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6日)(下)
成蹊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引言』
此生值遇佛法非常庆幸、难得,多生多劫我们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末法时代,值遇正法僧团,这么多优秀的出家、在家同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实践佛法,就更加难能可贵。(思维因缘难得,当珍惜)
1、回顾“反省”认识缘起:处于学习、修行的阶段
『对比』
学佛前,我们结识的朋友,彼此互相的影响,回想起心里会害怕、觉得无聊,更多的是无奈、无助。
学佛后,三宝地结识的佛友,我们所感受到内心的欢喜和对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难以用语言表达。
『认识』
我们所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非自己创造、发明,而是和三宝、历代祖师大德、善知识学习的。
未成佛前,我们都在学习的阶段、修行的阶段、完善自我的阶段、超越自我的阶段。
『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2、『师父策励』
学习阶段,如何把生命同佛法联系,让佛法在自己生命中扎根、体现。
在家同学要学,出家的法师更要学,以更好带动在家居士;
学的久的同学要越学越好,才能更好对僧团护持,引导、带动更多人进入三宝地,进入佛门,更多人共修共学。
(学法也是为了更好弘法,让佛法利益更多人,更好的传持佛法)
『我们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遇到烦恼。
『遇到烦恼、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
『烦恼产生的原因』我们内心里有业的种子,烦恼业的原因,导致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的非理作意,虚妄分别,错误、片面的看法和见解一大堆。
3、如何从语言文字入手学习佛法?
『认识』
成佛的境界可用语言文字逻辑去说明,能够为所有人之所验证。但佛陀的语言表达的是佛的境界——至善、圆满。世间一切语言不足以来说明、诠释这种境界。
学佛法要从语言文字音声入手,但佛法的语言文字和世间法的语言文字音声有很大差异。
『我的问题』长期熏习世间法,思考、思维方式都是世间法。
『结果』以世间法学佛法,久而久之,不仅学不进去,还会越学越远,越学越离题。无法体会佛要告诉我什么?让我做什么?让我成为什么?
『对比』世俗社会,苦多乐少;学佛就是让乐多苦少
所以,世间与出世间的价值观和究竟目的不同,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佛法的意义』生活的核心内容,生命所必须的。有了佛法的行持和实践,生活的意义才能彰显,生活才会有乐趣。我们的行为有意义,就是因为有了佛法的内涵。
4、理解佛法与认识“名”“相”
『认识』
理解佛法要借助语言文字,但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即要认识名和相的关系。
名言对应某事物特定的相状、形象;名、相都包含了特定的内容、内涵。
『实质』世间上的所有的名和相都会变化,故都是假名假相的安立。
『我的问题』执着于自己的假名假相,由此引发一切问题。
『佛陀教诫』五蕴皆空,名相皆无自性,皆虚妄分别。
『师父释疑』破假名假相,不是否定世间,而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世间、迷恋于世间,要超越于世间,解脱于世间。
『对治』执着假名假相的问题,必须用佛法对治,慢慢培养对治的力量,这就要靠修行、用功,才有办法去对治。
5、假名假相要用佛法去对治,怎么下手,怎么对治?——先认识学佛法的目的。
『学佛法的目的』
让自己越来越善良,对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回归本心,我们本心清净无染、无私无我,具足悲心和愿力。
学佛与其说培养我们的能力,不如说培养我们的善心、良心,悲天悯人的情怀,启发我们的佛心。
(我们有这样的心理,内心有此极其强大的力量,这就是佛法种子在我们内心的发芽、扎根。)
『学佛为何要培养善良』
因为内心具足善良,我们对人事物的看法认识、判断不同于世间,我们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显发出来,从有漏善法转变为无漏善法。
『如何认识善与恶』智慧——善;烦恼——恶。善恶的差异由智慧、烦恼而区别。
『起承转合』了解、认识一个民族,要看其有没有信仰,了解一个人亦然,看其信什么?
6、如何在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稳?——自我定位:信心是根本!
自我定位就是认识自我,找到自己下手处;无法定位,则心无所皈依;
心无所皈依,无所着落就是没有信仰,没有信心;
皈依的核心就是信心,心心念念对信仰对象的忆念、皈投、依靠;学佛就是培养对三宝的信心;
信心培养起来,才能启发善良和智慧,佛菩萨的悲智功德要靠信心去希求和获得;
没有信心为前提,所有都是文字理论的推演,与自己的生命了不相干。——师父教诫这点要特别去注意,去对治!!
注意:即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佛法,如理如法吗?对治:即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对治。
修行就是时时刻刻,内心对信仰对象的皈依,回归,收敛世俗散乱的身语意三业。
故皈依是修行的前提,有信心,身语意三业才会按佛法的观念、三宝的教诫去行持,才能真对治。(感悟人生:修行的前提是皈依、受戒)
7.认识自己的烦恼-学佛修行的开始
只有真正去对治,真正在内心去用功、用法,去修行的时候,才知到自己是什么条件,能否对治的了。
发现问题,发现烦恼,才是修行的开始,用功的开始。
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都是心外论道,心外论法。
8.什么是学佛? (先了解学佛的概念,再谈学佛,成佛)
远大的目标
+ 高远的志向 + 很深刻的生命体验
高远的生命志向和目标——靠发心;深刻的生命体验——靠修行;
不忘发心,才不会迷茫,不会迷失自我,生命才有方向;
对佛法有真正的生命体验,这种动力才不会枯竭。
别学与共学
别:不容易培养慈悲心,智慧和愿力启发不出来,性格孤僻,不容易合群,很难去利益帮助别人。
共:点点火星集聚成火把,火炬,能永远燃烧,永远发光,永远能够来照亮人世间,利乐诸有情。
9.实践佛法的核心——信什么怎么信?
信三宝、信业果、业决定一切。
信三宝,而不是认识三宝的意义;信业果,而不是认识业果的原理。
怎么信三宝?——用我们实际的身语意三业行为来体现佛法,诠释三宝的教诫。
信三宝的意义:行为不共世间,趋向于成佛;
信三宝的结果:转变生命,让生命真正转弯。
无信仰的学佛:自己是自己,佛法是佛法,永远无法结合在一起。
10.什么是行大乘?
开路,造桥,这样大家都不会沉沦苦海,迷失方向,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佛。
开路的人比驾车的人更重要——追随师父,作开路的人。
感恩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开的路,让我们能够学佛法。
11.学佛遇障缘,要亲近三宝,多参加共修
到三宝地检修身语意三业,充电,加油——修学越来越稳,越走越远,不会迷失,不会停顿。
常亲近三宝,参加共修,永远用功、永远努力,永远发心,永远去做,否则停留久了,内心动力就会不足,下降。
三宝地是发电站,所有人都离不开,所以要共同发心营造共修的氛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