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寺院报道 |
(龙泉寺)十一祈福吉祥楞严法会(10月6日)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是法会最后一天。清晨下起了雨,早课在德尘居佛堂和法师斋堂举行。晨起缘念,法师的幽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午八点半,大家在佛堂诵《楞严经》卷十,整部首楞严经讽诵圆满。九点半,诵经结束,雨过天晴。男女同修分组恢复场地,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把大停车场、西跨院的场地收拾干净;云水堂和新居士楼的床铺也被快速拆卸归位。下午一点半,义工总结行在佛堂举行,结束后一位法师为全体信众发放大悲水,另一位法师在丈室为义工发送新书《和尚、博客》,这是师父特意赠送的礼物,只要来参加法会的义工,人手一本。最后,法师带部组长在西跨院召开九一九法会一筹。
诵经
龙泉寺在每年不同时间,举办各种法会,都会诵读不同的大乘经典,这次法会的一条主线就是诵读楞严经。
通过几天的诵读,大家对经典的好乐以及心里的喜悦不断增长广大。
诵经前后,法师都会对经文作相应的提示,解说科判,串习经文的内涵、次第,或者宣说诵读的方法、胜利和功德等,讲说历代祖师求法、护法、传法的艰辛,以及回答大众诵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法师的这些提示,大家明白了应该以何种心态来诵经,策励自己向着专注、至诚的状态努力,按着这些教授,在诵经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变化,及时调整;根据法师的讲解,大家虽然暂时依然未能了解经文无上深远的涵义,但至少对楞严经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通过体会读诵经典的功德,大家在法师带领下做与正法相应的回向,在三宝地造一份善业,种下成佛的种子。所有这些,让参与诵经的同修,体会到了佛法的深远,体会到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因为佛菩萨以其智慧和慈悲,为我们揭示了无上的佛法,指引了这条圆满的菩提大道;而同时,历代祖师弘法的故事,也让大家认识到佛法难闻、佛法珍贵;在参加诵经的过程中,按着法师的提示去观照自己的身心,及时调整,当下就修心调心,体会到依教奉行的殊胜。
以下对法师开示做一点随机摘录,供养大家。
虽然佛法微妙难解,可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学、不去修;至少我们可以从历代祖师,现在的诸大善知识身上去体会、去感受佛法。唐代有个天竺(印度)的僧人叫“般剌密帝”,当时汉地还没有楞严经,所以汉帝就发愿,希望这部大乘的经典能传到中国来。但当时的印度由于种种原因,不允许这部经外流,所以僧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将经书用很小字写在油纸上,然后把自己的手臂割开,把经书藏在里面,但到结疤以后再离开印度。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很幸运,经书还能看见,没有被血肉所浸透。然后他就开始翻译,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楞严经。我们要问般剌密帝菩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愿力来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呢?他的内心里面一定是体会到佛法,体会到佛法的巨大利益,他才有这样无比的勇气。唐代的义净大师就曾经说“我们后人读经书的时候,就应该想想古代祖师大德那种求法的精神,去者成百归无十啊。”这些祖师大德、活菩萨前赴后继,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佛法,就是为了佛法,佛法对于我们有无比的价值。通过这些古代大德的事迹、现在大善知识的行事,去建立信心。
经文中讲了很多诵读的功德,可是为什么大家没有得到这些功德呢?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说,我们诵经也好、念佛也好,要达到一个下至心的状态,所念的佛号、所诵的咒,才会有种种相应的功德感应。那下至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一心不乱的境界。所谓一心不乱就是现在诵完楞严咒之后,心里还在诵,晚上做梦也还在诵,昼夜不断,虽然看起来没有在诵,但是心里在诵,真正达到这种一心不乱的境界,就能像历代的高僧大德那样,诵经念咒的种种殊胜功德显现。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种种的烦恼一直在发生作用。认识我们的烦恼,净化自己的内心,能够让我们安住在念佛诵咒上;而经常念佛诵咒,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清净;两者相互增长,我们才能达到下至心的境界,获得种种殊胜的利益。
科判是一本书的地图,通过查看地图我们可以大略了解整本书会将我们带向什么方向。一部楞严经,实际上是修行的次第,还是在讲凡夫一步步成佛的次第,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涵盖了理、行、证、果。在讲到果位的时候,法师专门讲了一个菩提心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个人就是菩萨;发起菩提心之后所进行的修行,就叫做菩萨行。但是我们与菩萨的境界还是差得比较远的,菩提心是有量的,并不是说我发心帮助一切人,就是菩提心;那量是什么呢?量是需要基础的;那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出离心,出离三界的心,出离心的特点就是把整个轮回中的盛事,再好的衣食、名利、地位、金钱看得像粪便一样地可怕,最关键是对轮回中的苦,无论我们认为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都有极大的出离心,像掉到一个火坑中一样,急切地想要解脱出来。一个菩萨必须要有出离心,在出离心之前,又需要有一个希求后世的心,这中间是有一个层次的。希求后世就是说,修行不以这一生的享受为主,把修行的目标放在来生、放在未来的生命。通过看这样的层次,才会知道,发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的。菩提心有两个特点:一是为利有情,一直想饶益他人,无论别人对自己是好还是坏;二是愿成佛,希愿自己能够很快地成就佛道,因为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地饶益有情。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根本,从理论上了解菩提心的次第,是极有必要的。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在成佛的次第上,佛陀在经典里也数数地讲,抉择取舍是极基础,极重要,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都不为过;大家在这些基础的教理上,应该继续深入地学习。
诵经的一种方法是至诚恭敬地诵,不去理解它的真义,认真地把每个字念清楚,不参杂任何的杂念;就算暂时不了解经文的含义,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因为经文本身就是佛菩萨的加持。诵多了,诵久了,渐渐就了解;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家不要气馁,要坚持下去,因为大乘经典对我们来说,会非常有帮助的。
师父每年在龙泉寺,举办好多次的诵经法会,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在这里要感念善知识的良苦用心、恩德。因为一本经典,一旦没有人读诵,就会逐渐地消失,也没有人再去学习。
师父不断地倡导读诵地藏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等经典,这些都是我们汉地修行人一生所读诵的很重要的经典,大家认真读诵,去弘扬、推动这些经典,对于整个汉地佛法的建立,有很大的好处。大家在读诵的时候,心量也能够得到广大,造一份与善知识相应的共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利益,与善知识的缘分也得到了增强。
义工总结行
下午,早晨的连绵阴雨已经不见了踪影,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晴日映照着如洗的碧空,仿佛为十一法会的圆满结束露出了笑脸。德尘居佛堂内,大众齐声唱诵着佛号,进行本次法会的总结行。
首先,大家随法师缘念。在“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声中,由本次法会的俗众总护持主持,一同回顾法会的片断。投影屏上,一张张照片凝固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场地组义工的辛勤付出、儿童之家的孩子们纯净的笑脸、书画结缘的艺术家们的风采、栗子园里人们快乐的身影、平安面组的全家福……大家特别回顾了这次朝山礼佛划线,仅仅九个义工就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因为一位法师的父亲专门赶制了一个架子,使得划线工作快速、圆满地完成。六天的法会马上就要结束了,有多少人带着美好的回忆,即将开始把佛法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实践。
接着,本次法会的僧众召集人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开示。法师随喜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十一长假,并回顾从前在世间度假的一些方法,大多是在向外追求快乐——虽然快乐,但很难持久。而在佛门中,你只需付出那颗真诚为他人服务的心,就能得到快乐。法会中,许多义工在默默付出着,感受着生命成长的美好。而这些生命中的美好来自哪里呢?如果背后没有善知识的愿力,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由此,法师忆念学佛以来曾经引导过自己的所有善知识,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帮助众生究竟离苦得乐。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步的成长都饱含着师长默默的付出。一切功德都来自师长三宝,才会让我们有机会成办这些善行,有机会透过种种因缘累积资粮。佛法是缘起法,看到自己付出的同时也看到他人的付出,更要看到后面重重无尽的缘起。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法师谆谆嘱咐大家,回去后要把在法会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把在寺院里得到的光和热慢慢散发给周围的人,疲倦了的时候,记得要回来充电,要依靠师友的力量,共同前行。
各部组的义工也分别发言谈了参加此次法会的感受,大家各抒胸臆,分享着宝贵的心得,发愿广利有情,成为不退转的菩萨。最后,法师为此次法会做了总结。法师说,很多新义工会问为什么看到佛菩萨会想哭,诵经时会很感动,法师做了个比喻:一个小孩子的母亲很爱他,但这个小孩不小心走失了,过了几十年,又遇上了,这就是现在大家的感觉。从更广阔的生命格局上看,我们过去都曾学习过佛法,也曾来过龙泉寺,所以这一生遇到了,善根就被启发,内心就会感动。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内心本来具有的自性光明,常常被蒙蔽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如果没有佛法的熏习,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找不到内心智慧的宝藏。在世间,我们常常会从物质上追求快乐,而在寺院里,我们体会到学习佛法的快乐,并与大家分享,自利利他。“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得不到这种佛法的快乐而苦苦恼恼呢?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经常为烦恼无明所缚。法师讲了一个比喻:有一种豪猪,身上有很多刺。在寒冷的冬天,它们想挤在一起取暖,可因为有刺,就会彼此伤害。于是又分开,分开又会很冷,很孤独,于是又希望靠近。分开又很冷,靠近又很疼,我们人就是这样。我们内心都希望得到快乐,找到温暖的一群人,可靠近之后才会看到自己烦恼的现起。如果不去掉这层刺的话,我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剥掉内心的这一层刺——烦恼,烦恼害自害他。大乘佛法就是要大家一同修习,慢慢拔除内心的烦恼。无论我们有多深重的烦恼,在佛菩萨的眼中,都能看到我们蕴藏着的佛性光明。大家要相信,我们都是充满希望的,用广大的发心来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与光明。《楞严经》第六卷“与诸佛菩萨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这就是菩提心。用我们的心与佛菩萨相应,与法界众生都相应,这样我们才会渐渐净除烦恼,进而帮助别人。在目前龙泉寺条件还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大家发心护持,克服困难,正是种下了成佛的因。师长发心振兴佛陀的圣教,把所有众生装在心里,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为众生,我们就要效学善知识,种下发菩提心的因。现在的因缘,就是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象歌中唱的“佛教靠我”,不忘初发心,依止师长,积聚资粮,坚持不懈,在成佛的路上不断前进,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生命一定会一步步提升。
在热烈的掌声中,十一法会圆满结束了。大家相约下一次法会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