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21日)

(2007-08-21 23:50:12)
标签:

人文/历史

师徒对话

禅文化

与和谐世界

国际学术

研讨会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821

成蹊

昨晚写博客有点兴奋,失眠了,凌晨2:00还没睡着。于是起来到外面走走,发现师父房间的灯光还亮着,顺便拍了一张照片。今早问同学才知道,昨天师父从下午5:00到今天凌晨3:00,一直在用功,早4:00起来上早殿,中间只睡了一个小时。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7:30,师父出发去北京大学参加“‘禅文化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车上我问师父:“今天上午开幕式有您的讲话,昨晚为什么还要搞的那么晚?”
    司机听到后说:“才睡一个小时呀,您以后可千万要注意,太操劳了可得不偿失。”
    师父:“工作那么多,睡多了怎么能做得完呢?”
    我:“那您不担心今天太累,会影响讲话的效果吗?”
    师父:“没关系,我的心力一提就起。”
    我一惊,“一提就起”,这得好好思维其中内涵。
    我问:“您为什么那么投入地工作呢?”
    师父:“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生命,工作就是希望。你不工作,活得有什么意思?活得有什么价值?活得有什么希望?”
    “我喜欢和有劲头干实事的人谈话,光讲理论不干实事的人,没有兴趣谈,因为所谈的都是空话嘛。关键是不要抱怨,不要罗嗦,不要提条件,事情还没有干,就提一大堆条件,那怎么行。”
    我:“您今天的讲话稿准备好了吗?”
    师父:“当然准备好了,很久以前我就打好腹稿,现在有一个预备稿件,估计临时还要根据因缘修改很多。即使没有预备稿件,临时也要想办法解决。如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失败,就是佛法没有学好的表现。”
    我:“您总是很重视实干的精神。”
    师父:“那当然,否则都流入空谈,只有意乐,没有加行。虽然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安立是为了成佛而做,但更多的层面,我们要考虑自己是僧团里的一份子,是现实僧团的一员。那就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应的工作,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什么都不干,等于你是个废人,成为别人的负担,让别人为你服务。还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
    “广化寺就有过这样的笑话,有个学生用水在放生池边写‘为人民服务’,被一个老和尚看到了,老和尚一脸不高兴的说:‘你哪是为人民服务,是人民为你服务。’出家人如果不努力工作,久了就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
    “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出家人最好自食其力,自己吃的、穿的,都自己去劳作解决,不过实现起来不那么容易。”
    我:“您刚才说心一提就起来,我现在的体会是,只要想到这个境界里有佛法,心力就比较容易提起来,但常常只想到了境界,忘了里面有佛法。”
    师父:“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考验。”
    我:“我感觉大家对着善知识容易现起佛法,对着同行就不容易现起佛法,大多现起的是观过、轻蔑、看不顺眼。一看见就起烦恼,这怎么办呀?”
    师父:“这是很大的问题,对善知识容易现起佛法,是因所谓距离产生美。如果对同行观过的习性不改善的话,亲近善知识久了还是会观过的,而且过失更大。我们要努力在同行身上学到佛法,如果你学不到佛法,那你学到的就是烦恼,很划不来了。人起烦恼的时候,佛法怎么学得进去。而且大多数的时间大家是和同行在一起,一起吃饭、劳动、上课、住庙,我回寺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不在同行身上学习佛法,实践佛法,那是很大的损失。”
    我:“最近执事会讨论的事情很多、很杂,大家心力有些不济,开会后人都很疲惫。”
    师父:“大家还在学习承担,每人一摊事,能承担下来,已很不简单,大家都是有发心的。不过,大家的心还不广大,不善于把握住总别,往往被小事给缠死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没有正确的所缘境,人就会很累。从大的方面下手,反而更容易提策心力,更容易解决问题,因为你如果总在解决小问题,那是解决不完的,反而把大的方向忘记了。”
    我:“有部分人很发心做事,但大家的意见不一,发心的人容易受到挫折。”
    师父:“那是很自然的,在哪里心都不可能很齐,要允许别人给自己提意见。重要的是要知道执事是为谁负责,不是为自己做事,是要向上负责,这点要搞清楚。我们做事情成功与否,要按照上面人的标准来判断,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或者下面人的标准去判断。另外我们发心做事,想让所有的人都满意,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重新组织人事物,肯定会影响到别人,用世间的话说,是损失了别人的利益,遇到反弹是很正常的。”
    我:“您做事还特别注重一做到底,做出成就,为什么呢?”
    师父:“眼前都不成就,将来还怎么成佛,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是务实的时候,做具体的事情,培养具体的人。做事情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只要对佛法有益处的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只要对佛法有益的人才,都要尽力培养,认定的事情就要拼命去干。”
    车在9:00前到达北大,师父刚下车,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的吴言生教授就迎了上来,亲切握着师父的手,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并热情邀请师父去陕西师范大学讲课。吴教授把师父引到在北京大学民主楼二楼多功能厅,这是举行开幕式的地方。在入口处,师父先签到,然后进入会议室。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时间离开始还有约15分钟,人来得还不多,师父找了一个地方坐下,开始修改发言稿,不时有人来和师父打招呼,交换名片,师父每每总是站起身,笑容满面应对,之后继续修改发言稿。
    师父真是有定功,这种环境下还能修改稿件。什么是定?心一境性。有了定的功夫,于任何境界都可以安住,不受影响,想安住什么境界上,就可以安住在什么境界。而我们凡夫散乱心,热闹后心就静不下来,不能安住所缘境,工作效率就不高。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大约修改了15分钟,主持人邀请师父坐在台上,台上有三个座位,师父坐在中间,右边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左边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九点刚过,主持人宣布开幕式正式开始。先宣读了德国哥延根大学校长发来的贺辞,原来此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为了纪念季羡林老先生96岁生日举办的,季羡林老先生在1935年至1946年期间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学习印度学和文化学并取得博士学位。接下来又宣读了任继愈老先生对此次学术研讨会发来的致辞,高度赞叹禅文化对教育方式的重要启示。然后程朝翔教授,程郁缀教授也分别作了讲话,祝愿此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众所周知,季羡林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及文化交流史、吐火罗文译释、敦煌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等,研究之深、范围之广,实为罕见。季老融汇百家、学贯中西,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敬仰。前段时间读过他老人家的传记,在传记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老人家坚持每天写一些散文,文革期间中断,后来又恢复起来,一直坚持写,终成一代大师。季老自称并不是特别聪明,而是特别的勤奋,我想季老的成就,印证了师父的话:“你只有不断去造做,才能有成就。”这种永不停息地工作,就是精进的一种表现,世出世间的成就都一样,来自于精进。有句话“天才出于勤奋”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
    然后是师父致辞。师父做了约十分钟的讲话,主要讲到佛教的精神与和谐世界的关系。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师父的发言总是站在整体佛教的角度看问题,禅宗虽然发扬广大于中国,但根本还是源自印度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分,是道次第的一个阶段。禅宗在历史上的兴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禅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佛教的兴盛。师父说过:“佛教是一种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用文化来传播佛教是很重要的。现在学术界、文化界对佛教的研究是越来越热烈,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师父对学术界也很重视,积极参加过多次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佛法者,以教证为体,学术研究是研究佛教教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佛教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其实,一个有心人,通过这些学术和文化,追本溯源,都是可以看到佛教最后的本质,那就是利他的菩提心(对一切有情的悲心)和空正见(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若能实践佛法,则能真实利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建立真正的和谐世界。
    师父讲话过程中,前排的一位教授不住的点头,估计是对师父的讲话非常赞同,讲话结束后,这位教授主动和师父交换了名片。之后,会议播放了约7分钟季羡林老先生的近期录像,季老看上去精神很好,大家都很高兴。开幕式就此结束,大家出去合影。过程中,很多的教授、学者来找师父单独合影,师父都含笑答应,广结善缘,没有丝毫不耐烦。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集体合影完毕,因为佛协还有事,师父马上又回佛协上班。师父总是这样,一件事情做完后,马上又进入下一件事情,从不拖泥带水。
    回想师父在汽车上说:“我的心力一提就起来了。” 这句话太值得我们去玩味了。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做什么事情最有意义呢?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临终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呢?我们平时的状态,是不是经常提不起心力,起烦恼的时候,遇到境界的时候,就不想学了,躲在角落里悄悄的哭泣呢?师父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呢?他能够一直保持最好的心力,心心念念找最有意义的事情做,时时刻刻知道要做什么。师父说过:“凡夫与圣人就是一念之差。”我感觉到,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样一种心法,让自己的心力能够随时提得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积极面对一切境界,才不会浪费在最恰当的时机种最正确的种子的机会。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1日)

 

附:一位俗众弟子写给师父的心得


    有情真正最深沉的追求是生命成长的快乐,心灵成长的快乐!诚如《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大家都不曾知道这一点!都在追寻各种快乐……!就像岔道。很多人找到了物欲,以为就能快乐,但不论得到还是没得到物欲,他都有烦恼,一样没有究竟的快乐。有人找到了五欲,以为就能快乐,但不论得到还是没得到五欲,他都有烦恼,一样没有究竟的快乐。他还再不断追寻,哪怕都走到地狱了,还再孜孜不倦……。
    心灵的成长,要循序渐进。先从小事、小目标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下决心一定要做到,然后努力去完成小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信心、心力、知识、能力就增强了,尤其是心力最重要!心力需要一段一段培养!即孟子所说,“吾善养浩然正气”!
    突然想起,曾经感受到声乐唱歌能提升正气。练完,精神振奋,周身通畅,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所设定的事情和目标,不是乱选。以菩提心为导向!通俗的说,要符合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即宇宙人生世界的真理——至真,利益一切有情——至善,创造所有美妙境界——至美!再具体一些,即道德、智能、体能、艺术、劳动。应在这几个方面去寻找自己相应的目标,自我超越的目标。一定要有老师!道德,即佛法内明,依止师父。智能,先从飞机维修开始,还有学习安排规划。体能,从江教练学游泳。艺术,学声乐唱歌或古筝、钢琴等。劳动,从家务卫生开始。
    世间的教育研究和家协会的学习方面。其实孩子的教育也是抓住心灵成长为核心,孩子更容易与之相应!而成人思想相对坚固、习性已染,更难转变。我看到,其实好多孩子很多时候都自发地在追求心灵成长,尤其是婴儿、幼儿,越小越保持心性的天然追求——自强不息!可惜,现在的家长由于自己的无明,不但没有带给孩子真正的光明快乐和成长,反而极大地加速孩子心性的染污!孔子的教育就是心性的成长教育。我发现,西方蒙台梭利的教育也具有这样的内涵。当然,佛陀的教育更超圣,目标更高远。但我们依然要经过儒家的阶段,才能到达菩萨道的阶段,乃至成就佛道。祈求师父加持!
    想起师父法语:“我们在资粮位上就是要借助各种外缘来练习自己的念力,念念都是正念,失去正念,烦恼涌现,问题百出。”我们就是要以菩提心为导向,通过外缘目标的设定,努力成办,去实现内在心力的提升,智慧的提升,快乐的持续,菩提心的坚固扩大!
    心中有许多岔路,有许多心魔。贪嗔痴,常常不知不觉就偷走了我们真正快乐的心。所以要时时警惕不可须臾放松,只要是世间心出现,贪嗔痴出现,我们就有可能自然地走入岔路,一定要迷途知返,重新踏上心灵成长快乐之路!走入世间心,就意味着烦恼涌现,问题百出,这是痛苦的渊薮,难以自拔的深渊!伏祈师父一切时处普摄护!一切时处长养菩提心!
    相信是师父的加持,给弟子境界,令弟子烦恼丛生。在归依,念佛号,祈求师父的加持中,弟子突破的烦恼障,进入了心灵成长的轨道。祈求师父加持,弟子能坚固所学!路才刚刚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