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水源义工秋装佛教理论框架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2日)
成蹊
路边的牵牛花开得正欢喜,蓝紫色的小喇叭轻轻地浮在密密的青草上,一副自得其乐的模样。有的,轻巧地攀在树枝上,结果它反而爬的比树还要高。自然界多么奇妙!那花,即使看到一棵枯树干枝也会即刻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把自己的头拼命地向上伸展,直至最高处。
自己有时候虽然会仰望一个很高的目标,却很少具有喇叭花这样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学佛久了,学得越来越粘滞,像雨后的烂泥巴;有时又沉稳,却像座山一样,给人一种凝重;有时很沉静,乃至于就像桥下的一潭碧水,上浮绿萍下埋污泥。
于是跟他顺着小路左拐右拐走了进去。原来就是去年冬季我们找水曾经挖过的地方,农场过去曾经用过的铁管已经生锈了,管道上糊了水泥,里边透出孱孱的水声。因为缺水,又在幽静的山沟里,所以听起来特别清脆动听。沿水道走到尽头附近,有一个水池,挺粗的铁管从上游伸出大嘴巴,一股不小的清流涓涓而下,落到水池里,俨然一口清泉,让人一看就很开心,太清澈了!
我高兴地问,“是谁发现的?”
一位义工拎了个塑料油壶,大概是想试试看能不能剪开做个大漏斗;另一位说要用白铁皮做个大漏斗接水;还有一个人出主意说弄个水桶挂上去,再把水桶下端打个洞接上塑料管,真是好主意!不知如果您在场,您会用什么办法?
可是,焊接不容易展开手脚,水管周围的石头障碍空间要扒掉,于是撬杠石头一起上,花了好大功夫,终于扒开了,准备下午焊接。有障碍就要扒石头,自己的习性也是,一有问题就本能地去找善知识的过失啊!
临近中午,我们几个凑过去请益师父。最关心的还是义工带动问题。早上,最近刚接手义工工作的法师拿出几袋子服装来展览,原来是准备给义工买秋季服装了。执事们很关心,饶有兴趣,也请净人过来比划着试试效果。大家比较看重黄色夹克和灰色夹克,黄色的温暖有朝气,红色的那套太艳太浮。
买衣服简单,但是负责基金会联络的那位法师提出意见说,因为有几位常住义工加入了基金会,仅仅发衣服给她们恐怕别的基金会义工会起烦恼,所以主张要么都发,要么都不发。这就出现了一个发的标准问题。师父听了说:“他们的身份缘起本来不一样,基金会和寺院是两个组织,常住义工发,不是常住义工不应该发。算基金会的应该基金会发衣服,不要搞出很多矛盾来。是自己脑袋不清楚,别人不会在意一件衣服,是你们自己太担心。基金会以后义工会很多,常住义工就几个,根本不具可比性。”法师又问,“那基金会义工上山来,要不要留房间、床位?”“不是常住义工,怎么留床位?不等于说常住义工都是基金会的,也不等于基金会的义工都是常住义工。要搞清楚,管理一定要有章法,没制度就变成了凭好恶。发衣服不是发福利,发和结缘不一样。常住义工该发,不发有问题;短期的可以结缘,才体现出是一个组织。要有章法,才叫组织。你讲道理可以这么讲那么讲,但做事情要一是一,二是二,一个环节不对,下个环节就会出问题。别人不是对你发不发衣服有意见,而是因为你不会管理才会有意见。”
合影后,师父又带我们去看上午发现的新水源。师父赞叹义工和水利法师很发心,说他干活还是很有办法。水利法师平时常讲:“我这个人讲究实际,吹牛皮没有用,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做出来才是真的。”我说:“越是没有套路的人越是有出路。”师父笑着说:“那是因为被套路套住了。”义工动作很快,最终那个水管焊接好了,不过水桶换成了一块铁饼贴上去,挖了一个洞把塑料水管接上。
清冽的泉水,已经顺利地沿着白色的管道,流进了云水堂,开始为大家解决法会用水难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