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月16日)
成蹊
早上出坡的任务是抬玻璃,在德尘居边上一墙壁处,整齐叠放了三十多块两米见方的大玻璃,因为要挖坑种竹子,所以要把玻璃移到另一个地方。玻璃很难抬,平抬玻璃会弯曲断裂,竖抬又不容易用劲,边缘锋利很容易划破手,所以半小时大家才抬了六块。

抬完了表面的六块玻璃,大家忽然发现下面的二十几块全部破了,全部从中间裂了一道缝,损失惨重呀。大家开始找原因,有人分析是下面的地不平造成的,下面垫了两块木头,可能下雨地面潮湿导致沉降不匀。负责工地的法师摇摇头,说这不会导致玻璃断裂。又有人分析是上面掉下东西砸的,正好砸在里面的二十几块,所以外面的没破,但没有看到砸下来的物体。负责工地的法师蹲在地上苦思冥想,可能因为损失了常住物而内心沉重。他不断观察,忽然他发现裂缝的地方是靠在墙壁的凸起处,因为墙壁是石头垒的,缝隙之间用水泥粘合,比石头平面要高出几厘米,以前两边垫一些纸壳,让玻璃靠在一个平面上,但下雨淋湿后纸收缩,这样玻璃靠在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平面,就断裂了。法师垂手顿足了一会,以前没有考虑这么周全,导致了常住物的损失。

是啊,因为我们不善于观察,导致了犯了很多错误,从这些错误中我们慢慢积累经验,就会增长智慧。想起一个师父的公案。
有一次,师父生病了,需要吃一种粉末状的药,粉末是压成固体方形的。师父让侍者倒了一杯温水,然后把药倒在水里,结果发现药没有化开,原来这药要沸腾的水才易于融化。这时师父拿起勺子,一点一点把药压碎,让它化在水里,师父压得非常慢,非常细心,侍者看了很着急,说:“师父,我来帮你压吧。”师父摇摇头说:“这里面有般若。”侍者一楞。师父接着说:“由于我不观察,导致我受苦,这种苦我要慢慢忍受,今后才会愿意改。”对师父来说,每一个境界都是佛法,每一个境界都是般若。
今天是周一,本来安排上午大出坡,下午放香。上午居士先干了两个半钟头的劳动,搬转头、绑钢筋等,非常辛苦,大家应该想在下午好好休息一番。到中午的时候,负责工地的法师说:“现在工地处于赶工时期,鼓励下午大家来劳动,但不强求。”
下午的时候,我去工地看看,人比上午更多,大家对建设寺院热情看来很高,三宝门中好修福,更何况是大家一起做,造殊胜的共业呢。
天气很闷热,偶尔也有些太阳。看到大家在太阳底下干活,很不忍,我找来几位净人,抬来了两个黄棚子,希望能让大家凉快一些。看到大家干得那么投入,我手也痒痒的,也想加入干一干,但我有点担心,我不会干,会不会丢人呀。没关系了,丢人就丢人。
我看到有两个工序,一是弯钢筋,而是绑钢筋,我想都体验一下。
到弯钢筋的地方,一位法师和两位居士正做得高兴,我说想试试,那位居士很高兴把位置让出来。我说:“我不会,请你教教我。”那位居士平时对我特别恭敬,今天我要对他恭敬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没有自性的,在某一行,你是老师,在另一行,可能他就是老师。从无限生命看,我们生生世世可能是互为老师。
他拿出一米多长的钢筋,告诉我如何弯成19厘米宽,31厘米长的方形环。工具很简单有趣,木台子上有几个钉子,还有一根能弯铁棍,丈量长度和弯曲都很方便,我感觉设计这些工具的人很聪明,即简单又实用,设备不会太费钱,又能做出好东西。弘扬佛法也是这样吧,应该把佛法讲得又简单,又实用,这样才能广泛弘传开来。
我很快就学会了基本操作,正在得意,发现最后的成品总不在一个平面。赶紧请教那位居士,他告诉我一个诀窍:每次弯曲时用手拿住顶端就可以了。我试验了一下,真是这样,好诀窍!
学会弯钢筋,很有成就感,我发心弯了十根,开心离开了。又去体验了一会绑钢筋,也很有意思。唯一不好的感受就是挥汗如雨。




这样干了一下午,然后大家收坡上晚殿。
傍晚,师父回来了,去工地转了转,说:“就应该这样干,晚上继续干。”
天啦!会不会太累了?师父是不是想训练密拉日巴呀?
我想起了密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密拉日巴对马尔巴上师很有信心,希求向马尔巴学法。马尔巴没有传法,先让他到山上去盖石头房子,从山上搬石头到山上是非常累的,密拉日巴天天搬石头、磊石头,最后肉都裂开了,他决不退却,终于盖好了。说师长应该传法了吧?不,马尔巴这时对他说道:“你盖得不好,拆掉重盖。”
信心的考验往往是在我们山穷水尽时出现,我们能顶得住这个考验吗?“算了吧,不学了。”一般就要打退堂鼓了。但密拉日巴尊者没有放弃,鼓起勇气,说拆就拆,拆了重盖。终于累到自己快昏倒的一天,马尔巴开始传法给他。马尔巴说:“过去我虽然对你种种刁难,其实是没有恶意的,你很多的业障需要这些磨难来消除了。”以后密拉日巴尊者虔诚按照马尔巴上师的传法修习,成为西藏修行成就最高的人之一。
我想,师父让我们做事,我们用心去做,一方面积累了很大的福德资粮,另一方面,培养了我们听从师父教诫的习性,因为我们无始来都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习惯按照善知识的教诫去实践,从这些小事情上去培养依师的习性,也许是干活真正的价值所在吧。
到了晚上7:00,我去看工地,人数比下午更多了,师父也在和大家一起绑钢筋。


可以看出,师父的到来给大家提起了更强大的心力,绑钢筋的工具马上就不够了,明天得再做一批出来。大家围着师父,一边绑钢筋,一边请教一些问题。
师父说:“以后每天早饭后干一段时间,晚饭后干一段时间,这样天气不会太热。人最好也要轮班,否则连续干会受不了。”
师父非常照顾大家的感受,不是在训练密拉日巴。
在阴凉的气候里,在师父的带领下,一群人干得欢欢喜喜。一直干到天黑,师父带大家回向。
大家目送师父的离去,我们几个弟子又随着师父继续挖宝。
“师父,居士们干活的热情很高呀,比僧众热情高。”
“那当然,你们和居士不一样。居士们的心属于动态,所以容易动起来,出家人心性属于静态,所以热情不容易高。”
“我们是不是静过头了?”
“是有点。一般来说,出家人会把五欲世间都看成是苦谛所摄,觉得一切没有意义,所以一味静坐,关在屋子里面不出来,最后呢,把心收死了。”
“收死了有什么后果?”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没有活力,对人没有帮助,那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说佛法好,一定要有所说明,你即使静坐,但没有和众生结缘,以后别人也不会听你的。如果你真有功夫,能够显个神通也可以。或者你著作等身,或者你会讲说,或者你很会领众做事情,总之你要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功德,人家才会对你有信心,你说佛法好才有说服力呀。你搞得门门都不行,只坐在那里说佛法好,那怎么行呢?”
“是啊,不会做事,很难指导居士,常常觉得他们问我问题,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那是因为你没有搞清楚总相、别相,别人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对别人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然后就是一大套无常、业果、意乐的理论去盖,这些理论当然不会有问题,但是依然不能具体解决人家内心的烦恼呀。”
“什么是总相、别相?”
“比如大停车场有800人,人高低不齐,你要排得整齐有序,这是总相。具体你就要落实到每个人,多高的人应站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别相。整体有序必定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这个别相上,不是说你们站整齐,大家就能站整齐了。”
“还是不太明白。”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无常,这是一个总的概念,具体到一颗树,它是怎么无常,你要说得出来。”
“那还不简单,二十年后,树死了就是无常。”
“那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没那么简单。你要知道它春夏秋冬有什么差别,颜色、根、茎、叶的差别,什么原因会被虫咬,这些你知道才算知道树的无常。”
“每一样事情都知道那么细致,那不太复杂了吗?”
“要不佛怎么叫一切智智呢?就是知道一切法的总别相。”
“我知道我的问题了,什么事情就是知道一个总相,别相没有好好学习。”
“要靠长时间的学习,关键是发心,要想成为大德的心愿。”
时间不早了,师父回房,我赶紧来写博客。
打开电脑,收到一位居士的邮件,看后让我很受鼓励。写博客很长一段时间了,心情是起伏波动。主要原因是觉得压力太大,师父博客上文章不能写得太差,要言之有物,还要越写越好,增上生嘛!但是自己肚子里货太少,没有多少佛法,有时挤不出东西来可真要命了。那时候我唯一想法就是拼命写,师父说要把写博客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我尽力写也算一个依师法吧。这位居士的信中讲了他对博客的感受,对我是一个鼓励,也随喜他对师父的信心,对佛法的希求,在此与大家分享:
昨天看到师父博客的点击率超百万了,真是太高兴了,这里凝聚了师父和法师们多少的智慧和心血啊。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的数字,您知道吗?在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学习、在受益。今年元旦的时候,我把《见闻觉知》里面师父接见北大学生的内容打印出来学习,孔老居士见了非常欢喜,对我说,她没有电脑,又特别想看,从此我就每周上山给她带来一周的打印稿,她回去看,其他一些老居士见了也非常想要,我就复印十份分发给她们,每周如此。有时我也感觉挺麻烦的,可是一想到她们渴望的眼神,我就欢喜去做了。每当她们远远看到我上山,就迎上来盯着我的包,恐怕我不给她们带,她们拿到稿子后,站在那里或找个地方坐下,马上就看,不再有空理我了,看到她们那渴求的样子我非常的感动,想想自己不也同样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师父的博客,我可以伴着优美清净的佛曲、看到师父的法照和许多精彩的照片,而且还有《见闻觉知》以外更多的内容可看,而她们只是白纸黑字《见闻觉知》一项,她们都这样的希求,由衷的随喜她们。有一天,孔老居士对我说,她每天在家除了念佛就是看《见闻觉知》,反复的看,很多都能背了,我听了很震惊,怪不得我感觉她进步很快,原来是这样?我立刻反省自己,走马观花似的看,其实没记住多少,后来我也学她反复多看几遍,下载的时候看一遍,打印出来看一遍,复印完了再看,真的是不一样啊。想想校对的时候我也是百看不厌的啊,所以提升的快。郭师姐有一次拉着我高兴的说:“你知道你的功德有多大吗?我把《见闻觉知》给五台山一个尼众道场的师父看,她们说太受益了,好几年没想明白的问题,看了以后解决了。”我真随喜她们,可是我说这哪里是我的功德呀,这是师父和法师们的功德和摄受啊。从此我再也不觉得挺麻烦了,我觉得她们以这种方式同样在度我、在拉拔着我学佛,而且我知道她们回去还在复印,互相传看,我也结下了更多的善缘,现在跟我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很高兴,法师您也高兴吧。感恩师父!感恩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