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9日)
成蹊
一大早,几位同学就又跑去亲近师父,大概是昨天太忙,没有见到师父的缘故吧。
其中同学甲曾说过一句话:“两天不亲近师父,就跟不上思路了。”一切都是无常,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以无常的心来面对境界,当然跟不上缘起的变化了,有时对岁月的流逝都不会太有感觉。
师父讲:“昨晚我九点半就睡觉了,两点钟起来,这样子比较好。”
同学乙:“听中医讲,这么样比较好。”
同学甲跟师父比较久,对他的身体比较了解,所以也非常殷切地对师父劝道:“您早些睡觉是对的!”
师父说:“不然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不能持久。”
因为师父长期以来休息比较晚——我们睡觉前师父的灯是开的,一觉醒来时师父的灯还是亮的。当事情比较忙的时候,作息实际上会打乱,对身体健康不利,可是我们因为爱莫能助,后来对此事比较无睹了。今天中午有位居士问我师父到底会不会累,我初学佛时也曾产生过这种神化般的想法,心中会努力地把善知识想像得像神一样,好像说师父会打坐,不会累,乃至于不会病,其实后来发现自己这么想纯粹是为了维持自己那份脆弱的信心,后来学习的多了,就觉得何必呢,信心有多少就是多少,不必勉强自己,不必欺骗自己,信心应该建立在对善知识真实功德的观察和确认上,那个信心才会比较踏实牢固,具有较强的抗震性,再说自己看不到善知识功德不等于善知识没有功德,这是社会正常逻辑都可以承认的。也不必因为看不到就去怀疑或者否定,有人看不到别人功德但是当看到的人赞叹时就会去反驳辩论,其实也是无话可说的事情了。当然这种幻想也是由于对这个五蕴身心的不了解所致。有一次,师父讲:“有人说我不会累,是假的。”为什么呢?师父虽然心力超强,但是血肉之躯毕竟是靠五谷精华产生肌肉血液的,这些营养长养不够,身体就会耗老本,气血水平就会下降,身体抵抗力还是跟我们一样变化,尤其是师父有时事务活动特别繁忙之时,打坐也没有时间,身体就很难获得休息和补充,完全靠心力来支撑。据说修禅定的有辟谷之说,可以降低能量消耗,并可以从空气中摄取营养,但是那些多是隐士,不须出来忙的,如果深入社会忙那么多事情,身体能量还不是会消耗?即使说人的心识可以丢下躯壳离去,但是并不说明躯体不枯干啊。所以我们做弟子的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善知识才是,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支柱。
同时,师父打算调整作息方式,是在给我们示现什么呢?睡眠本身也会修行,比如悎寤瑜伽。祖师大德讲夜晚十点钟到凌晨两点钟之间休息比较好,这个跟人身气血运行和宇宙规律有关系,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容易修行禅定,可惜现代人很难这么做了,实在是没有清福啊。精进度也讲到疲累之时应发“暂止息力”,暂时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用功,松紧适度,这个原则应该是通用的。师父是否是希望我们在下一段时间稳定作息安居用功呢?
师父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任何事情必须越做越好,好上加好,你不能更好,就是退步,很无常,它不会永恒不动。要么你修行越来越好,要么你修行慢慢消退,所以它需要诸多因缘的和合。”
师父的话,对大家立刻产生了一股策励作用。
同学甲马上问:“师父,今年冬天大家应该朝哪里用功呢?”
师父回道:“每个人不一样。”
同学甲:“那我呢?”
甲非常聪明,善巧地把话题问地更加细致具体了一层,我平时就没有怎么用心,请益问题都不会问。
师父就给他指点道:“你要以闻思为主。”
同学乙也急了:“那我怎么办?”
师父笑着说:“你把水库修好。”
乙说:“水库马上就好了。”
师父说:“要保证冬季大众用水没问题。”
乙说:“水没问题,我自修怎么办?”
我看他有点底气不足,不如自修的希求心更足一点,不过他的务实精神和希求心还是值得随喜。
师父果然给他了精要教授:“要有规划,要有非常明确的所缘境。一年也好,一个月也好,一日也好,你所缘境不明,就会见境不明白。没有所缘境,那些境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我们人好多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你都知道了,该了解的没有了解,不该了解的确很想去了解。”
顺便注释两句,“所缘境”就是用功的目标、内容,这个不明确,就会随着习气走,散乱、戏论,盲无所获。所缘境强大,对自己拥有足够的吸引力,才不会忙别的不相干的事情去,这可是师父修行的“口诀”。
同学甲:“所缘境是否一定要单一、清明啊?比如说……”
师父:“打比讲,你出了房间要去哪里,一定要非常清楚,你去干吗?对不对?否则你容易散乱。做事情,我每个时期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清楚。大家现在对学经论还是比较有好乐心,还是要更深入,广弘都需要,但是不能乱读书,乱读会出事情,脑袋里会出太多邪见,洗就不好清洗了。”
同学甲接着问:“闻思为主的话,现在就是闻思佛教史了,其它还有没有要配合一起来的?”
师父制止说:“太多不行,太多太乱,一点点加。”
同学甲:“我想冬天闻思为主,辅助以礼佛、念咒,比平常的量加一些,您看可以吗?”
师父:“也可以,但要持之以恒,任何一样都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比较大的功效。”
好佩服!甲很会请益,自己的想法不急不躁汇报得很清楚,量化了,能够得到师父进一步具体指导;师父正念具足,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怎么修行用功,甲想加一些数量,师父就告诉他原则是持之以恒,不能追求短期效应,不是求数量,目的是要出功夫,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出功夫!可是持之以恒很难啊,人散乱习性太重,总是喜新厌旧,每一个法明知道很好,就是搞一搞就疲掉了,不能坚持,有的人反而会得出结论说用一用那个招就不灵了,所以换招,换来换去哪个都失灵了,学贵有恒啊!要想有道行,就必须有恒心,要想有恒心,就要事先理智抉择清楚,所缘境明确!要不要修这个,修到什么程度,都要猛力发愿才可能!自己实在不行,就要靠大众熏修了。
同学甲:“平时我有定课,冬天是想加多,比如加一百天。”
师父:“很多事情你不能搞太多,要刚好,要适合。”
看吧,又一个修行要则:中道!不急不缓,不松不紧,不多不少,合适为妙!把握好度。
甲马上反省到了:“嗯,我性子比较急,所以您让我放缓,是吧?”这就是把自己揣摩的想法拿出来,给师父交流验证,避免自己污器听错了。
师父说:“不能着急,着急不一定是快。我是在想,这个庙搞大了以后怎么办?跟你们考虑的还是不同。”
错,问了半天,跟师父不相应!
甲:“哦,师父您是在考虑整体的事情,我们现在能逐渐体会到您这一点了。”
师父:“你弄起来了,怎么住持?人多了,问题也多;人少了,住着也会乱。”
甲:“那我们功夫会长高一点,行不行?”
甲真是善于察父容颜,做师所喜,反应很快,马上就跟上了!
师父:“那也需要时间的,需要人需要时间,时间不到,功夫不到,火候不到;还要培养居士。”
甲:“管理就容易出问题。您看乙班那么些人,我一个人看,整天要在心里挂着,天天要去看,有没有上课,有没有上殿,有没有生病,就很费心力。”
师父:“你这才几个月,还没有到几年以后。”
甲:“倒也没有以这个为负担,主要是大家缘份还不错,相处得蛮好,乙班同学也很好学。”
师父:“你要承担,亲自经历做一做,自己决定决定,才知道上边人以前为什么那样做,才会学到东西。怎么样才叫做负责任?负责任就是你要对这个事情引发的后果要负责任,不是你说负责任就行,到时候责任就负不起。有些大事情,个人是负不起责任的。”
个人事小,众人事大,众生事最大。事越大,做好了,功德越大;做不好,责任也越大。所以,弘法度生,重任在肩,不轻松啊。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师父曾讲过:“你们体会不到走在前边的人的压力,当前边没有路的时候,你该往哪里走?”一位老法师讲:“那时候心里是非常恐怖的,压力非常之大啊!”师父说我们下边的人,现在还不叫“承担”,只是给我们一点机会学习学习,“真正承担是把佛法的事业,没有的你能弄出来,已有的你能搞大。”可是即使这一点小事情,想弄好都很不容易。世间做事业,大家以追求名誉、利益为共同目标,也可以做到“志同道合”,才能同舟共济,成为一个组织、团体、单位、家庭、企业等等;学佛人根本上不再为这个走在一起,出家人尤其是这样,世俗名利暂时放下了,可是烦恼还存在,靠什么把那么多人和合在一起修行?靠佛法,靠功德,没有足够的真实的戒定慧功德,谈何领导大众?自己如果没有走过万里征程,谈何统领大众在菩提道上前行?那么多的人,善业恶业交杂,共业靠你一个人承担,靠什么承担?怎么承担得起?所以,过去祖师在弟子修行不精进如法,不和合之时,都示现出病相;前辈大德发心为众生传戒,而众生福报不够之时,往往发生障碍,甚至于献出生命提前圆寂!
领众管理,不是简单的事情。
同学丙:“管理不容易,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人什么看法都有,自己判断力不够。”
师父:“很多人的看法是情绪。”
甲:“情绪是无常的,今日叫大师,明日可能就不学了。”
师父:“不要太看别人什么看法,观过啊,观功啊,关键是自己弄清楚这么做是否如理,是不是恰当、合适。一个人在博客上留言,很有道理,管理关键是把人的心管住。”
甲:“至少说,您说的话在一群人里边要能信受。”
师父:“比如人,他没有来上课,为什么?什么原因?他也可能喜欢做事,也可能生病了,原因很多。你不能说他没来就是错的,问题要搞清楚。现象是现象,原因有多种。今天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原因早就种下了。乙法师他修水库,在广化寺就种下了因,他愿意,去年你又熏习了这个概念,业种子就增长广大了,外在大家支持你,我也比较支持你,因缘和合就感果了。”
乙:“还是要勤修戒定慧,修点……”
师父:“修水坝也可以修戒定慧。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是戒;应该做的,专心去做,就是定;大家辛苦烦恼时,你能让他不辛苦不烦恼,就是智慧。”
丙:“本本分分做事,就是戒;认认真真地做,就是定;做好了,就是慧。”
乙:“冬天还是想学学戒律,多忏悔,念佛,把心收住,这样行不行?”
师父:“有众有别嘛。众,就是大众怎么学;别,是个人怎么学。别别的,每个人基本上都知道了,就是大众的,大家要达成共识。学的东西要想办法怎么能落实,不能眼高手低,我们讲的东西,也要能落实到生活中去,这个才是见跟行的统一。”
得了,个人别修也好,大众共修也好,闻思也好,讲讲也好,万法归一,必须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寒来暑往,春种冬藏,诉说着缘起变化的规律,如果这个冬天在法上都没有收获,今年,唉!
在师父走之前,一位同学来见,给师父汇报说,他父母来了几个月,冬天了,要回四季如春的云南老家去了。
师父问:“你父母住的怎么样?”
他回答:“我母亲的眼病虽然没法治,但是父母住得很满意,印象很好。母亲心态、观念都转过来了,很支持我出家了,她会劝劝我父亲,很快也会转过来的。”
师父看着我说:“就要多关怀才好,什么时间再来?”
他说:“没定。”
他父母下午三点多的机票,师父又送他一些礼物带给他父母。

后来我又跑去找他父母,在工地见到了他母亲,下午就要走了,东西不知收拾好没有,居然还在为常住做事!看来对这里真有感情了。
我走过去问她:“下午就要走了?”
她微笑着回答:“下午三点多走。”
我问:“身体现在怎么样啊?”
她回答:“我来了,很高兴,身体更好了。牙已经去医院补好了,头也不痛了,找正骨大夫正过颈椎,脖子和头就不痛了。”
然后略微想了想,用一种欢喜而又期望的眼神,很真挚地跟我讲:“我走了,希望你们大家多互相关怀XX(儿子),XX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们帮他指出来,让他进步啊。看到你们互相沟通很好,很和睦,心里就很舒坦,你们在一起不容易,我们都是大和尚的缘份,才到一起,你们有他做师父,福报很大啊!我以后做事也会如理做好……”
……


那位“科学家”法师最近不知什么时候制造了两个幻灯片,对现代数学、物理学的一些原理做了研究,尝试着在科学和佛法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用混沌学、分形原理、超弦原理等来帮助说明和理解佛法关于世界缘起空性的道理。下午和晚上分别给乙班、甲班同学做了分享。我是文科种姓,数学只学过一点微积分,看不懂,倒是给我一个启发,让我看到说,每一个人是如何生活在自己独特的名言概念世界里。数学家,头脑里装的是数学逻辑及其原理;物理学家,装的是物理学概念和原理。他由于概念形成推理模式,思维模式决定他的行为,决定他对外界的信息的接受方式。这些“专家”,一向在主观世界里猜想、思维、推理、论证,对外在的人事——别人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不会很敏感,人与人沟通交流是很难的,必须学会尊重和适应别人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模式。如果想介绍佛法给他们,也一样要想法适应这种既定的土壤,怎么转换能够让人听懂理解是个关键。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历史,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祖师大德当年能够把印度佛经翻译成汉文,实在了不起,他能够用汉文把精深微妙的佛法内涵传递出来,首先他自己要有那么高的量才可能,然后还要对两种语言文化都很熟悉,才能够做得成功。可以体会现在我们学习佛法以及诵经的珍贵和幸运。
同时,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群由于文化、制度、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比如从行路规则,到人权概念,导致彼此沟通困难,而产生种种痛苦的结果,这更让我们认识和理解到,由于执着的力量,我们是怎样地被人类自己造出的名言符号束缚死的,是怎样被人类自身产生的观念卡死的。真地是如蚕吐丝一样,作茧自缚,还为沸水煮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