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4日)(下)

(2007-10-05 00:00:32)
标签:

人文/历史

福慧之旅

答疑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4日)(下)

成蹊

拿起茶杯,掀开茶盖,荡漾出来的热茶气,飘掠过师父的脸庞后散了开去,师父快速喝了一口,眼睛却一直看着电脑,我却突然发现师父的后背似乎有点微弯,心里一紧,酸楚涌了上来……
    刚年过四十,就已经操劳成这个样子……以前有同行于心不忍,边敲边击的劝过师父多休息,多注意身体,师父却反而乐滋滋地边击边敲答道“佛菩萨就是最没事找事的人,哪有闲下来的时候,总有度不完的众生,总有忙不完的事业。”后来我们也只好作罢。
    想一想,也能体会到师父的担子有多重,中佛协这块重头任务得干,龙泉寺、广化寺、法门寺要去管理要去关顾,还想摸出一套模式,让整个佛教可以继续更好的走下去。
    有时候,同行也会帮忙做些事情,都是帮倒忙的比较多,撂下一大摊子让师父去收拾,但师父对我们的发心从来都是鼓励赞叹,让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师父总说:“只要你们发心去干事情,我百分之百支持,碰上困难来找我,实在不行还有我……”渐渐的,同行们开始学会承担。
    看看没什么事,就从师父房间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间后,把下午烤玉米,晚上传灯的相片导入电脑。一张张学员笑容满面快乐无比的模样在我的眼睛里跳跃着,正如今天听到他们最多的一句话“太高兴了”。
    这一份的高兴我能感同身受,在还没出家之前,自己就是透由同样的活动说出过同样的话,时至今天,我才知道,要使众生说出这两个字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要观待多少的因缘,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呀……
    上午师父为学员受皈依。
    下午烤玉米,师父没参加,晚上传灯,当家师主持。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4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4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4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4日)(下)


    师父对法会营员答疑开示
    师父:“各位学员,各位义工,今天晚上我们抽出这么一段时间跟大家交流,交流这两三天诸位在寺院里的感受、体会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交流是双向的,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要表达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当然,如果有什么需要,我也好,我们其他几位同修也好,可以给大家做解答。大家从各个地方来到寺庙,来体验生活,是非常的难得,也非常的有意义!并且在这里,又能够如此的开心、幸福快乐,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依,我也相信大家内心里会有好多话好多话要说的,那么下面就把这些时间主要地分给学员义工们,是第一次来的,可以先提问题、先说。在说话的时候站起来,经过主持人同意,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再谈问题,现在开始。
    学员:“我来自四川。我想请问一下,在生活中,有时候做事情中,感觉杂念非常多,而且很多时候没办法做事情,我想请法师给我开示一下。”
    学员:“我是来自深圳的。我想问怎么来正确的理解‘明心见性’?这是一个;第二个是‘不以色相予了解空义’,这个‘空义’应该怎么了解?空性中的色相又指何物?”
    义工:“我来自江苏无锡的,报名组义工。这个月底我要去德国学习了,我想问一下法师,德国有没有咱们的学佛小组啊?我还想问一下,在那里也有法的眷属吧,我应该怎么善巧的在那里找到善友呢?”
    学员:“我来自深圳。我的问题一定要得到回答,因为明天有皈依的仪式,我没有提交表格,因为以我的性格,我非常犹豫,法师讲得非常清楚我才会去做,我对佛法还没有非常大的信心,一直提不起来信心,下午和法师交流一下,知道皈依有很多好处,没有坏处,但是若只为了好处皈依,是非常不符合我的性格,但也知道这非常难得,请问法师我应该怎么办?”
    学员:“我来自湖北,基督教和其他教有什么相抵触的吗?”
    师父:“好了,刚才我们有五位同修,提出了问题以及他们的心得。有人说我们有很多妄念,有很多的杂念,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学佛法,学佛法才有办法来调伏我们的烦恼,如果不学佛法,我们烦恼还是烦恼,调伏不了。大家到庙里,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就是烦恼得到调伏,可是回家时候,烦恼又起来。”
    “至于说皈依是不是有坏处呢?皈依有什么坏处呢?皈依肯定只有好处,只是说你没有老老实实皈依,那可能就有坏处了。虽然说我皈依了,好像成了一名佛教徒了,但你做的事情都是离经叛道的,那坏处就很大。就犹如你在一个大学里报了名,交了学费,但你不去上学,那这个钱就白白浪费掉了,最后你考试考零分,学校就把你开除掉。我们皈依以后,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佛法,这肯定是有好处了。没有好处,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来庙里,来皈依,来信佛。我们皈依三宝得到的利益,以及皈依以后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你自己没有做好,或者是做不到,做得功德不圆满,不等于说皈依有问题,学佛有问题,恰恰是我们没有学好所存在的问题。”
    “至于说出国以后,怎样来学佛法。到德国,佛法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我们今天听到这些佛法,皈依呀,业果呀,这些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就在讲这些道理,现在我们也在说这些道理。中国德国,这些道理都是通用的,人非人,十法界的众生,都是通用的道理。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所以呢,在国外也一样可以学的。现在更方便了,比如网络,\电话,是不是?都是可以联系的。已经不受到空间的障碍了,都会非常迅速了。至于说你去要和谁一起学呢?到国外,只要你和谁有缘,都可以学。你说别人都不学了没人学,那你自己把这个佛法的种子带到国外去也很好,对不对?你自己开一个班,当班长。当个开山祖师,开班的祖师也挺好。”
    “至于说,你的邻居信基督教,听到念佛号,他不能习惯,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信基督教,信上帝,死了以后去天国。我们信佛教,死了以后去西方极乐世界,两个不同的地方。我们不要互相排斥相互碰撞,这样不是很好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反正不要互相排斥,互相攻击。互相排斥就不和睦了,伤感情了。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上帝爱世人,都是对大家好了,我们学不好,才会有很多的问题。你自己怎么处理呢?这很简单,你播佛号时,带上耳机,别人就听不到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稍微动动脑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好,再由你们讲。”
    学员:“我是来自北京的。最近我在人生观上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其实我生活很积极的,我感觉我周围的所有人都是进行交换,就是我用我的智慧我的金钱换来,同您的智慧您的诚心来交换。大家不一定信佛,但这种交换的形式如何能达到永恒的喜乐?是否要经历了很多才要去皈依?”
    学员:“该怎么样来报答所有的恩德?感谢所有的缘份。”
    义工:“世间的义工和我们现在的义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学员:“在寺里很清净,为什么一到山门口,出寺院,就有杂念?怎样更好的学习佛法?”
    师父:“刚才第一个同学谈到说,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是在交换,这位同学你在家是不是专门学经济的,或者是从事经济工作的?这些都是世间上的概念,是你自己这么去想,别人的心里,别人的想法未必同你一样,这是不同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外在的事物,但你的解释是不是正确呢?你的解释是不是唯一的一个结论呢?你的解释大家是不是认可呢?那就是不一定了。佛法跟世间法确实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他的同学也谈到了,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迷茫、怎么办,不是说我们一次二次到庙里来就能解决了。你看信基督教的人,每个礼拜都要去学习的。如果不学习的话,我们内心不能得到净化,所以就需要不断到寺庙里来加油,不断来接受心灵上的启迪。我们内在的这些无明烦恼被扫除干净,这样,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力量。”
    “至于另外一个同修谈到怎样把佛法学好,首先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要好好去学佛法,多学一点,学的深入一点,不要浅尝辄止,学几天就不想学了,学几天自己那种初发心就慢慢地退失了。这都是一些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至于佛门里的义工,同社会上的义工志愿者有什么区别,这肯定有区别的。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当然也很多,也有义工,我常常接到一些慈善会的人说,他那边有很多活干不完,为什么干不完呢?找不到志愿者,找不到义工。他们要去救灾,有很多活要做,物品的运输,人员的帮助等等,都是比较吃力比较困难。社会上的义工帮助你,是因为你是一个弱势的人,你有困难,你比我差,所以我才帮助你,助人为乐。我们寺庙的义工是自利利他,什么意思呢?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是在行菩萨道,为成佛具资粮。就是说我们做的这一切,是有目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成佛。世间的义工,他们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佛教就不同了,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要让自己得到成佛累积的资粮。世间上,解决了眼前问题,自己得到了什么呢?有可能得到心安,也可能得到好的名声。有些人,很少做好事,但是偏偏有机缘,看到别人那么苦,就说那我去做一点好事吧,他不做好事,心里就不安,所以就做些好事;有些人看到别人很苦,很有问题,灾难深重,他不去做,心里很难过,过不去;有些人看到单位里其他人也在做,也在捐钱,捐东西,不做不好意思,就做一点;有些人本来不想做什么好事,但你的朋友邀请你,说我们这里有什么活,我们一起干,你不做也不好意思;有些人受到家庭影响,父母弟兄姐妹呀等等,做好事,你随喜他们的功德……这些动机和起因是千差万别的。佛教徒义工做好事,他们动机和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所以有一种无穷的动力,让自己没有疲倦地去行菩萨道。”
    学员:“我从北京来。我男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出家,怎么办呢?”
    学员:“我是来自贵州的。我希望这种福慧之旅能办得更好,发扬光大。”
    学员:“我是北京的。您对我们这样一个群体,或者说过去、现在、将来的福旅的伙伴们,您有什么样的期许、期望?”
    学员:“我来自河南开封。我想请问,通过什么能使这帮人很快转变?”
    学员:“我是来自广东的。我们那里有很多道场,里面的很多做法我觉得做得不如法,这怎么看呢?”
    学员:“我们家里人不信佛,我来广化寺参加法会,不敢跟家里人说,只能说去北京玩,这算不算打妄语?是不是不好?”
    师父:“现在由我说。第一个谈到的是关于感情的问题。你自己想得开一点就不会有事情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你自己想不开的话,就会痛苦,对不对?出家已经很好了,出家修行,以后成功了才可以度你。你们两个人,一个人出家,一个人在家,这样更好,更圆满。”
    “第二个是我们对福慧之旅的这些同修有什么期许,我们的希望是大家能够越过越开心,日子越来越好,寿命越来越长,然后经常能够有好多好朋友,来探讨人生的问题。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互相帮忙,相互照顾,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幸福,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更多的乐趣。这是宗教的目的,也是佛教的目的,我就是要告诉大家,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追求幸福。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来自于人的心。”
    “我们下面的另外一位学员谈到说,我这次发言的机会如果争取不到的话,就不准备发言了,旁边的人劝他说要坚持,还好你坚持了,所以你就争取了这样一个机会。到底怎么做才好呢?其实呢,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回答问题,不可能所有人都起来提问题。但很多问题是共通的,你有这个问题,别人也有。其他还有一些问题是类似的,同一种类型的。即便你不说话,别人提,就代表了你提,不一定非要你自己出来提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如果没有人提问题,那你就起来提问题,有人提问题,那你就让给别人提问题。没人说话时,你就多说一点,大家都喜欢讲时,你就少说话,是不是?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是损不足补有余,所以天道比人道高。在世间大家都喜欢的东西,你可以让给别人,你的关系就好了。大家不喜欢做的事情,那你去做一点,大家就喜欢你。我在北京龙泉寺的时候,有一天,遇到一个老太太,每天都到庙里扫地,天天地扫,几年下来,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扫地呢?她就说,龙泉寺的义工都是很年轻,很有学问,都是初学佛的,我是老学佛的。初学佛的人,不喜欢扫地,老学佛的人,就喜欢扫地。她没文化,但她的思想境界很高。所以思想境界不是与你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有一点关系,但没有必的联系。”
    “至于说,你那边广东某一个地方很多庙里面做的不如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如法的,也就有不如法的,是不是?自己觉得哪个道场如法,你就去学了,去护持喽。你觉得这个不如法,你也管不了。你说你有个什么亲戚当什么副市长,当什么官,也要依法办事。就是当了市长,也要依法办事,照章办事。我们对宗教政策,对宗教的法规,了解得多一点,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自己不去学习,不知道国家在哪些方面对宗教有政策,有法规,就没办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我们政府有信访局,有宗教局,有公安局,有些要求你可以去反映,有很多的合理渠道可以让我们提出诉求。”
    “至于说你参加福慧之旅,要来到广化寺,又不敢说,你说是去北京,这当然是不好的,是打妄语了,打妄语不好。你就说来广化寺了,参加福慧之旅,也是旅游啊。这个旅游还能增加福德,增长智慧,就是福慧之旅嘛!我们黄金周也就是出来旅游嘛!到这里来旅游,心灵的旅游,心灵的旅行不是很好么。一般的人出去旅游,只是拍拍照片,买些纪念品,买些土特产,看看有什么好玩,找些小吃吃一吃,其它的意义都不太大。在过去的话,你要到那个地方去,才能够看到好风景,现在不同了,在电脑上都有,你要去哪个国家,去哪个风景名胜区,电脑一打开,里面都显示出来,比你到那个地方看更加漂亮,你根本就不用亲自去;你去的时候,还未必能够看到这么好的风景,还不如图片册,VCD风景好看。你坐在那边观想,或是观看,也是一样。”
    “到庙里面不同。佛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要分清楚善恶是非,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做。我们学佛学的比较久的人,比起那些初学的人,或者没有入门的人,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先行一步。要面对因果,要相信因果,你逃避不了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不出因果的。我们内心有没有力量,有没有这个能力去面对自己的因果呢?坏事做多了,他就怕死,死了以后不知道会到哪里去了,就怕。”
    “所以因果和生死也有联系。死,我们不知道哪一天会死,死无定期,所以就会比较害怕。但是你要去面对,面对死亡。比如说,我们七十岁会死,八十岁会死,那你就好好计划了,你今年三十岁,还有五十岁,这一年做什么,那一年做什么。或者说七十岁死,六十岁死,或者明天死,你如果知道死期的话,都可以做计划。但是,死亡恰恰对我们来说,是个未知数,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可能活一天,也可能还要活十年,这就是个麻烦的事情,不知道我们就不好做准备了。不学佛的人,或者佛法学得不好的人,法没有入心的人,他不会去认真考虑死亡的问题,他只有死到临头的时候才会想,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世间当中,只有两种人,能够关注死亡,一种是对人生绝望了,不想活了,想自杀的人,他不怕死。因为他觉得人生太累太苦了,死了以后才会解脱,生不如死,这是一种绝望;另一种就是觉悟。觉悟的人,他敢面对死亡。要通过宗教的道理,慢慢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哪怕你今天死,明天死,都能够非常的坦然,内心里都有力量去面对。我们在家里,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一个好朋友,你可能会认真去招待。如果一下子来了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你就会手忙脚乱了。又比如说,你上完高中要考大学,要报考哪个大学呢?要报考文科还是理科呢?都下不了结论。今天这么选,明天那么选,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大学毕业以后,你要找工作,到这个单位去找,到那个单位去找,找来找去,都是不能下结论的。只有等到最后一刻,否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自己没办法去选择的。很多的外在因缘成熟了,才觉得,我今天非去这个学校不可,或者只有这个学校录取你,你就只能到这个学校里去了。其实自己希望去的学校是哪个哪个,但人家不录取你,你就只好去这个学校;好多很好的单位,他都不要我,要我的只有这个单位,那你只能去这个单位,去了也是很无奈的。我们对死亡也是一样的,是很无奈的,而不是说我不活了,今天晚上死掉,除非你是自杀,不然也不会死。你说我延长,我再活二十年,也不可能。比如,出门被汽车撞到,死掉了。这些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无常。”
    “无常怎么办,就只有靠佛法,才能够超越我们生命的现象,认清生命的本质。所以我们办福慧之旅,还有我们佛教,不仅仅说是把人聚在一起,大家来凑一个热闹呀,然后大家再回去。你来这里,能够学到什么东西,能够带去什么东西,能够留下什么东西,能够得到什么东西?这是很关键的。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我们的道场,靠很多的祖师大德,很多的法师,很多的善男信女,大家的努力,才能够盖起这么大的一个庙,是很不容易的,就像这座千年古刹。我们需要通过寺庙这个平台,通过寺庙这样的条件.场所,来发挥它应有的造福社会,利乐人群的功德。就是说要把佛教里的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善良的、智慧的、慈悲的和有益的内容传递给大家。这对每个人、对每一个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利的。而不是说一种什么交换,交换的话,是要签协议的。在坐各位如果参加一个培训班,一定是说你参加这个活动要交多少钱的,你钱交了他才收你,你不交钱他肯定不录取你。我们参加福慧之旅,没有谁掏钱,你的营服呀,学习材料呀,等等,寺庙里还给大家免费提供。它不是一种商业方面的交换行为,这是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反过来说,大家到寺庙里来,能够自律,能够自觉,所以这种行为是无价的。价值和价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价钱是有数的,价值是无数的;价钱是有限的,价值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用有限的人生,来实现无限生命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