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2日)

(2007-09-02 23:31:36)
标签:

人文/历史

水源

义工秋装

佛教理论框架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2日)

成蹊

路边的牵牛花开得正欢喜,蓝紫色的小喇叭轻轻地浮在密密的青草上,一副自得其乐的模样。有的,轻巧地攀在树枝上,结果它反而爬的比树还要高。自然界多么奇妙!那花,即使看到一棵枯树干枝也会即刻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把自己的头拼命地向上伸展,直至最高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自己有时候虽然会仰望一个很高的目标,却很少具有喇叭花这样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学佛久了,学得越来越粘滞,像雨后的烂泥巴;有时又沉稳,却像座山一样,给人一种凝重;有时很沉静,乃至于就像桥下的一潭碧水,上浮绿萍下埋污泥。
    执着总是有的,所以只要没有成佛,每天的心情就像路边那绊着青草的喇叭花一样。
    早斋后去云水堂,在山门口碰到两位身着绿色迷彩的义工,他们为大家上山修水管已经好多天了,实在太辛苦了。
    “水管好像已经接下来了?”
    因为我看到其中一位刚才在那里拉一根白色塑料水管,而且有水流出的样子。
    义工回答说,“没有。是又发现了一个新水源,刚才先试试。”
    说话间,内心的欢喜从他的眼睛嘴巴里流出来,一点都没有居功请赏的心态,宛如平常一样,了不起!我突发奇想:“要不带我上去看看?”
    “行,不过等一下XX法师……干脆我先带你上去,让他在这等法师。走吧,就不远,就在前边沟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于是跟他顺着小路左拐右拐走了进去。原来就是去年冬季我们找水曾经挖过的地方,农场过去曾经用过的铁管已经生锈了,管道上糊了水泥,里边透出孱孱的水声。因为缺水,又在幽静的山沟里,所以听起来特别清脆动听。沿水道走到尽头附近,有一个水池,挺粗的铁管从上游伸出大嘴巴,一股不小的清流涓涓而下,落到水池里,俨然一口清泉,让人一看就很开心,太清澈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我高兴地问,“是谁发现的?”
    “是水利法师。”哦,意外!本以为是义工发现的。
    “水源在哪里呢?”
    “前边就是到头了,我们就找到这里,前边没有了,这里是水泥封死的。”
    我伸着脑袋左瞅右瞅,果真找不到地表的水流,这下面有个泉眼?
    “那是不是泉眼就在这下边?如果能挖开,说不定水能更大一些。”
    “对呀,说不定还可以清理清理。不过,好像这水应该是山上那股水渗下来的。”
    这水不得了,这么清,已经经过了山体岩石沙土的过滤,完全是泉水了。
    (图片4;5)
    说话间,水利法师和另一位义工也上来了,拎着工具。水利法师说,他们用水壶测量估算过,一天能出八九方水,够吃了,其它用水山上那个水库可以供应。可是发现有点小困难,那根铁管那么粗,这头塑料管这么细,怎么对接上去呢?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一位义工拎了个塑料油壶,大概是想试试看能不能剪开做个大漏斗;另一位说要用白铁皮做个大漏斗接水;还有一个人出主意说弄个水桶挂上去,再把水桶下端打个洞接上塑料管,真是好主意!不知如果您在场,您会用什么办法?
    我们边看边干边笑,因为那水就象征着法水,那根大铁管就表示水源,象征佛陀,这根需要喝水的塑料水管就是我等学子,你看,这两根水管口径不对,那铁管能传出水,塑料管口径太细,心量太小,法器不够根机,怎么把那法水传承下来?我们必须要中转媒介吧,善知识!可是我们到底要怎么弄?
    那个出主意挂水桶的人,就是我!真是童心一片,自己的习性就是这样,不用心,不慎重,跟随善知识也就像水桶一样摇摇晃晃地挂着!习性,不是说对哪位善知识信心强弱的问题,而是在哪位善知识面前都一样!
    然后,真正方案是水利法师和义工确定要焊接!要焊牢固!不漏水!
可是,焊接不容易展开手脚,水管周围的石头障碍空间要扒掉,于是撬杠石头一起上,花了好大功夫,终于扒开了,准备下午焊接。有障碍就要扒石头,自己的习性也是,一有问题就本能地去找善知识的过失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临近中午,我们几个凑过去请益师父。最关心的还是义工带动问题。早上,最近刚接手义工工作的法师拿出几袋子服装来展览,原来是准备给义工买秋季服装了。执事们很关心,饶有兴趣,也请净人过来比划着试试效果。大家比较看重黄色夹克和灰色夹克,黄色的温暖有朝气,红色的那套太艳太浮。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买衣服简单,但是负责基金会联络的那位法师提出意见说,因为有几位常住义工加入了基金会,仅仅发衣服给她们恐怕别的基金会义工会起烦恼,所以主张要么都发,要么都不发。这就出现了一个发的标准问题。师父听了说:“他们的身份缘起本来不一样,基金会和寺院是两个组织,常住义工发,不是常住义工不应该发。算基金会的应该基金会发衣服,不要搞出很多矛盾来。是自己脑袋不清楚,别人不会在意一件衣服,是你们自己太担心。基金会以后义工会很多,常住义工就几个,根本不具可比性。”法师又问,“那基金会义工上山来,要不要留房间、床位?”“不是常住义工,怎么留床位?不等于说常住义工都是基金会的,也不等于基金会的义工都是常住义工。要搞清楚,管理一定要有章法,没制度就变成了凭好恶。发衣服不是发福利,发和结缘不一样。常住义工该发,不发有问题;短期的可以结缘,才体现出是一个组织。要有章法,才叫组织。你讲道理可以这么讲那么讲,但做事情要一是一,二是二,一个环节不对,下个环节就会出问题。别人不是对你发不发衣服有意见,而是因为你不会管理才会有意见。”
    后来下午师父又问我们听了这些话能不能接受,我说我可以,因为事情本来就是那样,我体会师父是以此冲洗我们的脑袋,而不在于什么衣服不衣服,他已经多次讲管理的问题,比如人要靠事情来凝聚,组织管理要有层次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管理一定要量化管理,执事只是执行服务而不是决策,管理寺院一定要了解具体情况,组织运作等等。最近还讲到:“执事会要讨论大事,怎么去讨论落实事项,不要只研究很小的事情,没多大意义,小事情涉及的是方法问题,方法会有很多;主要的大问题解决了,在共同的前提下,有着不同的做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只是我们管理经验欠缺,不能尽快吸收变成管理能力;再者也是考虑到三宝物的使用要符合戒律的关系,这方面往往居士是不清楚的。
    缠得师父没午休,一直到下午一点半,又跟两位搞翻译的同学见面。他们两位学日语,师父的《感悟人生》和《苦乐人生》两套光盘准备翻译成日文,尽管工作很忙,他们很欢喜地发心承担师父的事情,并且抓住机会请益。因为那位居士正在看一本关于佛教理论框架的书,师父就讲了一些基本概念:“佛教最重要的是谈因果,第二个是信心,第三个是戒律,在家是三皈五戒。佛法学得比较清楚,才会知道什么是因果,什么因导致什么果。即使逆境也要有信心去学,越是心力低沉的时候越是需要佛法的帮助。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法的观念,是少事少业少烦恼,这是二乘发心;大乘不同,是跟因果相联系的。看你要什么果,三乘都有菩提,果不同,二乘追求的是一个寂静的境界,大乘要度人,在度人中成就福慧资粮,让自己的毛病烦恼去掉,度人就是度自己的烦恼。大乘人通过度人调伏烦恼,二乘人通过远离人群调伏烦恼;大乘人多成办事业,二乘人则少事少业。自己要选择清楚走什么道路,否则自己就会很困惑。”
    “外面的境界没有错跟对,都是人的内心方面有问题。树木房子等等都只是所缘的境界,每个人的心不同,缘它时业力就不同。内心是智慧去缘产生一个结果,是无明烦恼去缘又是一个结果。因为内心烦恼很坚固,所以要通过外境师友的帮助,否则会坚固己见,佛法学不进去。学佛法要做个‘听话的病人’,只知道自己是病人还不行。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智慧不足,所以要由‘人依止’到‘法依止’。”
    接近16:00时,正好居士学习下课了,于是部分居士请求跟师父合影留念,师父又慈悲地满了大家的愿,大家满怀欢喜。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合影后,师父又带我们去看上午发现的新水源。师父赞叹义工和水利法师很发心,说他干活还是很有办法。水利法师平时常讲:“我这个人讲究实际,吹牛皮没有用,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做出来才是真的。”我说:“越是没有套路的人越是有出路。”师父笑着说:“那是因为被套路套住了。”义工动作很快,最终那个水管焊接好了,不过水桶换成了一块铁饼贴上去,挖了一个洞把塑料水管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2日)

 

清冽的泉水,已经顺利地沿着白色的管道,流进了云水堂,开始为大家解决法会用水难的后顾之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