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17日)
成蹊
傍晚师父在德尘居散步,和我们随谈。
净人:“这几天,某法师的胃好多了,估计和他平时多吃水果有关系。”
这位净人平时在大寮为大家做饭,非常投入,积累了很多资粮。
师父:“身体健康和饮食有很大关系。”
净人:“什么关系呢?”
师父:“出家人吃素,如果不注意饮食营养,很容易把身体搞坏,我见过很多出家人身体不好,就是不注意饮食营养导致的。”
净人:“饮食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师父:“因为我们吃的东西,一般都会煮得比较软,如果长期都是吃软的食物,久了胃的消化功能就退化了,吃的东西就消化不了,堵在那里。像有人半个月都不排便,肯定是消化系统出了毛病。原因就是我们长期吃素,全吃软的东西,没有硬的东西,这样对胃的消化不利,要搭配吃一些硬的东西,一方面帮忙摩擦消化,一方面硬的东西不容易消化,让胃有事干。”
净人:“为什么要让胃有事干?”
师父:“消化系统是色法,就是这么一回事,胃的功能就是消化,要有东西消化,如果没有东西消化,它就把你的胃膜消化掉,导致胃穿孔,不是有法师胃穿孔了吗?持午的人容易犯这个毛病。特别是早上要吃东西,不能空肚子。”
净人:“那过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怎么回事?”
师父:“情况不一样,他们内心宁静,也不做事情,你不动当然没事情。你看南传佛教徒,动作都慢条斯理,也不干活,不消耗体力,而且那里是热带,不需要太多热量,所以没关系。但汉地不一样,我们忙的事情多,还干体力活,不吃早晚餐身体受不了。”
净人:“那什么是硬的食品呢?”
师父:“像油炸花生米,油炸馒头,炸油条,坚果,我看都可以。”
净人:“好像有法师特别反对油炸的东西。”
师父:“因为你们太执着,那只是一种观点。我们主要的问题,一是热量不够,二是食品太软。热量不够导致身体太寒,寒气多抵抗力就弱,就容易生病。食品太软导致胃消化功能减弱。”
“营养搭配很重要,其实我们的饮食已经很讲究了,但结构不合理,你看西方人吃得很简单,但结构合理,所以身体好。一个人一天需要多少营养是有定数的,比如一天吃一个苹果就够了,就不要吃两个,你多吃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副作用。”
“改善饮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直接向农村的人买新鲜花生,买新鲜谷子,自己去工厂碾米,那样吃身体肯定好。现在我们吃的是陈米,吃了不是很有营养。”
净人:“我们找人去买。”
师父:“所有的一切,关键要有人去干,业决定一切,不造作,什么都是空谈。”
净人:“您为什么不给典座法师讲呢?”
师父:“他们不一定会接受,而且直接说他还会有压力。因为他内心不认同,但又不敢反对我说的话,就会很矛盾,起烦恼。”
“业决定一切,就是说要有人去干才有结果。我们常常说意乐、加行、究竟。但我们以前其实大多是谈意乐,没有加行和究竟。今后我们要多提倡加行,少提意乐。因为即便你再怎么提意乐,砖头还是要一块一块去砌,否则房子肯定盖不起来。在做事情的时候,是没什么废话的,老老实实去做。意乐是让我们对做事的好乐心提起来,关键是后面要落实,否则就成了空谈。”
净人:“您说得太对了,感觉学了很多法类,没有实践,内心就是没有体会。”
师父:“因为你讲半天都是意乐,没去做呀,怎么能修起来呢?”
净人:“这几天有几位同学晚上上山打坐,您怎么看待?”
师父:“都是三分钟热度,新鲜而已。因为他心不能寂静,身体躁动,所以需要打坐寂静一下。关键是你能不能持久呢?”
“干任何事情,你的动机和目的,都是很关键的,其中有一个不清楚,这件事肯定干不成功。意乐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就是我们要做成什么结果,所有中间的过程都是加行。菩萨最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后成佛。发心就是意乐,成佛就是目的,中间积资粮的过程全是加行。提意乐的目的是要达到究竟的目的,目的达不到,意乐提起来有什么用。就像考大学,虽然你想上大学,但分数不够也没有用。”
我:“好像很难判断有没有达到目的。”
师父:“怎么很难判断呢?比如你煮饭,客人吃的满意不满意,你肯定要清楚。当然你的意乐是想让人吃得高兴,还是有饭吃就可以了,那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比如办法会,开博客,流通光碟,这些都同究竟目的都是有关系的,如果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你就会觉得很麻烦。”
“这些事业起什么作用?体现了我们的成就,否则你怎么说明你学的好呢?一般人到了一定的位置,认识的人也多,利养也丰厚,功成名就,就容易贪图安逸,不想再去发心。好听一点,是不攀外缘,内心寂静;不好听的话,是懒惰懈怠,因为做事业是很麻烦的事情,要承担很多很累。就象一部机器一样,要维持它的转动,每个零件都不能出问题,要照顾很多的因缘。如果没有大的愿力,就干不下去。”
我:“愿力和目标有什么关系呢?”
师父:“目标是因为你有愿力的关系。现在大家的问题主要是总提意乐,但心发不起来,不发心你自己就没有干劲,久了人就瘫痪掉。”
我:“我发心以后带动居士学习,要建立什么目标合适呢?”
师父:“最关键的是个人的意志要和团体的意志一致,意志就是愿,个人的别愿要符合团体的总愿。因为你是代表团体在讲法,要让下面的人有统一的一套想法,如果每人一套想法,肯定做不成事。什么叫同心同愿呢?我们团体的总愿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依师、建教、立僧。先确定了这个总目标,下一步再谈怎么干。先要认同这个大的目标,再谈方法。如果先不谈目的,就直接谈细节的方法,那是很颠倒的。”
“你说我去学教,我去禅坐,那是两回事,建教已经包括了修禅,学教。你用支分的东西,把总的宗旨忘了。”
“你们会出现这些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把个人的愿与集体的愿弄清楚。一个人有没有价值,需要从他所在的团体才能显示出来。”
我:“师父讲的这些真是太重要了,您为何不早点给大家开示呢?”
师父:“不到因缘,讲了会有麻烦。先要判断你愿不愿听,能听进多少,否则讲的话,都变成废话。所以为什么要有希求心?就是要善于向人请教。虚心请教是一个美德,不是说我向你请教,我就比你低,不是的,恰恰是显示了你谦虚的美德。在这一点上向你请教,并不是说所有的方面都不如你。就好像一个物理教授去请教音乐老师一样,只是你音乐方面比我强,不代表所有方面都比我强,这没有什么呀,关键是你是否有真正的水平。”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最厉害,如果这样自满的话,肯定学不进去了。因为你把所有智慧的来源都封闭掉,面对所有的人,你都觉得自己最好,在心里建筑了一堵墙,和别人隔离,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感觉我们这方面的问题很大,总觉得自己学得最好,看不起身边的同行。”
师父:“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时间长了,内心就很苦,因为和别人的心格格不入,感受不到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是什么感觉。如果别人的心态你感受不出来,你怎么去度他?你必须感受他现在的心里状态是苦还是乐,他是什么认知,你才能帮助他呀。”
净人:“原来是这样,闻所未闻。”
师父:“度人是很实在的事情,学佛的人,刚开始都是防护、远离,如果不善巧,防护过头了,在自己内心设了一堵墙,与众生隔离,结果反而学死了。”
“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如果没学好,有时候长处会变成短处。”
净人:“感觉师父讲的确实是我们实际的毛病,太准确了。”
师父:“法就是要对症。《大智度论》里讲对治贪要修不净观,对治嗔要修慈悲观,对治痴要修因缘观。这是不能弄反的。比如贪心重的人不能修慈悲观,你修的话,烦恼会越来越厉害,修不净观才是正对治。嗔心重的人不能修不净观,你修的话更嗔恨。多贪的人修因缘观也不行,你说一切都是缘起,那样就不贪?很多人认为观察一切都是业感以为就不贪了,其实是一种无明。贪心的境界用因缘观来对治是不对的,因缘观对治的是内心的无明。比如我们对外境的执着,是一种贪心,可以思维无常、苦、空,执着就会去掉,因为是正对治。”
净人:“看来我们常常是搞错。”
师父:“法类不能乱用的。一段时间用什么法来调心是有讲究的,要弄错了,病怎么会好呢?”
我:“具体如何带动居士我还是不太清楚。”
师父:“集体的意志是什么?庙里要干什么事情?我们究竟要干什么?这些要想清楚,大家为什么会聚在一起?因为佛法嘛,大家都是来学习佛法。佛法的表现方式很多,学教、修禅、念佛,各种各样。那我们要怎么办,用什么形式表现佛法,自己要有数。我们要引导居士学习什么?还是说把学习其它宗派的人转化过来?这些都是可以的,可以说慢慢转化你,那就要有配套的课程才能转化。否则光想,没有配套的课程也不行。”
“刚才讲的都是理论上的分析,具体到怎么操作,那就关系到办法会,上课,用功,学习,最后是一件一件事情去落实,这是很重要的,集体意志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如果把这个串习成功后,你到哪里都可以凝聚一帮人,如果没有这个素质,人就凝聚不起来。”
“为什么大家愿意来,因为你有愿力,愿意成就大家,所以大家愿意来。否则你觉得别人都不行,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来成就大家,人当然就不愿意来。”
我:“那我带班是不是要发成就大家的心呢?”
师父:“当然要。带班不是让大家来听我的,我们是来学习佛法的,不是谁听谁的问题。谁听谁是做事情的伦理,因为做事要有组织,要有层次、总别,否则事情就没法干。当头的人,干事情的目的何在,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下面的人也有很重要。时间久了,领头人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是会有感觉的。象有些寺庙几百号人,能安稳住下来学修,因为大家都觉得有希望,能学到东西,能感受到上位的人有这种成就大家的愿力。”
“如果你没有这种成就大众的愿力,局面就会越来越萎缩。不在愿力上下功夫,只是不断换修学方法,人肯定会越来越少。”
我:“如何发这种成就众生的愿呢?”
师父:“主要是自己要消化这些概念,自己对这些理念要有深刻的认同。这样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和你相应,因为你有这种广大的愿心。”
“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众生的恶业洪流,再厉害的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必需要强大的组织,人们才知道你的存在。比如中佛协的人到下面的庙去,人家会认真接待,为什么呢?因为背后的组织关系。你如果不是这个组织的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外国人以前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不文明,因为那时我们国家很衰弱,现在不一样了,每一国家都欢迎中国人,因为国力强了。”
“寺庙也一样,哪里有灾难,你能不能做出反应。如果对重大的难情都不能及时作出回应,如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有我们的声音,社会才会认可佛教。众生的苦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精神上的苦如何帮助解决?物质上的苦又如何帮助解决?现在的苦如何帮助解决?未来的苦如何帮助解决?未来的苦我们可以靠讲佛法,回向功德,但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苦。你看有钱的人物质丰富但是心里有问题。农村的人心里没问题,就是穷,需要钱,真正福慧双修的人是很少的。前一段基金会所救济的人很单纯,精神境界很高,没有很大的贪欲,要求不高,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有点钱买药吃就可以了,欲望很低。”
“能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回应,是佛法真功夫的表现,否则难免唱高调。比如对恐怖主义,你说这是不能做的,他也说这是不能做的,谁都可以说这是不能做的,那有什么用?因为他已经做出来了,你怎么认识这件事情,我们是持什么态度。这些人造了这么大的业了,不妥善处理,他还继续造,我们怎么面对?如果不面对,就是逃避,就不能说明宗教是慈悲的。”
“但是我们很容易把这些都归于政治问题,很容易这么联想,好象这些事情不是我们要思考的范围。这种心态和行为是和宗教的教义不吻合的。基督教一心一意要人上天国,所以动力无穷。佛教讲慈悲,所作所为能不能体现慈悲,如果不能体现的话,就和我们信仰的教理相违背。对社会重大问题没有反应,只能说明我们麻木和无知。当然不是让每一个佛教徒都去做这些事情,但整个佛教没有人去做这些工作,那佛教就完了。”
净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几个大德去面对的。”
师父:“大德也是从小德开始的。没有天生的大德。”
“我以前说过,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格局决定结局。我们内在思想的格局有大局和小局,局大成就就大,局小成就就小。小局就是局以外的信息统统都不接收,都隔离。”
净人:“怎么叫扩大格局呢?”
师父:“比如这盆花,很好看,你把它摆在房间里,摆在佛堂,摆在中南海,摆在人民大会堂,那效果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样一盆花,因为摆放的地点不同,它所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做工作,发挥的功用也不一样。”
我:“比如寺里的法师,可能在寺里是人才,到社会上说不定是庸才?”
师父:“如果你们跑到社会上可能会成为庸才,社会上人才多的不得了。我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实人都有特长,关键是你能否发挥出来,只要你有一个特长发挥出来了,你就算是成功。”
“比如勺子和筷子,筷子的特长是夹菜夹面很方便,如果万一没有筷子,勺子也可以用,但毕竟不如筷子作用那么大,筷子的特长就是这个作用。”
我:“现在对人事管理没有感觉,管理和佛法是什么关系呢?”
师父:“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融入到人群中去,否则你忽然给别人说教,人家是不会接受的。人一多,大量的行政工作要处理,你不处理,听经、建教就没办法完成。下面的人肯定会问这事那事该怎么办,如果你说你们看着办,他也说你们看着办,要么意见不和,要么就是没人管。所以必须有一个为主的意见。没有意见好象是没有分别心,但是大家你不干,他不干,团体就瘫痪了。”
“所以主要是愿心的培养,依师、建教、立僧这个总愿把握住,不是凭自己的理解,每人一套,那整体怎么办。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可以谈下面该怎么做,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大家来龙泉寺是来学法,这是个人的事情,但大家在一起学习又是一个组织,必须有组织运转的规程,团体才能运转,否则就没有凝聚力。所以我们常谈到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但是很多人没有体会,不知道增上环境的重要性。”
时间不早了,随谈结束,但师父讲的话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我和净人作了短暂的交流。
净人:“真是太精彩了,师父讲的都是我们现实的问题,这些毛病我都有。”
我:“我特别喜欢听师父的随谈,因为这样气氛轻松,而且用的都是口头语,讲出来的话,特别容易转心。我大部分受用都是从师父的口语随谈中获得的。”
师父行事略记
下午,慧中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勤、北京国信业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际来龙泉寺拜访师父,师父接见了他们,并带领参观了龙泉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