心,是善心,还是恶念?散乱心?还是内心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显示的意义大不一样。
3.我们在修行中的问题和障碍
『问题』: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
『原因』: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在起慢心、在掉举、在比较、在分别、在起烦恼,这些问题都障碍我们在寺庙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理抉择,把法真正听到心里去,把自己障碍了。
『修行最大的障碍-嫉妒与骄慢』
嫉妒:特点是自己站在低处看人。觉得别人各方面都比我好,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自己看到这些事情后内心难过、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
骄慢:特点是站在高处看人。当我们多做了些事情,或做的好点,或比别人聪明,或能力比别人强,或文化比别人高,就会看不起别人,认为别人很差。
『师父破斥』: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不能平衡、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反省』:师父指斥的正是我的问题——慢心重,因为看别人时内心不能平静、不能平衡,所以也很难以平常心来如实认识自己。如此学佛法难以入心,学的都是我慢。
四、如何认识自己的身心?
1.如何认识我们人身和行为?
——身体本身无错,错在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受烦恼驱动的。
恶行:用身体做错事、坏事,给别人带来麻烦、问题、苦恼,有害于人。
善行:善用身体,说好话、走好路,做好事,就可利益帮助别人。
『思维』:为何我们的人身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2.如何如实认识自己的内心?——平常心是道!
内心是一个什么状态,内心是一个什么问题要看得清清楚楚,而非有高有低,要认识到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
『师父破斥-我内心的两类问题』:
I
. 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因为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
II .
过去等流、累计下来的问题障碍了本自善良、清净、庄严的心。
五、如何解决对治我们身心和修学上的问题——皈依已的行持
1.忏悔——清楚障碍,问题
2.靠智慧、靠愿力——改变错误的行为、生活态度,让我们的生命真正转弯。
智慧——决定你能否成功,智慧具足就会成功。
愿力——决定你的始终,包括开始和结束。
『师父教诫』:菩提心贯串你行为的开始和结束,这很重要!
『智慧和愿力』
只有发了愿,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里面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
光发愿还不够,还要靠智慧。不但要有无论如何都要把事做成,做好的心,还要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把事情做好。
3.『自省』:为何内心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做事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
『原因』:自己没有发愿,没有愿的力量。
4.智慧从何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这是一层层,有次第的。
5.如何修学佛法?根据戒律,就要皈依
如何解决我们的烦恼,解决身语意会造作恶业的问题?——依靠三宝,很重要!
我们能学佛法,法师能出家,都是和释迦牟尼佛有关系。
佛法是世尊通过多生多劫修行开悟而讲出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要皈依、受戒。
『师父教诫』:皈依·受戒——学习佛法很重要的标准和界限;
没有皈依、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学不好佛法。
6.皈依后,如何依三宝教诫而行?
按三宝的教诫、开示,根据佛法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工作;
根据佛法很好地同自己地起心动念相结合;
根据佛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根据佛法说话、走路、做事;
7.受戒的功德和意义
受戒后的善法是在一切众生份上得到的,是在三宝的份上得到的。
世间善法和佛法善法的意义不同。
8.亲近三宝,共修共学——环境改变身心
『对比』:
寺庙:当义工,做了很多脏活、累活、但越干越高兴、有劲。
在家:家务都不愿做,还要请保姆。
『思维』:为何同样一个人在两个环境就会判若两人?——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
『认识』:
因为寺院是佛法僧的清净宝地,能让我们内心的烦恼得到净化。
在三宝地,绝对能感受佛法对自己的帮助,自己对佛法的体验;佛法是什么,慢慢就会感受到,就会理解到,就会一点一点去信仰它、一点一点去皈投、依靠。师言:这点很重要!!
六、师父教诫:我们该如何修学佛法?
1.久修久学:要发大心,大愿,不断在佛法的修学上用功、努力。
2.初入佛门:要超越自我,即超越世间上面的我,超越以自我为中心,要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
『反省』:
以自我为中心:即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是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人。
目光短浅,只看到今天、明天的事,很近很近的事,心胸格局不容易扩大,思路放不开,思维模式有问题。
3.佛法应该如何修?
『师父教诫』:皈依、修行要殷重修,非常至诚、非常恳切、非常殷重、非常用心的去修行,才能够会有感应。
七、师父策励:如何看待规划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有历史,整个人生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历史。
我们要在过程中去做出丰功伟绩,对大家有利,令大家欢喜、快乐的事。
我们所出现的种种面貌,说话、做事、走路等等,所有一切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我们的生活,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人生。
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中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很有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我们最宽广的佛法的事业和自己生命的蓝图。
所有这些一点一滴,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
去接受,用心去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