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3日)(下)
成蹊
师父在广化寺为义工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利用传授八关斋戒的时间,为大家讲一些佛法。
大家学习佛法,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学习佛法非常注重信心的培养,大家一直以来,也是接受这样一个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信心,究竟什么是佛法,我们有没有定解呢?反过来说,我们是不是内心当中还存在疑惑呢?如果存在疑惑,就没有定解;如果有了定解,就不会有迷惑。不可能说,我自己有定解,但是还有好多想不开想不通的事情。
究竟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信心?自己在学佛的路上,有没有越学越好,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刚刚学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心路历程,酸甜苦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能讲得清楚吗?
有不少的同修常常说,自己实在是不知道怎么修,也不知道是退步还是进步了,更不知道今后的路子怎么走等等。学得越久的人,似乎越有这方面的问题。学得越久的人,对周边的同行善友、法师、善知识,越来越陌生。反而初学的人,到了一个道场,看到法师,看到同行善友会感觉非常的亲切,非常热情,有信心,很感动。我总结了一下说,学得久,是冷眼,初学者,是热心——初学人热心肠,学得久后,冷眼观世间,好像变得很冷漠了。这是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不是一个毛病呢,是应该有的状态,应该持续的状态呢,还是不好的状态呢?我们有没有很认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法师为我们讲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心态来听闻,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的心态调整不好,我们的听闻就不会好。佛法就听不进去了,就无法接受了。
就大家所学的《广论》来讲,《广论》里边说的桑朴瓦尊者,他的善知识非常多,“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哪里讲说即从听闻,哪里有讲经就去听。“敦巴尊者,尊重甚少,数未过五。”就是没超过五个,但没超过五个,至少是三个、四个。我们常常说要亲近善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佛法,还是根据善知识的要求去理解佛法,或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去衡量、看待自己身边的法师和善友。我们更多的情况下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佛法观念去衡量、判断周围的同行善友。
法师之间也好,所有的善知识也好,出现于世的目的都是有因缘的,教化众生的目的就是要对佛说的话相信、对佛法相信,并且能够依照佛法去行持。古往今来,所有的善知识、祖师大德出现于世的目的都在这里。而不是说,要把在家的居士们训练成一个只是听话就可以了,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所有善知识都是引导我们要相信佛法,依法行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法,各种方便来引导我们、启发我们相信佛法。
我们如果真正相信了佛法,自然而然问题就少了,疑惑就少了。比如说,我们对世间上很多事情为什么放不下呢?就是贪着,就是烦恼、贪欲。贪欲占领了我们的内心,内心被贪欲烦恼控制了,所以就放不下了,把贪欲的烦恼放下,你就放下了。我们对看不惯、看不顺的人、事,常常发脾气,甚至谩骂、愤怒等等,这些其实是自己内心被嗔恚烦恼控制的结果。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嗔心,所以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的境界,就会有这样的反应。
怎么来消除呢?要把嗔烦恼放弃。我们对外在种种的事情,甚至佛法,理解不清楚,不明白,甚至内心被愚痴烦恼困住,所以要把这个愚痴烦恼破除掉,才能够认识清楚。我们总认为说,自己理解的佛法才是正确的,自己的做法才是如法的,内心被慢烦恼控制了。我们内心当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这样做到底是否如理如法,是不是、有没有符合佛法的本意,对别人所作所为亦是做这样的解读,内心当中被疑烦恼控制,觉得只有我自己这种想法才是正确的,别人的想法都是有问题的;我这个想法才是正见,你的想法就是不正见。
也就是说,六种根本烦恼,随时随处都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发现不了,但别人容易发现,怎么发现呢?你身语不寂静,就是没有定了,就是有烦恼的表现了;你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学,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了;你身语躁动,就是持戒没有持好了。戒定慧就是这样来判断的。持戒是要让我们内心寂静,调伏烦恼内心就寂静了;禅定要让我们内心专注,寂静专注才能够产生智慧,才有判断力。智慧本身也有善慧跟恶慧,如果你决定做错了,就是恶慧在起作用;你做对了,才是善慧在起作用。慧不等于就是好的,也有恶慧。
我们学佛法,不是说,要以佛法来解读、说明、解释、诠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要根据佛法的标准来行持。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标准。就是我们根据佛法一点一滴来对照自己,而不是说拿佛法来解释说我这样做是对的。这是两个不同、不一样的标准。
有些同修说,某某大德,某某法师就是对我好。另外一个说,某某法师也是对我好。这些大德法师、善知识不是我们这样子的,他是对所有有缘的人,所有有心愿、能够相应的人,都是平等饶益的,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没有那回事的,那怎么能够成菩萨呢?这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有些人说:“哎呀,法师呀,最好单独给我讲几句佛法,别人都不要知道。”这都是很大的毛病。好像只自己有一个宝贝,别人都没有,比别人要高。这都是不对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文殊菩萨大智慧,所有的菩萨都是觉有情的,我们只要有了相应的发心,就跟菩萨,就跟善知识相应。自己对佛法、对善知识的理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了。你的理解不能够代表善知识的本意?
更何况说,菩萨的本地风光跟凡夫的无明烦恼是完全两回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不能觉得自己理解的佛法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这是很糟糕的事。不能说我们读这本经这本论,别人就不能读。过去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各个宗派也好,那些大德要让下面的人读什么书,是有严格规定的,绝对是这样子的。过去在丛林里,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你要读经,都是要经过同意的,不是自己随便乱读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每个善知识应机引导的方法不一样,不是说不能读的,读是可以读的,但是不能随自意乐读。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得比较久的人,不要在这些错误的概念当中去做决定。更不要以这些错误的概念当成是正确的,这是学不下去的。我们只有真正照佛法的标准去做,才是符合佛法本意的。所有的善知识佛菩萨,都要引导我们成佛。怎么成佛呢?就要有次第。一步一步去学,一步一步去修。学的目的,是认清道理,认清方向,认清目的地;修的意思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走。学跟修,就是我们所谈到的见跟行、道次第。但是学也好,修也好,是有方法的。你不得方法,不得要领,就修不好。这种方法,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就是说,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经验,才有办法对我们做指导跟引导。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在修行的经验上面累积了很多,是不足以去指导人的。也就是说,你掌握了很多医学的常识,但是实际上没有临床经验,依然不敢去看病的,看病也就会发生误诊。如果一个医生,他看病几年几十年,天天给人家看病,稍微看一下,手摸一下,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就可以给你开药,并且是很准确的。
我们也是一样的,没有真正在内心当中去用功夫,对自己的烦恼就认不清楚。就犹如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人,知道这是一个人,但他这个人什么回事呢,认识不清楚,讲不清楚。烦恼,就是让我们头脑不清楚,头脑不清楚,所以你没有办法判断。要头脑清楚,见地分明,有决断力。慧跟思的特点不一样,我们常常讲“闻慧、思慧、修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听闻,靠耳根去听,听闻善知识、法师的教授、教戒。“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见闻后,你要受持了,要执持了。就是说,如果法师给我们讲了佛法,听闻了以后,就变成耳边风,内心不能执持这个法义,就听闻了也等于白听了。所谓受持,受是指领纳,持是执持,受持后,你才慢慢有办法去理解如来的真实义,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三宝地,自己要好好发心,来领受来正解佛法,同时要依照法师大德们的这种修行经验的引导、传递。不然,即便说次第弄明白,你遇到问题跟困难时,依然化解不掉,掌握不了要领跟方法,还是没有用。没有强大的师法友、善法的力量来帮助自己,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是很孤立的,自己就过不去了,最后就在这一点上心灰意冷。所以我们学久的同修们,应该要更加策励自己,更加看清自己的问题,然后要一点一滴去解决,自己就进步了。
现在开始授皈依跟八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