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16日)
成蹊
什么叫“职业敏感”?今天我算有点体会。
刚走出宿舍,就看见师父站在丈室的花台前,我感觉有点像触电,经过这段时间写博客,渐渐培养出了记者的一种敏感性——只要看见师父的身影,六根就非常敏锐。世间的各行各业其实都有职业敏感性,但敏感的对象不一样,修行人是对佛法的敏感,用见、闻、觉、知,一切的感官,在生活中捕获佛法,而佛法最明显体现的地方就是在善知识的身上,善知识身、语、意、业全是佛法。有位法师说,他用尽了他的六根去全面感受师父的功德,受用非常的大。“我以法理炬,照见汝秘德。”现在我对师父似乎有了这种敏感性,心里倍感欢喜。
我定睛看看,师父正在房前的花台上搬花,花台上有很多小花盆,组成了一个大花坛,不过大多已经枯萎,可能是太阳晒的,也可能是时间久了,该寿终正寝。师父正在收拾这些残花。

师父拿起两盆花,来到墙边的一个花池。前几天工人在德尘居二楼磊了三个花池,准备在里面种竹子,已经填了少许土。师父把这些枯萎的花和泥土倒在池子里,把花盆外壳剥下来放在一起。
原来师父在干活。“职业敏感”再次起作用,我下意识一拍口袋,不好,照相机没放在口袋。我有点懊恼,作为“职业记者”,自己的专业工具没有带在身上,真是失败呀!“正念正知”跑哪去了?回忆了一下,可能是昨晚放在内院了吧。
怎么办呢?师父可能很快就干完了,还是帮师父一起干活吧,顺便可以亲近师父学一些法,照片嘛,不拍就不拍了吧。虽然感觉自己有点失职,但我“学法”的心强,师父大概不会责怪我吧。
我佯装没事情,和师父一起搬运旧花盆,欢欢喜喜地把残花和泥土洒在新花池里,不一会,很多同学也陆续来一起干了。

什么叫善知识?就是善于观察众生的业相,善于了知众生的问题。
师父:“你的相机呢?”
“哼,哼,今天凑巧没带在身上,大概放在内院了。”我支吾几声,希望师父理解这次事故只是偶然,不要让我去拿相机,干活就可以了。
“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拍照写博客,本职工作先要做好。”
“哼,哼。”我又支吾两声。不用再争辩了,今天是失去正念,相机忘了带身上,还是听话吧。我赶紧跑去内院拿相机。平时它每天都是揣在口袋里的,怎么今天就忘了,人家都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到正好相反。希望师父不要很快干完,让我拍几张照片,还能弥补一下过失。
还好,相机果然安然“睡”在我教室的桌子上,要是找不到,那就更麻烦了。更幸运的是,等返回德尘居时,师父还在搬运小花盆,原来有那么一大堆小花盆,不是很快就能做完的,一着急,这点基本判断力都失去了,真笨。
我拿起照相机,赶紧拍几张。不知是我的技术有问题,还是数码相机就这个特性,关键的时候,相机反应总是特别慢,按下快门,要隔几秒才拍,唉,真是业障呀。
虽然我很着急,但善知识的心不会受到影响,听说有定力的人三业不会乱,也不会着急,看看师父还是悠然自得地在倒那些枯萎的花。
枯花作泥让我想起了般若智慧,什么是般若?就是对外界缘起的敏感性,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正确全面观照。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就看你会不会安排。如果不善巧安排,这些枯萎的花就成了垃圾,成了累赘;如果善巧安排,枯花不是垃圾,而是有价值的肥料,这一切都靠般若智慧的运用。
想想这些盆花的生命,发挥的功用真是恰到好处。在它们生命的强盛期,用鲜花和活力,给人们带来美丽和清新。当它们枯萎后,还能给竹子作为肥料,培育新一代生命。如果人的一生能够像这样活着该是多么有意义。在生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利益着有缘的人,即使死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还可以利益后代千千万万的人,这样的生命,价值算是发挥到极点了吧,我们要学菩萨,不就是要学做这样的人吗?
不一会,周围聚集了好些同学,大家都跟着干,活很快就干完了。师父挑了几盆还没完全枯萎的花盆留在花台上,并稍微整理一下,使之好看。
我以为活干完了,没想到师父看了花池一眼,说:我们去抬灰。
“抬灰?哪里有灰?”我问。
“云水堂,他们天天烧柴火,应有很多灰肥。”有同学回答。
平时不观察思考,就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就没有般若智慧。
我对大家喊:“大家去抬灰肥吧。”
“不要叫,我们自己干,他们有事情。”师父瞪了我一眼。
我看看大家,他们有的在挖土,有的在抬土,原来大家都在出坡准备种竹子,我都没观察大家在干什么。
师父顺便在厨房旁边找了几个厨余桶,叫上一位拿着铁锹的同学,就往云水堂走去,我也提了一个桶跟上。
天空雾气腾腾,这时开始下起了毛毛雨。
师父说:“你看缘起多好,栽竹子,就下雨,以后肯定长得好。”
快到云水堂,路上碰到一位法师,头上戴了十几顶草帽,他顺便给师父也戴了一顶,可以遮挡小雨。


走到云水堂厨房后烧灶的地方,看见有两桶草木灰放在那里,大家很欢喜。可能觉得灰太少,拿锹的同学拿起铁锹开始从灶里往外扒灰,师父赶紧制止,说不行,里面的灰太热了,就用外面的两桶够了。说着师父拿过铁锹开始装灰。周围有几位居士看见师父来了,围了上来,有的给师父打伞,有的想抢师父手中的锹,师父说你们自己去忙,他自己可以。居士迟迟不愿离去,因为大家盼望的就是能在师父身边干活,多学一些佛法,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重要的呢?


不一会,师父就把灰全部装完了,然后提起一大桶灰就走,大家随后将剩下的几桶提着跟上,返回德尘居。到了德尘居,师父说不要急着倒掉,等一下平均分配给三个花池。开始我没反应过来,后来想明白师父的头脑真是清晰,因为我们的草木灰只有这么多,如果一股脑倒在一个花池里,其它两个就没有了。干活特别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正念正知,和师父干活,除了学习勇悍精神,还可以学习观察思维的智慧。

师父看了看花池,又说:“我们去抬堆肥。”
大概是没有了灰肥,就填堆肥吧。说起堆肥,我真有点害怕,在西垮院厕所旁边有个堆肥坑,平时我们把厨余、果皮等垃圾,还有粪尿都往上面堆,臭气熏天,我最害怕脏了。不过听说这种自然的肥料最为肥沃,对生长植物最为有利,现代的人很少用这种“脏臭”的自然肥料,更多的是用化学肥料了,对人体反而是一种伤害。
人的愚痴往往就表现在这些事情上,眼光如果稍微长远一些,就会选择自然的“又脏又臭”的肥料,对人类对自然都有好处。但我们却用自己的有限的感觉,非常短视的眼光,选用效果快的、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不可逆转之伤害的化学药品和肥料。所以佛陀说:“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
虽然有了这种认识,来到堆肥坑旁的时候,还是怕脏,就把桶往地上一放,远远躲开,拿着照相机准备拍照。师父却不怕脏,拿起锹就开始铲肥,一股难闻的味道传了开来。真是惭愧,师父都不在意脏的地方干活,我为什么怕脏呢?下次得好好突破,再说这些东西不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吗?

就这样,直到每个花池子都有了一些堆肥。看肥料差不多了,师父说要抬土了,原来池里的土很少。
还是拿着那几个桶子,有同学指点了一个正在挖土的地方,我们就跟着师父一起过去抬土。师父一到那个地方就说:“这里的土不好。”

我看那土是黄色,就问:“是黄色的就不好吗?”
师父:“当然啦,你没听说黄土高坡?肯定长不出好东西。”
既然来了,不能空手而回。师父把拿来的几个桶都铲满了土,每人提一桶回去。后面有居士跟上来,说:“师父,我们太无明,连土的好坏都分不清,应该换个地方挖土。”
“你们以前干活肯定少,不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没有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无明。”
栽竹子师父都这么认真,一定要用好的土壤。对比自己的心态可真是马虎,随随便便,只要栽活就行了。可是师父不是的,要做就做好,把各种最好的因缘聚合在一起,干最漂亮的事业。简单的事情都可以反应出深刻的道理,对小事情都这样负责的人,大事还会马虎吗?智慧就是一种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从点点滴滴开始培养起来的吧。
竹子长大,需要好的土壤环境,人的成才,需要什么环境呢?师父发愿建立教法,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不就是为我们在选择土壤吗?什么是最好的教法?什么是最好的人才?什么是最好的时机?什么是最好的因缘?这一切都要靠善知识甚深般若智慧,对广大缘起做甚深观察,才能将缘聚合起来,教法才能成功,才能利益现代和未来千千万万的人。

“栽竹子和培养人才有没有关系?”我有点明知故问。
“当然有关系啦,都是因缘成就的嘛。”
“什么关系呢?”
“竹子是高风亮节,人才是高僧大德。”师父笑呵呵的说。
大家再去抬土的时候,师父说换个地方,找好一点的土,有人指点了核桃树下的土。师父过去看了以后,说这里的土好。我观察一下,土是黑色的,好土。不过很多人都已在那里干了。师父一看人聚得太多,就叫上几个人去挖竹子,可以开始移栽竹子了。
大家来到内院墙边茂密的竹林,里面有一片竹子似乎已经被人挖空,师父仔细一看,就说了:“你们怎么搞的,只在一个地方挖,里面都挖空了。”
原来最近移栽了很多竹子,大家图省力,没有平均在各个地方挖竹子,而是在一个地方就近挖,将一片竹子附近全部挖空了,很不好看。师父叹口气说:“没人指导就会出错误。”
大家这时都纷纷进竹林挖竹子。
师父指着里面的一位法师,对我说:“你看某某法师,很会干活,所以很聪明。”
我:“是啊,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很会干活,昨天考试他还得第一。”
师父:“会干活的人一般都聪明,读书人常常是百无一用。”
我的心“轰”了一声,师父不是在说我吧。“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我们所学的思想,不能付诸于身口,做出事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确是无用文人。师父的行持始终就是在教导我们,不能老坐着想,要干事业,在做事中体会佛法。
师父:“你们这些人,只有意乐,没有加行,更没有究竟。”
这也是我们的老毛病,天天喊口号,就是没有行动。
过了一会,大家挖出了一些竹子,师父收拾了一大捆就开始扛起来。
“这太重,我来吧。”我看一大把竹子,估计很重,怕师父太累。
“你的任务是当记者,不用你干。”
“您休息一下吧,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干呢?”
“一做到底,做事情就要有这种精神,一直到把事情干完,不能拖拖拉拉。”
师父决定好的事情,有不可移转的力量。
“一做到底和佛法有什么关系呢?”我又明知故问了。
“精进呀。”
其实我早就知道,只是找师父印证一下。我在经文里查到相关资粮,在精进波罗蜜里描述精进的相状:“坚固力者,谓何事发起精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其因相者,以于中间弃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于现法中增长众恶,于余生中增长苦果。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如云:‘先应观加行,应作不应作,未作为第一,作后不应退。’”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人示现给我们看什么叫精进,我们很难对精进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
师父抱着一大捆竹子过了金龙桥,几位同学看见师父拿这么一大捆竹子,都发出惊叹。

到了花池边,几个人配合师父来栽竹子。师父先挖了一个坑,然后把竹子栽下去,并调整坑的深度。很快竹子就栽好了,师父又去跑了几趟搬运竹子。有一次,师父顺便拿起一根竹鞭,说这个生命力强,可以埋下去。



竹子栽完后,师父说还要浇水。一个居士找来塑料水管接上水龙头。接好后,大家请师父浇水,因为大家觉得师父浇的水有加持力,这样竹子会长得快,呵呵。

就这样,大约一个半小时,在师父的带领下,大家红红火火地把三个花池的竹子栽好了。竹子搭配古建,非常漂亮。这个一做到底,有时候能让效果马上呈现。也许多年后,这些竹子还茂盛长着,有人在竹子旁观赏,他们知道这是当年师父亲自栽的吗?

在欢喜的气氛中,师父带领大家回向功德,整齐的声音飘荡在上空。
师父回到他房间前,我拍了一张师父的背影,背后又湿了一半。师父做事就是这样勇悍,而且等会师父又要去佛协上班。

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什么是佛法?什么是菩萨道?
看见师父的行持,我慢慢有点感觉了。大乘佛道学习佛法的方式,首先是永不停息地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然后是在不停的做事过程中体会佛法。我想从来就不会有坐着不动的菩萨,即使身语不动,菩萨的心一定在动,他一定是在念念想着如何利益众生。师父常说我们的手要做,口要说,意要想,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我们就是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中体会佛法,不断升华对佛法的认识,不断求得佛菩萨的加持,增加自己的智慧。这才是大乘的根本,如果缩在那里不动,哪里有什么大乘呢?
在永无止境的利益众生的事业过程中体会佛法,这就是我现在理解的菩萨道,也是我看到师父行谊的缩影,我发愿效学之,并以此供养师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