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择菜名相持戒念佛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12日)
成蹊
师父刚刚给大家讲过:“我们的心有没有让别人了解?有没有想过要去了解别人的心?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很惭愧自己不注重跟人交流,更谈不上互相了解了,彼此往往陷在误会之中而烦恼,且不自知。
出来看到大寮的净人同学在择菜,我发现自己平常几乎没有关心过他们,没有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他们日复一日地择菜、炒菜,会不会感到枯燥呢?于是就凑过去择菜。
地下有几堆菜,我一眼盯上了白白嫩嫩的那种,拿起来就剥,剥了一下,才想起来是不是这样剥呢?又赶紧问典座师:“这个怎么剥比较好?”典座师看了一下,回答说:“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把上边这头剥掉就行,那个不好吃。”“那这个叫什么‘笋’吧?”“是茭白。”名字挺怪怪的听不懂,马上想起师父这几天开示的名相问题,就开始练习观察。
我:“这个‘茭白’呢,应该是个名言,‘相’呢,就是这个形状,像竹笋。”
净人:“嗯,法师,什么叫‘名言’呢?”
我想,师父在各个地方讲过很多了:“‘名言’大概就是现在讲的‘概念’,‘相’就是‘形相、形状’吧。这个‘体’呢,是‘性质’‘本质特征’。这个茭白摸起来怎么这么凉,应该是水性、寒性比较大……”
典座师马上接道:“那是我们刚才从冰箱里拿出来。”哦,看来这个“寒相”也有各种因缘、假相。
我:“但是茭白还是有些寒,水性,从‘四大’看是什么多?”
净人:“法师,应该是水大多。”
看来蔬菜对人的身体影响会很大,它的特性差别也很大,有的适合我们,有的不适合。虽说师父讲过,这个东西无非是‘四大’组合的,可是我对这个“茭白”就比对那个“空心菜”比较有好印象,其实自己知道自己是对竹笋比较有好感。曾经在福建品尝过竹笋片,味道很鲜,乃至于看到这个茭白也会动心。空心菜就很像小时候吃过的红薯叶子,没有味道,因此到现在也不喜欢。看来这个“相”对自己的心还是有这么大的影响啊。
净人又问:“法师,师父什么时间再给我们开示?”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师父,可是师父说:“不知道,无常。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也就照样回答他:“不知道。”这两天,有好几位同学和义工都问过我这件事,看来希求心大家还是有一些了,可是只有希求心也不成啊,还需要有人祈请,还需要同学们提出问题,听完了还要受用才行,而且师父事情也多。听得出来,他们几个在大寮干得满欢喜,培福报培得很实在,而且对法很有希求心呢。
上午跟两个比较“孤独”的摘菜义工谈了一通后,赶紧跑到戒学班去。已经迟到了,大家没责怪,很欢喜的样子,因此我也挺欢喜,让我体会到一点自我价值的感觉。
然后就出了纰漏了。旁边的同学讲过高见后,我就马上提出疑问,结果来了几次辩论,这个同学就说:“咱们俩怎么好像老是‘交锋’啊?”我心里有点发毛,赶紧解释:“我没有‘交锋’的意思,我是想我们会遇到这一类的难题,想抉择抉择。”心里还是有点意识到可能是由于自己常有辩论习气,可是又有点被误解的感觉。
接着学习,一个同学念诵了一段之后,自己禁不住又开口发言,一肚子“高见”还没有发泄出来就被暂停了,原来下一道程序该是另一位同学消文解义,那就等等吧。自己只顾想自己的问题,听一个同学话音一落,就又大声发言了——当然再次被停住了。他们一说,唉,我又打岔了,刚才那位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我一发言大家以为我在回答问题呢,可是他们听不懂,原来是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这个听闻轨理也……此刻才赶紧停了下来,自己的状态不对,反省自己一个问题是过去造过强猛辩论的业,给别人印的‘相’比较深,要好好忏悔啊!同时也觉得单纯看相是会误会的。那我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太散乱了,真的是只看到大家的“人”,看不到大家的“心”,跟他们的气氛比一比,自己很浮躁,心很粗。看到这一点时,心就变得渐渐沉静下来,一阵子都不开口,越看越清楚,他们一个一个都很认真,很殷重,很平和地发言,讨论,抉择,能够感受到,那种虚心学戒的心情。唉,自己没有一点学习的心!才开始认真地去读书上的那段文字,结果感觉很好,忍不住叫了一声“妙!”另一个同学马上就笑了,他说:“这下子XX法师可找到依据了!”是的,以前学戒遇到的一些难题找到了解决依据,不知道时憋得没办法,这一学,原来世尊早就给我们讲了无数方便善巧。《重治毘尼事义集要》前边有过很好的说明:“凡未学戒者,多畏持戒之难。正坐不知戒法,妄生退委,若学此戒,始知如来大智曲尽人情,开遮得所,守护非难。……方信欲得自在无畏,必须精熟毘尼,毘尼未学,触途成滞。”初出家人,大多对持戒视为畏途,其实是因为不懂戒,甚至于还俗,蕅益大师讲他自己的经验说,学了戒,才会体会到,佛陀是大慈大悲的觉者,苦心引导我们持戒以解脱轮回,又巧设种种方便帮我们持戒,不会故意把我们逼上死路,佛陀哪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残忍”?只是不学的人由于不懂,自然不知道怎么持好戒了。这也是不能体会圣者的悲心,被‘相’套住的结果。
下午一位执事法师给几个将要受戒的沙弥辅导“戒前教育”课,下课后,一位沙弥跟我讲:“上次课主要是从理念上讲建立宗旨的重要性,本周的课是辅导解决同学们思想上的实际问题。”我就问他:“建立宗旨有什么重要性呢?”
“理论上很重要,可是……”
“怎么叫理论上很重要?是实践上不重要吗?”
“不是,是说我们只是在理论上知道很重要,可是实际上自己并没有认真抉择过,没有多大感觉,所以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来。”
我想,其实多数人不到重大困境时都不会在内心慎重抉择自己的人生宗旨,所以大多数的人都变成了没有宗旨目标,结果是一生忙忙碌碌,不知所终。师父多次给弟子们讲“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不忘发心”,可是我自己也没有天天都去认真面对这件事情,每日都是随着小小的事情转,大概是因为自己总是分不清什么事情对自己的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吧。师父讲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苦做,忘记了一天在做什么、说什么话,怎么能说在修行?如果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清清楚楚,都是从自己的本心、菩提心出发,这才叫修行。这样,人生的整个过程当中就要有分段的指标。菩萨四十二位,就是一个个指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六度万行,也是一个个指标,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指标。在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层层上进、步步踏实,才能最终成就佛道。”
接着又问他:“这次你们都遇到什么实际问题呢?”
“一位同学提出来怎样得戒体的问题,法师给他做了开示;另一位提出,他觉得和念佛很相应,念佛就可以受戒,似乎不用讲发愿了。法师讲,念佛根本要修皈依,得到戒体要靠皈依体,没有发愿没有宗旨根本不行。法师讲我们目前的修行是听善知识讲完‘教授’之后照样按照自己的修法来盲修瞎练。”
我想起《重治毘尼事义集要》中蕅益大师也讲过念佛和持戒的问题,设立的问题是:“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信应奉行,但能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何须矻矻穷年学此律法?”意思跟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类似——念佛自然就是持戒,为什么还要学戒呢?大师答言:“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故一心念佛者,虽能止恶防非,专精律者,尤为守佛明诲。现在则绍隆僧种,临终则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听大师一开示,才知道念佛与持戒本来是同一法门,同一途径,持戒与往生净土是一个因果关系,并无矛盾,持戒清净的话,正是净土资粮,如果排斥持戒,反倒违背了佛陀教诲了,就是不听佛的话了,那怎么能花开见佛呢?藕益大师对念佛与发愿的关系也做过教授。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讲:“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样看来,我们初学人对受戒、持戒、念佛修行还有很多自己的“绝招”密不外传呢。如果没有师父安排,如果没有前边的法师引导,自己修到哪个“净土”去还不知道呢。出家修学,师法友环境非常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