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3日)(上)
成蹊
车内很安静……
两位法师分别在报告广化寺与南少林的相关事务,师父静静的听,强光从车窗外透了进来,把我们轻扫一遍后又散将开去。
师父听完后说道:“很多的事情,你们要想办法解决,什么事情都来问我,我又去问谁呢,不要有依赖性。”
车内又安静了下来……
师父接着说道:“为常住付出,只要你做到‘虚心请教,放下面子,稳打稳扎,讲究务实’,很多的事情会非常顺利的运作。我也常常碰上不少困难,都要想办法去克服,就是要在发心中承担,承担中发心。”
车内再度安静了下来……
坐在后座的我把这几句话写在随行的小本子上,看着师父的侧身等着下一句的开示。
不过师父好长一段时间没再说什么,只是车左右拐弯时,师父也会左右稍摆身体。车窗外青翠的山、挺拔的树、杂乱的草,从远处快速跑进眼里,又从眼里快速的跑了开去。
静静的车里听到自己的内心在讲一个故事:蚌其实是非常想把那一粒沙给弄掉,好几次用尽全力都没能吐将出来,在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前,蚌思考着怎样才能修复受损的伤口,同时弥复受伤的心灵。有一天,它想通了,既然事实容不得半点改变,何不努力去接受它,毕竟一粒细小的沙在自己身躯所占有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于是,蚌将那一粒沙悄悄变成自己体内的一部分,它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自己体内的一些物质,把细沙轻轻地层层包裹起来。斗转星移间,蚌早就忘记了这事情,更从来不曾知道有那么一粒晶莹璀璨的珍珠在它心间长成,又过了些时候,珍珠的光芒渗透了又厚又硬的外壳,幽幽攀爬着走了出来,它才知道那粒沙与自己生命早以不可分割。又再过了些时候,当珍珠夺目的光芒照亮整个漆黑的大海时,它才领悟到,那粒沙本来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车内突然间活跃了起来,原来两位法师谈论着各自寺院的一些幽默事情,惹得师父笑声不断,师父不时带着还没有收住的笑意在说“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没错。”“就是要有这样子的包容心,要不你怎么办。”
有好几次我也笑得合不拢嘴,但今日的笑与往日有所不同,因为我了解到,千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头验证着一个事实,对待跟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人事,除了像师父上面说的包容心以外,没有其它实际的办法。
珍珠虽说不是最昂贵的佩戴品,或许你还会挑剔的说“它的中心点只是一粒细小的沙”,但你千万不能忘记,每一颗珍珠蕴含着的,就是这种不可磨灭的无数次的包容过程。今天,几所寺院相续稳定的发展,你千万要记得,背后是有人从没间断一次又一次包容才有的……
龙泉寺法会报道
昨日的感动依然留在耳边,一觉醒来法会就已经进入了第三天,我们可爱的义工们会不会很累呢?在法上有没有提升呢?
熟悉法会的老义工会知道,发挥第三天,义工们该进入疲劳期了。一般地前两天大家会忙于事相上,人生事不熟而耗神不少,可是反过来也因为事相陌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比较容易引发热情。今日应该是大家跨越身心的疲劳关,再次勇悍发心努力承担的时候,多数人就会从事相中抬起头来,回到内心去追寻佛法。法会整体上安排今日为信众授八关斋戒,多么好的加持啊!希望依靠戒的加持,让我们能够收束身心,减轻散乱,依靠佛法的力量来提起精力,激发体力,在相对的宁静中过关。
为了上午能够受好戒,很多义工提前把工作赶出来,早早地就进了会场。

二三百人齐聚在广场上,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优美地旋绕在耳边,心也渐渐舒缓下来,把事相暂时抛在脑后,即将来临的受戒成为我们心中共同而强大的所缘境。
8:30,三位法师冉冉走来,走在前边的两位是引礼师,最后一位才是今日的授戒法师。一曲香赞已,还有人急急赶来进场,大家多么有希求心啊!

授戒法师对受戒做了较为详细、清晰的开示:
“皈依是入佛教之门,要想得到佛法无量无边的功德,从哪里开始呢?从持戒开始,戒是无上菩提本。”
“为什么要受戒?很简单,离苦得乐,这是一切有情共同的目标。我们要以什么意乐受戒?通常说有三种层次的发心。受戒持戒,可以使我们不堕三恶趣,如果为了跳出三恶道,由持戒生到人天,这是下品心;但是,即使升到最高的天上,也还是在轮回中,还有机会堕落恶趣受苦,要有脱离轮回,出离生死的心,这就是出离心,这种心是求戒的中品心;虽然自己可以解脱,但是宿世无量无边的父母还没有解脱,还在受苦,如果愿意帮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能早日解脱轮回究竟成佛,这个叫上品心,就是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选择修学佛法?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只有佛陀才把苦乐的真相和原因看清楚了,我们如果按照佛陀告诉的方法去做,就可以解脱一切苦厄。世间的人也想离苦得乐,但内心被无明障覆,苦乐的原因看不清,乃至看颠倒,结果如何呢?‘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凡夫就是这样,很可怜。所以我们能够受戒、持戒,是很难得的,要好好珍惜。”
“持戒的功德非常大,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回向往生净土可以中品中生。《善生经》上讲,除了五逆罪之外,其它的罪都能净除。还有个故事说,帝释天去跟佛讲,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福报跟他的福报一样大,佛说帝释天说错了,持八戒的福报比他的福报大十六倍。”
“为什么受持八戒有这么大功德?因为戒有两个特征:‘要期誓受,徧该生境。’普通的善业,你帮助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功德有限。但是持戒,所缘的境界是整个法界一切情非情境。比如不杀生,无论见到什么生命都不可以杀,这样虽然同样是一件事,但功德在一切众生的份上积累。另外持戒内心还有强大的誓愿,业力特别的大,所以持戒功德才非常大。”


再次听到受持八戒的功德,心里现起一阵感动,回想过去,自己出家前也做过义工,当时去法会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受持八关斋戒,能够熏习出家的因,为出家简便快速地积累福德资粮,多么感恩啊!当时也曾如此地欢喜和激动过,看看今天的信众,多么值得随喜!多么难得的受戒!我看到,为了这二百多人能够受戒,其他义工近在咫尺都没有受戒,他们是督察组义工,此刻在尽职尽责地维持秩序。附近还有法会的部组长,还在跟法师在商量法会事宜。远处平安面组的义工正在抓紧时间为大家准备午餐面,住宿组义工也坐在山门前安守岗位……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福报受戒,看看周围盲乎不知的游人和路人便知道;也不是所有希求的人都能够受戒,还必须要那么多义工牺牲自己来护持……



下午的朝山演练之后,接待部义工在观音殿后边围绕在法师周围做结行。一位佛事登记组义工汇报了自己的状况,她讲,自己今天做事情感觉越来越麻木,变得就像重复工作而已,后来是一位义工给她讲解,说当下的工作就是护持寺院修建大殿,将来可以接引很多人修学佛法,功德非常的大,她听了之后心力又提策起来了。另一位义工讲,自己身体很累心力也有些低了,组长是位老菩萨,老菩萨很关心她,这样子她的心力也提起来了,而那位老菩萨身体其实也很累,但是老菩萨很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习气而已,没有提策什么意乐就去帮助了她。她们通过同行之间的互相帮助提起了心力。


法务部义工在大银杏树下做结行,大家抓住机会热烈地跟法师交流了好多问题。比如正知见问题,法师讲,正知见非常重要,平常我们不知不觉一直受到知见的影响,假设说社会潮流流行黄色的皮肤,那么很多人就会想办法追求黄色皮肤,认为化妆美,就会精心学习化妆,追随社会潮流,把自己弄得奇奇怪怪的。平常都以为练得肌肉强健,表示自己是个男子汉,以为自己很坚强,可是什么是坚强?只有面对别人损害时不起烦恼才是坚强;什么叫脆弱?别人一碰就爆发,就是脆弱;平常人把肌肉练得像牛一样,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坚硬。法师的生动开示引得大家笑声不断,提问变得更多,一直到结束时间,部长不得不强行宣布结束交流。


文化部结行上,一位书法家讲,他连续书画了四个小时都没有直腰,他还从来没有这么写过书法,虽然很累,但是他看到周围人都是这么善良,这么真诚,对佛法这么虔诚,就停不下来,然后感受到自己也特别幸福,因为自己也能够给那么多人带来欢喜……他还讲,法会中年轻学生多,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能来呢,是因为大学生比较理智,喜欢思考,能够抉择出来什么好,什么不好。法师点出,这里边就有助人为乐的境界,用师父讲的话说,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利他。”另一位老书法家,身体不好,有高血压,下车就头晕,可是一下车就写了六种字体的书法,赠给参加基金会捐款的人。他说他自己教书四十年了,别人请他写书法他都不去,在这里一分钱他都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那么热情、亲切和关怀,中央强调建立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讲究和谐理念,他肯定说“你们做得是上合中央,下合民意,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都来体会体会佛法。”他还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科学的终极是哲学,哲学的终极是宗教”,宗教的终极是佛教。
北师大国学社的同学们来参访,召集人法师虽然很忙,但是抽出时间跟他们做了一个亲切的交流。国学社的社长说,他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距离感,可是看到法师特别慈爱,他就坐在法师身边,感觉跟法师是平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国学很讲究知行合一,这里的气氛这么和谐,这一定是法师们做得好的原因。另一位同学则说,他以前理解的佛教就是天龙八部,人关在屋子里边练功夫,然后故意破坏戒律的这样一幅形象,今天见了法师,才知道不是这样子,很多错误的观念在无形中就瓦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