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19日)

(2007-08-19 23:25:15)
标签:

人文/历史

翻译

鸠摩罗什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19日)

成蹊

有三位居士主动发心将师父的开示光碟翻译成日文版,今天上午,他们请道伟法师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大家听说道伟法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又在日本留学五年,对日文翻译也很有体会,所以很希求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法师的指导。
    道伟法师欣然应允,很愿意同大家一起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先了解了三位居士的日语程度,其中王居士、郑居士在读大学期间学过几年日文,后又在日本企业里工作过数年,有很好的日语功底。翁居士更棒,曾在日本工作过八年,现在某大学教日语。道伟法师谦虚地说他才在日本待了五年,日文不如她。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19日)

 

道伟法师说日文的特点是质朴,在日本留学后,人一般都会变得比较朴素和谦虚,这和语言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他正在翻译他的日语博士论文成中文,他翻译的稿子,会请好几位学了十几年日文的学者帮忙看,他慢慢发现,翻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只凭一个人的翻译不容易搞得好,因为个人总有主观意识,很多方面不容易观顾到,多一些人的检查,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道伟法师说,师父的开示,多数是讲人生、心灵的部分,语言很灵活,意境深远,要弄清楚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都不容易,另外师父的表达虽然很平凡,但富有逻辑性,估计师父以前学过哲学,这些特点导致了翻译的难度很大。所以建议三个人一起讨论翻译,可以先各自翻译一段,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从不同的立场看待,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综合起来。最后审定也非常关键,最好是日本本土人,因为语境的把握本土人最保险,否则可能会闹笑话,道伟法师说他会邀请他现任的日本导师作最后审定,导师是日本的中国学专家。
    道伟法师还谈到日本佛教用语源于中国佛教,但后来又大大丰富了其中的词汇,有些新的诠释是中国没有的,因为明治时期后日本又在梵文、巴利文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研究方式,对佛教作过大量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日本的佛教用语。正好这一次道伟法师带回几本日文佛教用语辞典,送给大家翻译作参考。
    道伟法师说翻译师父的光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会尽力配合大家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翻译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祈求,虽然现在的水平不够,但祈求肯定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以后在翻译过程中,可用email和他联系。
    听完法师的指导意见,大家很受启发。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19日)

 

师父开示的第一套《感悟人生》翻译成英文版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叹,普遍反应翻译水准很高,意思准确,也颇有英美本土风味。翻译过程中大量的人员共同参与,有法师,有居士,还有不学佛的英文专业人员。大家都是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都是义务参与的,并且充满欢喜。翻译结束后大家很有收获,所以最后有高质量的英文版出来,师父看到后也很欢喜,赞叹大家的发心。大家很愿意翻译师父的开示,一方面是因为信众对师父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父本身的愿力。师父以前提出的“三系整合,八宗并弘。”就是说弘扬佛法不只是在中国的事情,而是在全世界,只要有众生的地方,都要弘扬佛法。“乃至虚空尽,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菩萨的心是遍缘一切情非情境,只要有缘,就要宏法。
    翻译的功德非常大,一个地区的佛教能不能兴盛,佛经的翻译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能读到那么多内涵深刻、文词优美的佛经,不能忘记过去译经的祖师大师对我们的无比恩德。没有他们辛苦的付出,我们现在学不到佛法。
    佛经的意蕴无限,文词优美,可以说无与伦比。我们常常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经文是那么的流畅、抑扬顿挫,又是那么深奥、宁静致远,我们是否想到了玄奘大师对我们的恩德,没有大师的翻译,我们读不到心经。当我们诵《法华经》优美的颂子:“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我们是否想到了鸠摩罗什大师对我们的恩德,没有大师的翻译,我们读不到《法华经》,也不知道学佛的宗旨是成佛。
    做好佛法的翻译,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具备信仰和修证,如果你都不信、不理解佛法,翻译的东西怎么能正确呢?另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极高的文学水平。没有这些条件,佛法的弘传必然大打折扣。可以说过去的译经大师都是有大彻悟、大愿力、大精进、大定力的人,没有这么高智慧,没有这么大愿力,不可能翻译出流传千古的经典,利益后代无数众生。
    过去翻译佛经的祖师大德,天赋之高,成就之大,令人仰止,仅举鸠摩罗什大师一例。
    “鸠摩罗什(西元 344 ~ 413 年),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鸠摩罗什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
    “当鸠摩罗什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鸠摩罗什的高名远播,有许多国家争相延聘他,但鸠摩罗什都丝毫不动心。当时,罗什的母亲带领著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非常惊异地告诉罗什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无数众生。’”
    “不久,他们母子到达沙勒国,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竟然轻而易举地把佛钵放在头顶上。此刻,他心中暗自忖道:佛钵的形体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的重量太大,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立即掉下来。他的母亲问什么缘故,他回答:‘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鸠摩罗什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 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他的形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从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沈思和缅怀!”(节录自《一任袈裟万里游》,岫峨著。)
    我一直认为最美的文学在佛经里,最高的哲学思想在佛经里,最好的建筑、艺术也在佛教里,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是世间的真谛,是人类最高精神文明的瑰宝,无论用什么来庄严都不为过。过去佛菩萨为了求一句佛法,可以在身上挖一千个洞,可以舍身饲虎,可以燃身供养,种种不可思议的难行苦行,皆因为佛法的珍贵、无与伦比。经论云:“佛是归依的大师,僧是归依正行的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如果我们心中有了佛法,就没有畏惧。现世来说,可以面对任何境界,毫无障碍;长远来说,可以坦然面对生死,得大自在。
    翻译师父的开示既是弘传佛法的事业,对自己来说也是学习佛法的好机会,这从以前参与翻译的居士们受益的情况可以看出。因为一般我们听完开示,能理解和记得的内容实在很少,但要翻译就不一样,强迫我们去认真、深刻理解每句话的内涵,佛法却恰恰在此时流入我们的心间。虽然我们没有过去译经大师那么高的水准,但我们发心从因地下手,以学习的心态,以承事师父事业为境界,种下未来成为译经大师的因,功德无量无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