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3日)
成蹊
早上缘念时,值日法师通知:全部比丘于7:00准时集合到接待室。
有什么要事了?大家赶紧处理完杂事,提前赶到接待室。结果还是有两位法师跑到已经改成阅览室的老接待室了,让人再一次看到讲听准确的重要性。

师父准时到达,领众进行皈依缘念之后,进行了一番开示,为大家分享部分要点如下:
“我们看经上常讲‘如是我闻’,它表示准确、真实。‘闻’的时候,不能听错;‘谛听谛听’是提醒我们听法时专心用心,渐渐就会将烦恼调伏,疑惑开解。听闻佛法就是为了觉悟,有这种观照的能力;听完后是要‘依教奉行’,广为流通。佛经除了《弥陀经》无请自说,其它皆有祈请。”
“学佛法讲戒定慧。‘戒’是戒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世间很多问题都是贪欲引起的,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比如这里大家都不拿钱,是遮止大家对外在财的贪,但不等于庙里的事、物你都能理好,‘不要钱’和‘把钱理好’是两码事。我们常常讲:这个我不要,那这个我也不用去管,是‘少事少业少烦恼’,是二乘作意。事情做多了会起烦恼,但是为了调伏烦恼拼命远离外境,是不清楚广积资粮跟少事少业的关系。”
“五欲当中,财色是粗分的外境,后三个是细分外境,这个名、食、睡要做好不容易。每个人都喜欢有个好名声,时刻会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本身是一种贪欲,时刻都会被摆在第一位,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在意是不是有损于自己的形象,这样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一个错误的观点、看法,会辩解说自己就习惯这样。我们要去修改习惯,是不容易的事,是很苦的事,但修行就是要修改不好的习气,对治毛病。你喜欢说话,也是毛病;不喜欢讲话,也是毛病;需要讲一句话的,你讲了一个小时,该你说的时候你不说,不该你说的时候你要说,都是毛病。正确的说话要注意场合,对什么人讲话,要分清楚。如对义工,执事会,僧团内部,对一百人讲话,对五百人讲话,以何身份讲话,自己要考虑清楚,考虑不清楚,话就不好讲,下边人也听不懂。这在佛法里叫做讲缘起,讲时空因缘,名言种子、业种子,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靠名言种子成立的。比如广济寺和广化寺,差一个字,名言上就有很大区别。讲话也一样,说,就产生相应作用,不说,也会产生不说的作用。”
“那我们怎么对治‘名’这个贪欲?法华上讲‘是法住法位’,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同时又不能执着。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表达,好心讲了很多,结果反而走向反面效果。当然里面还有很深的过患,不细说了。又如,持午不持午的问题,我们吃东西要有一个什么原则,比如祖师大德讲我们不能讲营养,可是我们老是在分别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就是在讲营养嘛。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注意错了,才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学习《新世纪饮食》,它本身是从科学去讲的,等于你是信科学了,那它是不是科学公认的唯一观点?意趣是什么?大德告诉我们不要在意这个东西,会把身体弄坏,世间人就是这样。结果我们走到另一面,也会出问题。又比如吃素问题,一个人需要一定热量,热量不足会出毛病,除非佛法禅定功夫很高。吃素久了身体寒性重,三五年下去肠胃没有消化能力,能力越来越差,最后营养会跟不上,这是因为我们营养结构不合理,而不是吃的不好,要研究医生怎么讲,身体慢慢才会好。身体不好,就没有心力,没有精力搞工作、承担。我们首先要有正见。‘睡眠’也一样,都是我们的主要问题。”
“你只有把这些事认清楚,才知道怎么办,否则都是在枝末上转。一件事情要找到根本原因才有法解决,不然就会执取一种观点。”
“学佛法就是戒定慧,要培养信心,信心就是‘深忍乐欲为性’。对三宝功德要深忍为信,有信心内心才清净,如果内心躁动,就说明内心有问题。信心信信,不是说信自己的话,是信三宝的话,看自己理解的跟别人讲的一致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个道理、同一句话,你出家一年、五年、十年、三十年,体会不同,讲出来就不一样,整个心理、经验都不一样。”
“有人是外智内愚,外面看起来很聪明,一谈话内心一团无明;出家人要内智外愚。外边表现出来很有智慧,就很愚,因为功夫不外露,你露就是愚。智慧从哪里来,就靠戒定慧。大家对佛法的信心很好,但出家的路子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子,都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发心不好,就是‘八难’之一,世智辩聪。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对,就会出问题。但一般人世智辩聪自己是看不到的,跟智慧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每个时期都有重点,这个时期重点是打基本功,培养信心、业缘,培养对团体、出家的信心,有信心才会学下去,才不会孤独。信念没有建立起来,心就会空虚。和合很重要,做一个小事情,都要很多人和合才能做起来。一个执事给我说,一做事就头疼。我说,是内心有问题,内心有问题的话,走到哪里都会有问题。这个人不在,别的人就会成为你头疼的人。刚好你可以借境修心、缘法转心。”
师父今日不请自说,而各方面的问题不但都清清楚楚地点了出来,而且殷重劝导怎么去改善,使我体会到讲法就是这样,不该讲的时候请亦不讲,该讲的时候甚至不请亦讲。应机非常重要,师父很善于观察时机,知道什么时期该给我们种什么因,法不会常讲,他过一段才会讲一次,我们往前走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生活修行怎么符合中道,都会适时而来,适时而说,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师父的开示持续了一个小时多。
上午九点,当家师去山门口迎来了一批朋友,是海淀区民宗侨办领导杨信带着基督教海淀区教堂边牧师等一行九人来做友好交流。
当家师为客人介绍了金龙桥的千年历史,带领他们到佛堂。客人询问了僧众和居士上早晚课诵经等活动,对各种法器很感兴趣,当家师做了演示,还敲响了大磬,客人赞叹磬声比钟声还好听。看到DVD组里,几名义工仍然在紧张地工作,客人说,这样的传道方式很好。从佛堂出来,就到了居士办公室,他们认真地读了居士管理制度。杨信先生跟我们讲,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的联系方式不一样,天主教因为有修道院,牧师和信徒交流联系较多,基督教牧师就主要是在教堂举行活动。他们也同样感觉到信徒管理的重要。有人说回去后也要制定制度,控制女性信徒着装过于暴露的情况。后来又去参观了教室和阅览室,看到经书有那么多,就问道,有没有一部经,比如像圣经那样,能够代表佛教的教义。杨信先生也特别赞叹这里学习的风气很重,说管理好,学习就好。参观了一圈,大家落座在接待室,双方进行交流。




客人问:“请问你们这边是怎么管理的?”
当家师:“我们僧团的管理,主要是靠戒律,戒律是佛制的。其次,还有僧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居士的管理专门派几位法师负责,也有一个系统。”
客人:“出家人也有像我们牧师、副牧师等这样的层次吗?”
当家师:“有。出家人按照戒律有伦理秩序,受比丘戒后的成为比丘,没有受戒已经剃度的叫沙弥,没有剃度的还是净人。”
客人:“那持戒靠什么持呢?”
当家师:“主要靠信心,靠对因果概念的正确认识。”
客人:“你们是相信轮回的,轮回是怎么回事,人从哪里来?”
当家师:“佛教相信轮回,讲六道轮回、因果,认为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宇宙生成毁灭了无数次,时间非常久远,不能只用开天辟地解释。学佛,重点是要解决生死轮回的痛苦问题。”
客人:“那舍利子是怎么回事?”
当家师:“那是修行人功德高,能量积聚的结果,是火化后身体出现的结晶。”
当家师:“我们也希望了解你们的经验。”
牧师:“我们主要侧重于解决信徒的现实问题。”
当家师:“我们很赞叹你们的这方面工作,你们的传道跟社会结合很紧密,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佛教南传一系跟社会联系也很紧密,传到中国后跟社会相对有些脱节,我们也在努力学习这些方面,努力解决现实问题。”

11:00左右,交流结束,当家师给客人们赠送了一些礼品。客人很欢喜,赞叹这里环境真清净,并欢迎我们去教堂参观。整个交流气氛非常亲切友好,我很直接地感受到客人那种善良,虚心学习的心态,以及传道的热情,话题一直围绕着学习、管理、弘法的经验方面。民宗办的领导杨信讲话很热情,平易近人,说话很有分寸,对双方都很尊重,有客人还建议说,不同的宗教每年应该交流几次。
后来,我跟另一位法师交流这件事情,我们都觉得不同的宗教这种友好交流是很必要的,能够通过交流增加了解,然后是理解。尽管说大家有不同的信仰和世界观,但是做为一样的人,彼此互相的对信仰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包容接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和对社会的和谐安乐,是共同的需要。做为宗教的教职人员,应该多多强调这一精神。《增一阿含经—力品》中释尊曾说:“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师父讲,这种“为身忘世”的传教精神,不是逃避现实,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利益,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狭隘立场看社会,才能真正的理解社会,促进社会国家的和乐善生。
宗教,不是党派;宗教,是达成人类心灵和谐的宗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