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3日)

(2007-10-14 00:00:07)
标签:

人文/历史

义工培训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13日)

成蹊

早上起来,天突然阴了,不大一会儿,下起了小雨。其实北风已经吹了几天了,天早就该变了,只是自己心不敏感,往往在事情呈现出果相时才会看到,所以钝根人对缘起的变化就是后知后觉,乃至于不知不觉。有不少人预言这个世纪佛法会大兴,中国传统文化会复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此不知不觉。当然也有人是“先知先觉”,可是如果只用来做职业,未免还是有点落入“知而不觉”之中,这是对佛法不了解导致的。

法会过后又恢复了周末共修,今日是周六,上山参加共修的人出现了不少新同学,大概是这次法会结上的缘。新人一般而且比较有活力,比较欢喜,比较热情,脸会红,眼会放光,这也是一种欢喜心的体现,但是,如何把这种外在的感性上的欢喜,慢慢转化成佛法的力量,转化成成佛的善业,就是需要长时间不断学习、实践的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3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3日)

 

午斋后,见到一位熟悉的居士同学,一问,才知道他前几日身体不舒服,感觉到缘起变化就是快,诸行无常,几日不见,别人发生什么事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要想关怀到同学们,还必须经常要互相沟通、交流才行,对师父说的“爱众就是要关怀人,关怀人首先要了解人”又增加了一点认识。这位同学心力还不错,我们就谈到了法会义工培训的问题。现在法会新义工多,干劲大,但是因为学习佛法时间不久,功力不够,很难持久这份承担心,所以,怎样能够让大家稳定持久地增长信心,在佛法上不断地提升,是一个现实问题。他提出:北京居士很多,法师力量显然不够,所以应该采取层次培养的模式,就是说由法师关怀一部分相对学得比较久,条件比较好的居士,他们做为骨干,再去关怀新学的居士,慢慢地希望能够满足更多居士对僧团关怀的渴求。他说,去年负责法师曾提出并推动过此项工作,这次“九一九”法会俗总召集人也提出设想,准备提前搞一搞义工培训,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我觉得,义工培训的工作一直没有很好的完善,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发电量”还不够。佛法上的学习和提升,是心灵上的提升,是要实现从凡夫到圣人精神世界的彻底革命,单单是弄清楚道理,树立起这样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何况是实际上去操作。所以学佛成佛确实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快速完成的。

那么,义工培训能够做些什么呢?单纯从法会运作来说,事相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培训需要的是时间,客观上北京同学工作紧张,参加法会有时要请假才能来,去年这位同学做了一次法会召集人,就把一年的假期给用完了。时间紧张是造成义工更新快的一个直接的原因,这个时代特征就是高效率、快节奏,工作压力大,家务都没时间做。我想,是否能组织一种短期成长营式的培训呢?抽出一部分有经验的法师和居士骨干,护持一部分比较有热情的居士,做一期培训,可以集中传授一些统一的理念,包括事相上的培训,如基本的礼仪、讲话方式、人际沟通合作与配合,法会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经验教训等等,核心就是怎么样在护持法会中学习提升。这样做的好处是有针对性,专门针对法会来讲授,比较有利于新义工的快速成长,减免心灵成长的“学费”。如果能够坚持做上一两年,也许可以培养出一批素质比较高,能稳定护持的义工来,并且形成一种佛教的文化气氛,就像企业文化一样,往后再有新的居士加入做义工,这种文化氛围自然就能产生熏染力量,使之能够比较快速地接受并适应相关的护持方式、文化理念。就像修一条高速铁路一样,后边人一来就必须上轨道。师父培养人才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他曾讲过:修行如同造一把锋利的宝剑,要选材料,造磨具、炉子,炉子成了,你自己成什么宝剑就看你自己是金是银了。法会本身就是一个炉子,但是在这之前是否也需要再有一个炉子来做前行的烘烤呢?这位居士很赞叹进行义工培训的想法,还预备把师父提出的“信仰为根本,教育为中心,解脱为目的,文化为纽带。”作为指导原则,并提出要“大力推动,持续行动”,“教育为中心,关怀为辅助”等。关键在于要落实到行动,落实到生活和精神关怀上。我觉得这些建议蛮好的,有这种发心,肯为大家着想,就是难得的,至于将来呈现出什么面貌,就要看共业了。

人的教育是个大工程,复杂的工程,人不是单个独立的人,是个社会人,都生活在很多交叉的组织中,方方面面因缘很难把握,而且人的心理很无常,刹那都在变化。师父讲过“管理要懂社会学和心理学”,“管理就是要调伏大家的烦恼,”跟世间不太一样,是兼有自利利他两个方面。一次,一位法师跟师父请益管理的方法,师父告诉他:“首先自己要平常心是道。”这就是自利方面,调伏自己烦恼是前提,才能成办利他的管理;利他的管理时,“要有目标,目标要明确,管理最重要的是达到管理目标,目标达不到,你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管理方式上“要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不能有常见、断见,人都是会变化的,他今天不行的,明天可能就会变好。昨天你的成就,只代表昨天的业;今天的错误,只代表了今天的业;明天什么样不好说。人是每天都不一样的,他今天喜欢这样的事,明天也许就会喜欢别的事。”所以管理者看待管理对象要积极、正面,看到别人的光明和希望,能够有充分的接纳、宽容和耐心,既要慈悲,又要理智,就像造宝剑一样“数数水洗,数数火烧”。教育和管理人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能够随顺因缘去做。“做管理,讲话不能绝对化,讲任何话都是有前提的,否则就变成了绝对观点,就会出问题。”这就是充分地认识到一切都是缘起之法的观点。师父前一段时间讲“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时提出“要用佛法观察世间,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世间”,这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示范,佛法就是这样子运用的,这才是对佛法真正有信心的自然结果和表现。我们初学人往往是“讲话时是佛法,生活中全没有佛法”,我的教训也是,正因为没有时时刻刻把佛法贯穿到生活工作中去,所以遇到问题时还是没法解决,佛法本来就是佛陀最圆满的智慧的结晶,本来就是让我们解决一切世出世间的问题和矛盾的,结果我们学了佛法之后仍然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那就表明自己还是“无法”。困难是经常有的,实际的问题屡屡证明我自己时时被无明所障碍住,证明我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很浅,越是这样子的挫折,就越是激励自己要去学习,去熏习善知识的慈悲和宽广的心量,去学习善知识通晓缘起的智慧。

今天有孔居士来山上发心做豆浆,挺费心的,她前一段一直来送牛奶,其他居士送菜送包子的什么都有,我们想不到的居士们都能想到,法师们每每很感动,一位义工跟我讲:“居士们这么发心,真像父母一样。”我也同感,居士们寒时送衣,热时送瓜,以前的感受是在“鱼水情深”的层面上,久了就到了母子一样的程度,内心生起感恩的同时,也会觉得众生都是自己的肉身父母,师父就是法身父母,物质上的赐予自然应该感恩,佛法上的恩德又怎敢忘怀?所以唯有更加努力精进,学法弘法,以回报师长、父母哺育之恩之一二。

下午断断续续听了师父过去的一些开示,心里慢慢地有些转动,感觉到只要有希求心,听法比较认真专心,听了再能思考思考,自然是开卷有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