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月7日)(中)

(2007-07-07 23:48:11)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7日)(中)

成蹊

76

    昨天车跑了大概400公里,夜里11点多终于在河北省来源市睡下。据说两位司机头挨到枕头就睡着了。今天的行程又有几百公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幅画面,听到的每一句话语都包含他们的付出呀!所以,我先向大家歌颂这两位的付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挨到枕头就睡着了”

   

    如同在寺院里一样,早上四点多,这儿的居士赶到佛堂上早课。这是居士家里的“私人佛堂”,虽然比较简陋,但也是很好的共修的地方。这个村子里大概有150多户,约三十多户信佛,每当有法师或居士来的时候,各户的居士就会聚来,供养饮食等等。

    站在窗外,突然感觉这群人的前生肯定是出家修行的,可是为什么会感得现在的状态呢,虽然这里也是一个小团体,上殿的一系列的法器都备有,一群居士能把简陋的佛堂布置得这么庄严,也是很不容易的,说明对佛法是很有信心的。而且全村里一些人能坚持每天云集在佛堂上早晚殿,更是很难得的。

    在这带着地方口音的梵呗声中,祈求师父佛菩萨的加持,通过这个境,要告诉我什么呢?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如此一个群体,若缺少正法僧团的摄受,只是自己在修,那样怎么能保证增上生呢?想到师父,想到有法师的慈悲摄受,我们是幸运的,可是他们为何感得如此呢?一切境都是自我的呈现,我可能也是这样的,一切行为可能都在造不如理不如法的因,可是自己还不意识,还以为挺好的,可是谁知道下辈子可能就感得他们这样的果了,也有可能还不如这样,感恩师长佛菩萨的加持,让我通过这个境,可以警策自己,要精进用功,而且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个当下,我可不要远离师长,生生世世承事师长左右,永不远离!

    通过这个境,让我如何与慈悲心相结合呢?

    一定要让这样的小团体回归到我们的大团体中。为何诸大善知识,都以建立教法为毕生的愿望?建立教法的意义所在我似乎有了一些理解,相信以后在回向中,我殷重的祈求心会更加真实。

    居士们准备了丰盛的早斋,他们的细心照顾让我感动。他们一直亲切地说,我们就是一家人,可能以前是在一起修行的呢!感恩他们,为我们提供食宿,以后的岁月里,共同增上成就佛果。

    用过斋后一段时间内,抽空听了一会师父的开示,突然停留在那几个字:“看到了才有慈悲,不算慈悲!”反复哝哝这句话,要告诉我什么呢?

    由当地的村长(居士)介绍,两位居士带路,我们来到了涞源所在地的乡镇府——东团堡乡,并由乡长介绍了几个最后一拨脱贫的村子(现在全国已经没有贫困村一说了,全体已经脱贫,可实际上还是很困难)。乡长听说我们的来意很热情地接待我们。接着,副乡长开车带着我们一一走访。今天计划走访的地方全程虽然只有100多公里,却都是崎岖的山路。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东团堡乡是涞源县有名的贫困乡。乡里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山地,还有一条很宽的河滩,平时没水,洪雨来能冲走庄稼,无法耕地。

    听乡长介绍,此乡共有19个贫困村,年平均收入500元/家。主要靠种玉米,但乡里八成地都是山地,因此每人平均也只能有1亩地。乡长很细地算了一笔帐:每年每亩收800斤玉米,每斤4毛多,一年合有三百多元,再去掉机械、化肥等等费用,也只剩200多元了。呵,城里人一顿饭的花费是这里一年的花销。

    乡海拔一千多米,年平均无霜期只有九十三天。每年只能收一季庄稼。土地贫瘠,一般种玉米和高粱。易县离这里一百多公里,平均海拔六百多米,一年能种两季。七月初,乡里的玉米才长一米高,矮小黄叶,而易县已收了玉米,准备种土豆。山地靠天吃饭,种子种下,若遇旱遇大雨、冰雹,就颗粒无收。乡政府近几年财政状况较好,主要靠七十多家选矿厂的税。乡里东南面五个特贫村,地处边远,虽然也蕴藏矿、石,但那个位置正好是国家森林保护区,不让开采。

    同行问:“农民有副业吗?”

    乡长答:“这里果树长不好,地势高,气压低,水土差。村民靠养羊能有收入,但近年国家保护水土植物,下文件要抓禁止养羊,我们很为难。”

    林老师问:“有出去打工的吗?”

    同行问:“有没有一去不回来的?”

    乡长答:“有出去打工的,一月能挣四五百元,没文化只能做粗活。说打工,大家一般就会往山西去。那里挖煤,挣得多的一天能挣二百元,但很危险,常出人命。我们乡有一年轻人,家里给说一房媳妇,彩礼得要两万,家穷,只好借。新婚蜜月没过完就去挖煤,来钱快,结果出人命了。家里留下一房媳妇且怀上了娃娃。是悲剧,一去不回了,挖惯煤也不想干别的,同样苦力,来钱快就挖煤。”

    “近两年,国家在大政策上给农民很大帮助,取消税收,每种一亩地给农药,化肥补贴八元。还给农民办医疗合作保险,每人每年交保险十九元,能报销医疗费的百分之四十(例如某人生病花的医药八千元,扣除一千五,余六千五乘百分之四十,能报两千六),农民看大病,负担减轻了很多。我们乡农民每人交四元,乡政府补贴六元。今年,国家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也将像城市居民一样得到低保。政策设想是,用农村低保兜低解决温饱以下的绝对贫困问题,用扶贫开发解决低收入群体增收乃至致富问题。”

    林老师问:“现在农民支出大项有哪些?”

    乡长:“取媳,盖房,供孩子上学,生病,家里没钱就只有去借,成家后就开始还钱。接着生孩子,几个孩子要上学,把孩子供出来,再给各个孩子盖房娶媳妇,不平还不行。这中间,还有老人死去等事需开销。总之从娶媳妇开始,就进入了借钱、还债的人生,直到老死。”

    辈子的意义就是还债啊,他以前欠这个世界太多太多了。想起地狱里有种婆多罗树,树上满是利刃,但娇媚的女人在枝头呼唤,此时众生就去爬树,爬得血肉淋漓,筋胍断绝,但依旧向上爬,待爬到顶,女人又到了树下呼唤他;罪人又开始向下爬,此时利刃自会调转方向,将罪人割得痛苦万分。如此周而复始。

    难道要待地狱中才有此苦报吗?人间的业相亦是如此。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苦难的寄托

   

    10:30,于副乡长带我们看了三个特困村。了解农村特困户(孤寡老人的)一些情况。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特困户一般特点是孤寡、残疾、生病、子女读书,家里收入又少。

    特困户家一般的情景就是这样的:再芜草丛生的山上,一些石块和泥巴和成的几间小房,阴暗里透着几分霉味。正式用的是两间房,三四平方米。外屋垒个灶台,架口锅,一个水缸(有的人家会养些猫、鸡),里屋一个桌子,一个大炕,墙上挂着家人的照片。门边的对联翻卷着在风中飘曳,屋门歪歪斜斜地安在墙上,都会有个残破不全的小院,…… 窗户早已朽坏,再空洞的窗框间挂着蛛网,盖着厚厚的灰尘。有的家有牲口的房,但通常只有房,和残留的牲口的臭气,牲口早已不知去哪。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为了配合衣物捐赠的主题,我拍了一系列衣物被褥的照片。我相信人没有突然的善行,即使是一念的善心,也是因为人们之前就产生过类似的美好心愿,看到利他的心愿能够实现是多么令人欣喜啊,希望参与捐赠的各界人士看到之下的情况将会被略略改善而感到少许快慰。

    吃的是米饭或者用粗粮面做得糕,我掰着吃了几口,第一口是黏的,还带点甜味,第二口嘴里开始发涩,第三口从舌根向外泛苦,满嘴硬生生的苦。我早已不想吃,可惜拿的稍多了些,必须吃完,就硬着头皮捏着手把糕吃下去了。半天嘴里都有苦味,挥之不去。

    菜是土豆,汤是土豆汤,菜团子是土豆团子。装汤的盆边有厚厚的垢灰,里面的汤像洗碗水一样。这个盆让我想起了大黄(龙泉寺的一条看家犬)的盆——不一定比得上大黄啊。更夸张的是,这些半热不凉的饭是给七八十岁的老人吃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北里庄的赵诚家,三间房,五口人,夫妻身体不好,妻子有慢性病,前年到大同看过医生,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大女儿23岁读高三,其他两个读初中,每年学费要6000多。可喜三个孩子读书很好,常考第一。不过学费要每年七八千元。

    赵诚才四十多岁,生活的劳累使得他早已一脸皱纹,他慢悠悠地说:“去年死了一头骡子,值四五千元,那时没舍得卖,现贷款又买了一头。”

    讲到此,男主人拍着胸脯对我说:“只要身体好,没问题!”言语里透着安详,一副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安忍的态度,我一面赞叹他的乐观和向上,但心中却涌出一份哀伤。身体,我们自以为的身体是多么脆弱和无常,一点都无可保凭。而这一家人却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脆弱的身体上,我不知说什么才好,只能默默地祝福。而在这充满苦难和变化的人生中,谁又能保证明天会发生什么?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有人在家吗?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东坡村住一户兄弟俩,六七十多岁了,哥哥脚残疾,名字叫张慧,性格乐观,弟弟张淘气,生有一子,老伴去世。孩子在易县,不回来住。虽然贫穷,家里、院内收拾干净整齐,屋外横杆除草的镰刀整齐地排着。

另一户人家,中年夫妇俩人住着,一进院子,满地猪粪水四溢,主人没有清扫,任其自然。看到这种情况,我已经不想进屋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7月7日)(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