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1日)

(2007-10-12 00:00:20)
标签:

人文/历史

修水坝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11日)

成蹊

如果,您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如果,您正在孤苦无助苍天不应;

如果,您祈求佛菩萨也没有回应;

……

那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心,够不够至诚!

早上出坡时,听说水利法师和发心修水坝的义工们开始在水库背沙子了,我突然来了劲:背沙子去!这个活既有功德,又能出汗,锻炼身体,长养暇满,对我们来说很合适!正好侍者法师也过来,他说也想去,我们就一拍即合,决定即刻上山。可是水利法师已经不见了,沙子在哪里呢?

我就问参与其中的一个净人:“水利法师已经上山了吗?沙子在哪里呢?”

净人回答:“沙子需要很多,需要很多人背,现在是在用船搬石头呢,直接上水库去吧!等一会儿我也去。”

他在大寮择菜还没完,我和侍者法师就先走一步了。出了山门,看见一群义工正在抬钢管,我俩当然就顺便加入,我挑了最粗的一根请侍者法师帮忙放到肩上,重心担稳当了,抗起就走,那东西在肩上重心只要平稳其实不重,大概是因为它比较长的缘故,如果是一块大石头那就很沉重了。

然后沿着上山的小路往深处走,这条路是景区正在修的,用了不少石头,那些石头什么形状都有,圆圆滚滚的,并不是很平整,而且水泥浆还没有灌好,所以走起来有些搁脚,并不舒服,但是看起来还有些还算风景宜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1日)

 

我想,后人走路的时候,直接感受到的是舒适,很难体会到前人修路的艰苦。这条路从南线黄普院通到龙泉寺,工人们修整它已经花了半年多时间了,眼前的路比起以前没有路的时候,算是很舒服了。学佛也是一样,我们诵经的时候,很难体会到前辈祖师们“百人去时一人还”的那种取经和译经的艰辛,现在我们学习佛法时只会感慨佛教的衰微,抱怨自己不幸时值末法时代,却想不到在中国还没有佛法的时候,先贤们是怎么样开万古先风的,历代祖师大德是怎样刻苦修道传承佛法的。我们很容易好高骛远挑三拣四,却很少反省自己有没有条件来继承宝贵的教法,乃至于连继承教法的心都不一定发起来,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怎么样学习提升,其实自己都不能继承教法的话,心灵上又怎么可能提升呢?先驱们往往会被遗弃在历史的角落里,可是无论是昌盛时期将佛法发扬光大的人还是为后代子孙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人,都是当之无愧的高僧大德!都应当得到我们的感恩和纪念!还有接引我们入门的启蒙老师和直至引导我们成佛的老师,我们都不应该忘怀!!因为这条菩提大道就是靠他们一步一步走通的,我们的人生幸福就是靠他们一点一点获得的!

这条山路走过几趟,就比较熟悉了,在半山沟里,赶上了水利法师他们,这时只有一个义工和一名工人。我们一起抬了一块木板上去,走到那个地质“渗漏”的地方停了下来,准备就地取沙,这样可以节约部分人力。据他们讲,需要从山下背上去沙子20多方,人手少,大家会相当辛苦。这时的山沟里非常宁静,连鸟叫也没有,七彩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溜了进来,照在他们的脸上,背上,汗珠子也映射出晶莹的光芒。我们一起用编织带子背了几袋沙子,带着锤子和铁锹上去。爬过水库边上的峭壁时,他们只好把沙袋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攀过去。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1日)

 

水库的水更满了,下边的水包也已经放水灌满了,山上的泉水仍然发出欢快的声音沿着宽阔的岩壁流下来,我爬到侧面上边去时,看到旁边的岩石也还在往外渗水。法会时的小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近山顶的岩石上还能有水,应该是上边的泉水量增加了。水利法师和义工们这两天已经搬运了一大堆石头在水坝上,肯定很辛苦了。石头是从过了水库往里走的地方搬过来的,怎么跨过水库呢?他们做了一只“船”——几块木板装钉在一起,下边安上几个充满气的汽车轮胎,进水就浮起来了,两岸用两根绳子牵着度来度去,客货双运,在水库里摆来摆去倒也平添了几分乐趣。我问他们是谁想出的好办法,他们说是那个做过海军水兵的义工,这下子发挥出特长来了,他们还美名曰“菩提船”,船还挺稳固,能装不少石头,即使吃了水也还能划。他们而且邀请我中午在山上用餐,他们已经把不远处找到的一个山洞改成了“大寮”。在运载石头的同时还有人大声地歌唱“四生九有……”,一会儿陆陆续续地又上来了近十位义工,工具也被带上来了,人气很旺,且喜且雅,一群男子汉,干得很欢,大家一片乐观主义精神,在火热的气氛中又能专心致志地做事。几个年轻的准备出家的小伙子特别用心,一直很认真地搬运石头,没有废话,没有粗话,在这种场合下仍然能够保持念力,内心一定是没有忘记出家的目标,正在为出家培植福报呢。最小的才18岁,从云南来,以前常去西藏经营花卉,还做过素食餐厅的大厨,前一段来寺院帮助做了一顿饭,就发心跑来出家了,现在参与修水坝也一不怕苦,二不怕累,随喜他,福报一定会快速积累起来的。两个净人也在这里忙,表情看起来又快乐,又踏实,他们俩前一段学习学不安心,反省原因是福报不够,所以这几个月来也一直在想办法很努力地拿身语承事三宝,积累资粮。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11日)

 

这种气氛把我也感染到了,内心觉得比较有信心能把水坝建好,即便是只有这几个人。这跟刚上山时感觉不同,没做时听到要背那么多沙子,很不容易,心里发虚,现在心里提起来了,就觉得大家可以做到,没问题。原定九点多下山的,居然心里并不想走,我察觉到了那种微妙的吸引力。为什么我也会想留下来呢?感动!这么多人都跑上来干得欢欢喜喜,都是源于内心的感动!那种感动是来自于前边最先发心的人!那种感动跟法会期间朝山大忏悔一样有着质的相同之处。我明白了两个字:感应!什么是感应?你心有所求,需要外在帮助时,就要去想法努力去“感”,“感”就是一定要达到一种程度——感动外在力量!要让他感动,他才会给你回应!不感就不应!修水库,去年是僧众自己发心努力去干,结果感得了那么多居士们的回应;现在他们几个人再次发心,也感得其他人的回应;法会朝山很多人忏悔,因为拜山一般人少见,很多人做不到,才显示出朝山人的诚心,所以才感动那么多人回应,当然,佛菩萨也一样做出了回应。那就说明,“感动”别人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至诚”啊!还有“护法”,修行怎么会没有护法的感应呢,这么多人来辛辛苦苦地护持,不就是一种“护法”吗?!修道,只要有真正的道心、诚心,就一定会得到龙天护法的感应!所以,才明白师父去年时为什么一直让我们修行做事什么都要好好努力,踏踏实实拼命去干,感应不是等来的!

末了,想起观音殿前一副对联真地精妙:“寻声救苦,念也应,喊也应,不诚咋应。兴慈运悲,善能度,恶能度,无缘难度。”

下午,乙班同学学习《道次第》,主要学习依师胜利。

晚课后,师父房间的灯亮了,我们几个同学都进去亲近。师父正在剃头,一个同学汇报说:“今天下午一个人跑到内院,说话很冲,我问他有什么事,他也不讲,只说是某某人介绍的,可是那人我根本不认识。”

师父今天兴致很好,就略微给他一点加持:“一般地有客人来,你不能直接问人家有什么事,要有礼貌。如果你去广济寺,人家这样子问你,你会什么感受呢?”

同学:“一般也不会冲撞他。”

师父:“不是冲撞他,你既然开庙门就要行菩萨道,不然你开庙门干什么?时时刻刻要想着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都是因果法;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以后要引以为诫!可以先请客人喝喝茶,聊一聊,不要那么机械地问人家有什么事,要学会善观缘起。没有弄清楚,要先客气,弄清楚了,如果是来捣乱的,再处理。要学会自他相换,尊重别人是自己的修养,不是说你比别人低,也不是去巴结别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境界,都要去用心学习。”

我们都很欢喜,学习佛法就是这样不急不火地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只要有人教,慢慢可以学到很多,都是很宝贵的人生经验,如果能做到两个字,那就可以制造出好多好多的快乐来。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可是一般人都不会自己去做,反过来都希望别人来尊重自己,往往是以一种贡高我慢的心态面对别人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对方一下子就会感受到我慢产生的压力,反而更加反感,更加排斥,无形中内心的城墙已经竖起来了,怎么沟通也做不到。常常见到,越是大人物,越是注重尊重别人,越是小人物,反而越是要求别人先尊重自己,这个可能跟自己内心的自卑感有关系。小人物容易放逸、放纵自己,大人物则不得不去学习尊重,因为不尊重别人是件很丢人的行为。人际交往如此,社会组织或者团体之间交流也是一样,乃至国际交流与合作。

尊重,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与想法,承认别人自我的价值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