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6日)(上)

(2007-10-17 00:00:53)
标签:

人文/历史

误会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16日)(上)

成蹊

“人与人之间的藩篱有时就那么简单,为什么非要等着别人先向我微笑呢?”

多年前,听一位大德讲过这么一句极其平淡的话。

夏天的时候,看到一只飞进了佛堂的蜂急着想出去,阳光透过窗玻璃射进来,蜂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于是冲着玻璃使劲飞,飞了好久,就只那一层玻璃,始终出不去。蜂不知道,它误会了。

我觉得自己这样一个人,跟人交流很少,朋友当然不多,几年前虽然听到那句法语,却还是像隔着一层玻璃一样。

上午,到内院去回一个电子邮件,几天不见,电脑显示屏变得不认识了,输入法也被调成了繁体,还有很多模糊音,调了几下,干脆死了。心里不由得着急,猜想可能是学电脑的同学搞的了,于是随口说了一句:“唉,是谁把电脑弄成这样了?”正好一个同学进来,伸头一看:“先关机,再启动一次,是XX法师发现有好几个病毒需要杀毒,他调成了安全模式,才这样的。”原来自己的思维模式是经常会“猜想”。

尚未起身,两个同学一起过来,其中负责库房管理的同学对我说:“法师,老净人寮那三间空房是否可以腾出一间做佛堂,好让大家有个拜佛用功的地方?”

“好啊,找一间地面较平的做临时佛堂,一间做库房,一间晾衣服。”

他又说:“那明天是否能找同学帮帮忙?”

旁边那位同学开口了:“如果需要,明天上午出坡我可以找几个人来做,不过我考虑是否经书也可以放在佛堂里?”他是负责内务的,直接管库房,可是库房负责人喜欢直接找我汇报,我一听,有不同意见在里边,应该主动放下自己的想法,于是就说:“内务法师在,就请他决定安排好了。”出门来转念一想,不行,这就落实了?那几间房子什么样都不知道,于是转身又跟他们一起去看那三间空房,一看吓一跳,里边堆了很多东西,乱乱的,还有一些洗过的鞋子也在那里扔着,我就说:“这鞋子干净的,是谁的?怎么可以扔在这里,不要了?”又有点要怪罪人,库房负责人赶紧讲:“哦,可能是他们洗过放在外边晾的,那天下雨有人给收回来了,大概他们不知道在这里。”哦,还是有误会。

其实,误会源于不了解,对人缺乏沟通,对事缺乏调查。

下午去找一个义工谈点事,跟他谈完,看到旁边一位义工在看书,心想:“来了几次都不跟他说话,他会不会觉得不关怀?”于是凑过去,书上写“事不放下但心能放下是智慧。”讲得真好,我就问他:“怎么放下?”说来说去说到必须观察一切名利无常无我才能放下,这时旁边一位义工接到:“法师,我不知为什么,见到你总是有点卡住,有点怕怕的,应该怎么放下?”我有点诧异:义工们一直反应我最没有压力,怎么他突然说怕我?诧异得我想笑,很奇怪呀。我对他一直满关心,又没有批评过他,自然心中无鬼,于是就问他:“怕什么?是我批评过你吗?”他说:“没有。”我又故意问他:“是不是因为我不关心你?我这人讲话不主动,可是还是暗地很关心你的,路上碰到都会特意看看你怎么样?”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也不知道。”我回忆自己过去见到教我们的法师,法师都很亲切很慈悲,拉拔自己出家,可是真正出家了,法师有一次随口说了自己一句,心里就有点挂不住,一念之间就有了阴影,就这一点阴影都会把自己的心障碍住,再见到法师时心里就乐不起来,心是很微细的,不如法的念头很多,平常心粗的人难以察知,不知不觉间会积累很多业障。于是就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听了之后说:“我想起来了,我表现得好的时候,没有碰到你;表现不好的时候,总是碰到你,所以心里就很惭愧,不敢见你。”旁边的那位义工一听,也笑了,他说:“我有一段也是对你有点怕怕的,那时是因为你要求吃饭要准时,我准时时你没有见到,不准时时你就碰到了。所以心里也是惭愧,有点卡卡的。”他们讲出来了才知道,原来别人对我还有这种看法,一直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呢。自己其实还是有问题,就是见他们时没有很主动地去问候关怀,如果主动关怀了,他们自然不会这么想。另外想起鸽子逃难躲到佛陀脚下而不害怕的故事,反省自己肯定还有瞋心,所以别人见了不能很欢喜,还会有畏惧感。不过,除了这些,如果自己讲话主动,沟通到位,大概也不会有误会,自己见了他们还会以为他们跟自己没什么因缘呢。讲出来之后,两个义工那个脸明显地胖了,心里舒展了很多。

回想到,我以前对某位同学一直是望而生畏,因为他特别严肃,不苟言笑,时间久了,即使他笑一下,我都笑不出来了,因为心里想着我做什么事都不一定能令他满意,也不知道说什么话会让他欢喜,可是有一次有事请益他,他很主动地细心回答,听那语调都很热心,似乎对我并没有什么成见,心里自然地放松了一点,后来再经过几次观察,发现人家的确很宽容很慈悲的,自己才放宽了心,可是仍然奇怪他为什么不怎么喜欢跟别人沟通呢?一位比较了解他的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在家时就是这个习气,喜欢打坐修行,不喜欢讲话太多,大概是不绮语吧,当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没有沟通时像一道墙壁,明白了之后一下子化为乌有。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6日)(上)

 

另一位同学前天在交流时告诉我的话更让我吃惊,那晚上,我突发奇想地告诉他,我想未来有缘时“闭关”多读读书,要通达经论,他听了毫不迟疑地笑着说:“算了吧,你问问大家,你是那种能坐得住的人吗?”一句话,搞得我笑死了,居然有人会说我是个坐不住的人!这一生我做事情不上手,可是读书可不怕,过去上学时别人在旁边打扑克我都还可以背书,工作时读书读到深夜出来看星星,我说:“我去年自己一直坐在那里看书嘛,今年才出来做事情。”结果他说:“你那是懒,人家某某法师那是精进!”我想了想,说我懒,也不错,不过觉得自己还是能坐下来读书的,而且我还可以放下读书投入做事,可以转得过来,这么亲近都不了解,误会经常存在的嘛。我原先看他是什么看法呢,散乱,喜欢做事,后来偶尔听他一讲体会,不得了,他做事是因为他要努力营造善业改变命运,他跟人交往是为了营造师友善缘,目标很明确的!人家是实干的!

我还在广化寺时,师父在这边,离得远,见面少,心的距离也远,听师父开示听不懂,心里难免憋闷,后来师父特地为同学们开示说:“要沟通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理解。”“了解不要误解,理解不要曲解。”觉得蛮有道理,可是实际上请益不到,心里还是有很多误解,而且对师父思想的不了解就是误解的种子。后来来到龙泉寺,真正拉到身边时,这种烦恼就被因缘启发出来了,他很多言语行为展现在你面前时,你就会去想他讲的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后来通过下功夫看师父在《法炬》上的各种文章,听师父的系列开示,才渐渐了解他想的是整个佛教界的事,他的讲法很多是从事上来讲的,虽然有时看起来不像是在讲理,可是却善巧地寓理于事,讲的很切合佛教界的实际发展,指出的“淡化宗派观念,强化组织运作”,依靠团体来修行的道路符合实际状况,但是自己过去的思维模式和心量都是仅仅考虑自己一个人怎么样来调伏烦恼,根本不考虑自己修行的环境条件,自然跟他讲的内容不相应,没兴趣认真听,加上没有真实地去为佛教承担过什么事情,所以也听不懂他的话。

原来,误会的消除需要主动的沟通、了解,以及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

回忆在家学佛时,我对一位朋友经常会“猜想”,他说这话什么意思?目的是为了什么?他学佛是不是为了名利?而且这种猜想的东西很难说出口,往往没法去验证,那时以为,说出口的话,别人当然会否定啦,索性不说,于是心里就会一直积累这种障碍,可是,过几天,朋友就会主动跑到我家来,高高兴兴地玩、聊天,还毫不客气地主动留下来吃饭,我就感觉到他心里边一点没有挂碍,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单纯。尤其是,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不用找,他就及时出现了。慢慢地,明白是自己心里的疑心烦恼比较重,信任感经由对方的坦诚以及岁月的证明而建立起来了。

关系好的朋友之间,没有藩篱;真正有藩篱的人之间,却很难拆除。学佛之后,才明白:事情的难度在于自己的执着,他为什么不来跟我沟通呢?最近,师父不经意地跟我讲:“越是有违缘的人,越是要主动去跟他微笑,因为关系好的人不需要微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