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观念成为大德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2日)
成蹊
上午,出坡后,一位居士就来找我,诉说自己的烦恼。在寺庙里,大家都是学着用佛法来为人处事,因为她世间的思想、观念比较多,自然就产生观念冲突,做出多次错事犹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同情,而且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发现她在观念上有问题,第一个,什么是盗?首先在概念上不清楚。盗,要有盗心,有盗心拿谁的东西都不行,动一动都犯了;没有盗心,暂时用一用,尤其是跟负责人(守护主)请示过,不是盗。当然,这个盗业细讲起来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大德们甚至可以写一本书阐述它,但是基本的原则是:到别人家里,到工作单位,拿东西都要跟负责人讲过,人家允许了才能用,否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容易犯盗。除非是亲人知友,他允许你随便借用不会怪罪。寺院的东西都是“公有资产”,当然不是可以个人随便用的,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能用了,凡事问问负责人就比较保险。很多人不是概念问题,而是习惯问题,懒惰,懒得问,或者傲慢当道,不服气负责人,不愿意去问,或者放逸自己,恣情取用,都是问题。
第二个,什么是慈悲?她看见谁受了委屈,就起同情心,打抱不平,行侠仗义,以为这个就是慈悲。其实慈悲心不是“同情”。“同情”可以升华扩大成慈悲心,但不能划等号,同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情执、情染、情绪、烦恼,有情绪就还是在轮回的业上。佛菩萨的慈悲心是建立在出离心、平等心基础上的,不分性别、种族、民族、生命种类,都愿意拔苦与乐。既然拔苦与乐,就要知道苦乐都是由个人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所以真正慈悲帮助人的话,就应该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断恶修善。如果仅仅劝一劝安慰安慰,往往都变成恶知识增长对方的恶业烦恼还不知道,结果是一起造恶业堕落。由于概念错误,所以别人关怀你一下,就觉得他好慈悲;别人批评你一下,就觉得好不慈悲,完全看不清什么善恶是非了。
第三个,就是不执着。她喜欢打坐,觉得不执着就是心里边什么都不想,不思维,然后自己“不思善,不思恶”,善恶都可以不管,只管慈悲就行了。如果这样的话,都不讲因果了,大德们讲“缘起故空,空故缘起”,正因为没有自性,所以不要起执着,正因为没自性,所以是缘起法,既然是缘起之法,就有因果关系,怎么能善恶都不管呢?不执着尤其不能变成自己什么都可以,然后看着别人什么都不对,那不更执着了吗?而且,往往初学人心比较粗,看不到缘起变化,对业果一片糊涂,对别人的心不了解,所以会总看别人过失。
第四,看别人过失,看到别人素质不好,然后就不理解为什么佛门中什么这样的人都收呢?岂不知“佛门慈悲,山门大开”吗?什么样的人都会来寺庙,从来的人讲,大家都苦恼,因为苦恼才要来寻求解决,但不等于他来庙里住两个月就会成佛了,肯定还会有很多毛病;从寺院来讲,有人愿意找到这里来,是因为出家人慈悲,三宝慈悲,所以要来寺庙里求得精神解脱,所以来学佛法。寺院什么人都能收,表示出家人心胸宽广,能够包容那么多的人,能够包容那么多人的苦恼包袱,如果心量不够的,就不会收。怎么三宝这种功德反而成了过失呢?原因在于此时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看问题,跟自己习气相应,对脾气的,好,同意留下;不对脾气的,好,收那些人干什么呢?我听到不少人,双方互相都会这样想,都不理解寺院怎么会收下对方这种人,还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大地是最能包容一切净与脏的东西了,如果按照上边这种思维模式,那就应该问一下大地:只要包容我自己就行了嘛。
以上这几种看法,显示出内心价值观的错乱、颠倒,到寺院很难呆得下,不是三宝不慈悲不收留,而是自己不知道来寺院干什么,难道自己来寺院不是来学习佛法的正确观念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的吗?抱住自己的固有成见不放,看到三宝的就都是过失,看不到功德,“邪见”加上“不正住”,别人的功德也会看成过失。如此,我们在师父面前又能看到几点功德呢?如果自己不能打开心胸,接纳不了别人,相处过程中就会跟人老是摩擦碰撞,时间久了,烦恼大了,自己对三宝就丧失信心,只好离开寺庙,不知不觉也就离开了三宝,离开了生命的依靠处,临终大限一到,不知要可怜到什么程度!
上午戒学班课上,同学们交流了昨晚几位同学亲近师父听到的一段开示,觉得不是很能理解。晚上甲班学习《备览》课,提及善知识问题,深感不能跟善知识心心相应无法深刻理解师父心意,于是再次分享了师父昨晚的随谈,我自己觉得其中一段主要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成为现代的大德,大德标准。内容如下:
弟子:“师父,您希望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父停了一停,没有直接回答,他说:“现在这个时代跟古代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时代靠一个人绝对不能成就。人就要靠组织,靠大组织,就是说你这个人为什么大家知道你,因为团体把你衬托出来了,你自己去弄,能度多少人?你能弄多少庙?就是必须靠组织,否则社会上不知道你的存在,即使你组织很小,力量必须很强,力量不强,你做的事情意义就不大,就看你在社会上善的影响力量有多大,在本行业的影响力量有多大。有些人为什么会很醒目呢?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比如国家政策支持,跟政府关系好,社会对佛教看法比较正面;地利,如果你在偏远山区影响就不大,你想找文化高的出家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很多条件都不是能够拿钱买来的,都是因缘;人和,比如太虚大师,他名气大,成就高,下边自然能凝聚很多人来,弟子自然也容易成就,这里边都有很多因缘。”
弟子:“那就是要靠组织,成为组织的一分子了。”
师父:“依靠组织是什么意思呢?过去讲,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同一个人,你当个名牌大学的校长,跟当一个普通大学的校长,影响力就差得很多了,一个人在不同位置上,为什么影响不同呢?你当个领导,都是这个组织把你衬托起来了,不是你这个人有多厉害。一个人在低层次跟在高层次是不同的。在低层次的人相对差距是很大的,站在高层次的人,他都八九不离十,差不多的。比如在学校里考试,考高分的人,前两三名的,就是这样,十门八门功课加起来差个三十分,不会差太多,就是说他到一定时候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但到低层的不一样,每门课程差几分,基层基数大,加起来差一百分。你到很高位置的人,他的智力、能力都差不多,那时候怎么显示你成不成就呢?就看你有没有机会。有机会,你去干,你就成就;没机会,你不能去干,就不能成就。你想当头,不是说那么简单你就能够当的,里边要有很多因素。你如果说‘本来我就不想当了’,当然你可以这么想了,你即便想去当,即便去追求,能不能当得上的问题。这个也是说,你要先拥有,然后可以不要,如果说本来你就没有,你说你不要,那就没有多大意义。比如你常讲的‘我可以把名利都放下’,如果本来都没有,放什么下?首先要练习拿得起来,才能练习放得下。比如放下名利,本来你就是身无分文,无名小卒,你放下什么?”
弟子:“身无分文,还有个名利心呢。”
师父:“所以必须先‘有’,你这个名利心才要放下,本来没有,说什么没有名利心呢?打比说,你没有钱,没有钱的人才会把钱当钱,有钱的人已经不是把钱当钱了。没钱的人,他十块钱都要考虑清楚怎么花;钱多的人,钱都花不完,不会考虑钱怎么花了,他是考虑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不是考虑怎么省钱怎么,你再花也花不完,钱也不是钱了,成了资产了。资产数以亿计,不担心破产,因为他的机制很完善,那时候就只考虑要干什么事就好了。学佛法也一样,拿积资粮来说,开始时你会考虑哪件事功德更大,这是初学人才会有的想法,到一定时候,他会考虑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才最重要。这个往往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你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指导,否则不可能做到。人生的机会最关键的就是那么几个,一两个转折点导致你的成功,一两个转折点导致你的不成功。”
弟子:“那怎么会把握住机会呢?”
师父:“那你就要有远见了,这跟对缘起的看法有关系。比如佛教,归根究底是要把中国佛教撑起来,这才是最有希望的。大德心中的佛法,是没有区域性的,众生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已经不会拘泥于哪个庙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说只搞一个寺。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不好说他们属于哪个庙,所以才成为一代大师,所有的省份都有很大影响,对几百年以后的佛教都有影响,这才堪称为大德。如果只是影响到一个庙,只影响到下边的几个居士,那称什么大德?你要成为大德,不是只有自己的弟子推崇,就是大德,应该受到各方面的肯定,才了不起,所以我看,需要社会评价你,这个法师有修行,这个法师有学问,这个法师了不起,才能称为大德。大德要有大的格局,不能守住某一宗派,观音菩萨是哪个宗哪个派的?”(众笑)
弟子:“是南传的?汉传的?藏传的?”
师父:“只有初学的人才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你修行可以学习按部就班,但是不能论是哪个派的,佛法都是融会贯通的,大德们都是哪个宗派都能吸收精华达到圆满。”
一位同学和我交流这段开示,都感到这是一次非常精辟的大德教育。我们要么不想成为大德,就是没有志气,学佛没有学到要旨;要么内心对成为什么大德都没想清楚,这个时代因缘下的大德应该是什么模样都不清楚;进一步对如何能够把大德梦变成现实,也不清楚,结果整天仍然是稀里糊涂地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呢?我们感觉到:修学佛法要先从阅读大德传记开始,就是说要先抉择清楚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的以哪位大德作为目标和模式,然后就要按照选定的大德的想法去想,照着大德的做法去做,才能成为大德。人生路途中,最好选定一个有形有相的大德作为人生楷模,紧跟着去走,在大德的提携下,才有能力把握机遇,顺利成就!所以有同学讲要先研读《太虚大师全集》,我是领会到,能够依着团体走这条菩提道路是非常幸运的。
从这里边,我还体会到,师父引导的大德标准就是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他心中考虑的不是一个庙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心量不能打开,就会被拘住,无法理解师父的格局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