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20日)
成蹊
今天已经是安居第81天了,还有一周就要结束,时间真是过的太快了,感觉好像安居才刚开始似的。子云:“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其实圣贤对时间的流逝,对生命的无常都有深刻的体认。正因为生命这么短暂,这么无常,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才变得无比重要,佛法就是解决这样重大的生命问题。师父说,有了对生命无常真正的体会,内心就有力量面对任何困境,就有无穷无尽的动力,乃至说“念死无常”贯串了整个道次第。
今天下午放香——每周只这一天下午,是大家休息的时间,可以处理一些私人的事情。不过我看到大家其实并没有完全休息。几位同学利用这个闲暇在学习戒律,他们正在研讨藕益大师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这是一本很难啃的戒律书籍。大家对学戒的好乐心,真令人赞叹,我想起一首偈子:“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当观如是处,有智勤护戒,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内院有几位同学在交流心得——平时可没这么多空谈心。也有的同学抓住这个机会洗澡、洗衣服,或者处理一些平时没空处理的事情,总之都是利用时间,为以后更好学修作准备。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休息同样是重要的。在精进波罗蜜里有一个法类:“暂止息力”,就是说适度的休息是必要的,经论云:“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休息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前进,如果不休息,把自己累倒了反而耽误了修道的进程,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怎么度假期是千差万别的,看看现在的世间人,周末都是怎么过的呢?平时工作非常的辛苦,压力很大,周末本应该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心情,但是由于内心攀缘,所以多是选择到外面去旅游。旅游真的能消除疲劳吗?真的能放松心情吗?很多人是旅游了两天,更疲惫地投入到下一周的工作中。所有的人都想找快乐,而大部分却找不到真正的快乐。物质越来越丰富了,人活得却越来越紧张且没有意思了,这不是我们要反省的地方吗?《入行论》云:“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佛菩萨是怎么度假的呢?佛菩萨是不会去度假的,因为他时时刻刻都为了帮助别人,没有一分一秒的懈怠。即便成就了佛陀圆满功德之后,只要遇到有缘得度的众生,他依然会马上去帮助,不延迟一秒钟。你会不会觉得:佛菩萨这么忙,多么辛苦啊?其实佛菩萨才是最快乐的人。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隐讳,你看上去是苦的,其实是乐的。前几天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们佛教无欲无求,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当年就有人问舍利弗这个问题:“你到了灭尽定,都没有感受了,怎么还有快乐呢?”舍利弗深有意味地说:“没有感受就是快乐。”这不是一个理论,你证到的时候,就知道了。所以佛教讲信为能入是非常重要的。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佛菩萨内心充满的是对众生的悲心,充满的是度众生的快乐,这些是要去体会的。以前我也不太相信,以为是理论,后来我看见师父不停的工作,非常辛苦,可你看到师父总是愁容满面吗?没有,师父脸上的笑容分明写着内心里的法喜。于是我对菩萨道生起了一些信心,后来我也仿效去做了一点,发现利益众生确实不是苦的事情,你会不断有成就感,不断有快乐。为什么菩萨能够忍耐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去成佛呢?因为菩萨修行过程中是越来越快乐,时间长一点有什么关系?
傍晚,师父的母校——仙游华侨中学校长,专程从仙游来到北京,迎请师父去参加仙游华侨中学建校五十周年校庆。一起来拜访师父的还有两位在北京工作的老乡,巧的是,师父的母亲正好也在龙泉寺小住,这么多老乡在一起交谈,气氛非常轻松和欢喜。中学校长说师父是佛教院校的校长,他是世间院校的校长,虽然水平没有师父高,但可以说是同行。师父说他只是佛教专业院校的校长,而你是中学的校长,你培养的人才更广泛。就这么一句对话,气氛就亲切活跃起来。然后大家开始用仙游家乡话交谈,我就听不懂了,但是从大家不时发出畅快的笑声中,可以看出大家内心的欢喜,没有丝毫的隔阂。


大家都显得自然、随便,有人请师父写几句鼓励的话,有的人请师父合影,师父都欣然答应。我顺便问一下校长,师父在读中学时有什么佳话没有,校长说他任校长才五年,听说师父那时读书非常用功,语文成绩特别好,后来和佛有缘,就出家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详细问,希望以后有机会了解更多师父小时候的历程。我相信师父在这所学校里读书,应有一定的因缘。其中还有一位老乡说,他的老家离师父的老家才500米,非常熟悉,说的时候,脸上显得异常欢喜。现在虽然是第一次来北京见师父,但见面却显得很自然,没有拘束,其实能这样亲近到大善知识,是很美的。



我忽然悟到什么是缘分?老乡也是一种很好的缘分。只要有缘分,佛菩萨就能帮助你。龙泉寺的观音殿前有一副对联:“寻声救苦念也应喊也应不诚咋应?兴慈运悲善能度恶能度无缘难度?”佛菩萨度不了无缘之人。有了缘分,我们才能自然的亲近善知识,才能得到加持。为什么要供养善知识呢?他需要你供养吗?为什么要承师善知识呢?他需要我们承事吗?不是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和善知识才有足够的缘分,在善知识身边才觉得自然,觉得是个亲人,不会觉得没话讲,或讲不出话。
谈话完后,已到吃饭时间,师父就邀请大家吃点便饭,大家也不客气。师父叫大寮临时去做了几碗面条大家一起吃,这样做起来又快速,气氛又特别亲切,不会觉得是外人。其实我特别喜欢这种自家人的感觉。
事后我问师父是否会去参加中学五十周年校庆呢?师父一脸诚恳的说:“没有特别大的事情,肯定要去呀。”
那种真切的样子,好像这才是最大的事情。师父那么忙,为什么对中学的校庆那么重视呢?我不禁想起了佛法是最讲知恩报恩的,中学曾培养了师父,师父肯定是不会忘记的,如果过河拆桥,那还是佛法?从师父对老乡、对母校的感情,我颇有所悟。
谁说佛教没有感情?大错特错。其实我认为佛法是最有感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佛教徒对佛陀的感情,那是多么的至深至切呀。听到佛陀要涅槃的消息,大家心情多么的悲痛,很多大阿罗汉受不了,纷纷先佛灭度,这是多么深刻的感情呢?佛弟子对善知识的感情也一样,那种爱戴,那种感恩,是世间难以找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是法身慧命的父母,是生生世世的依靠。
对众生的感情呢?爱!爱就是慈悲,佛陀对众生的爱是无有穷尽的,《谛者品》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不过佛法的爱和世间的爱有些差别,世间的爱是有染污的,有烦恼的。佛法的爱是纯洁的。世界上最纯真、最恒常、最真切的爱在佛法中,那就是菩提心。世间上的感情都是无常的,今天我爱你,可能明天我就恨你,怨亲无定。唯有发了坚固菩提心的人,他对每一个众生的爱才是永恒不变的。菩提心是对一切众生的一种誓愿:“我永远对你好,我永远帮助,直到你成佛。”师父说:“情到极处是无情。”也许是这一心情的最佳写照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