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月7日)(下)
成蹊
“啥都是好的。”拜访的这户人,男人六十二岁,个子很小,眼睛很亮,耳朵聋了,所以不大会说话。他家破败凌乱,但我发现他家唯一整齐的地方是屋旁的一捆捆扎好的柴火。后来听他的侄儿讲,此人靠卖柴火为生。村里人到他这取些柴火,就给他留些东西吃。今天中午他的饭是米饭和咬了一半的葱。
我问这里是否需要衣物?他的侄儿说:“啥都是好的啊!”我一听,是的,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现在穿着厚外套,敞着胸,等再热些,衣服就不穿了,只光膀子。冬天也穿这个,一年四季,只这一两件衣服就对付过去了。
此人是哑巴,又矮小,他侄儿又是瘸子,走路一搞一低,真不知是何业感。他们之间互相照顾,度日如年。

“我们能帮你什么吗”


“怎么体会苦呢”

进一对80多岁老夫妻的家时,正赶上吃午饭。桌上放着一个盆,里面有泡剩饭、面条,还有不知名的菜。我尝了一口边上的菜团,有点咸,还有股说不上的味道,难受了很久。


老人家主动问我们从哪里来,和我讨电话。说以后还让我们来。现在她想买药没有钱。
我心里听了一紧,头一低无话可说。我想,她可能见过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客人”,已经知道我们能为她办点事,并且已经习惯这样开口了。惭愧自己当时并没有升起同情心,细问她需要什么药,反而觉得她是在主动“讨”东西,有些反感。我心情很复杂,可怜他们的外境,又反感她主动讨东西。
如果她是我奶奶,会不会也这样态度对她?
对别人产生真实的慈悲心,不容易呢,才发现自己的心很硬。
顿时明白师父的苦心,为什么会让我参加考察活动,师父说:“一个二十的人和八十岁的人对无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从真实的人和事中体会苦,培养慈悲心”

不过后来又见到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婆婆。
当我疑问“还下地干活吗?”时,被她身边人嗤之以鼻:“她不干活谁养她?”
她那3亩玉米地,收成只能是别人的一半,因为种的玉米又小又不好,收成少。拿去卖时,别人一见这样的玉米都不买,所以又卖不出去。老婆婆基本没见钱了,靠国家救济,并自己去菜场向一些摊贩讨些菜来生活。
她对我们说:“他们照顾不了咱。”众生没有皈依处啊,无所投靠,只有苦熬时日,等待死亡。死了以后呢?







访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处被遗弃的房子,门口挂着一条格子的门帘。不禁请精卫帮忙照了下来。因为,这帘子然我想起了大学时代的一篇课文。那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追逐“美好”生活的一个黑人女孩,当他以为他得到了他想在城市要得到的一切之后,又回到他曾经发誓不再回来的家中,和妹妹争夺祖上传下来的一条百衲被。因为,那时传统的,是时尚的,是可以用来标身份的。
这些村民,依然还处于一穷二白,生活无依无助的困境。在白白浪费这难得的人身。可是,城市中,丰衣足食的人,确实在利用这人身,造种种永远再也得不到人身的业。那么,这两者,到底是哪一方更需要帮助呢?!祝福。他们,亦或贫穷,亦或富足。
共走访的3个村8户,大都是重点贫困户。女孩子们嘘寒问暖,老人们对什么样的问题都很安详,微笑着谈他们的悲,苦,分离。我们面对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像极为稚嫩的幼童。他们一生的故事化成三言两语,淡淡的不知道我们能体会多少。




摇摇欲坠的房屋
我问陆:“看他们生活的苦不苦?”
她笑着不答话。
我又问:“以后他们依靠谁呢?”
她说:“娃娃。”
“谁啊?”
“你、我、我们大家都是娃娃。我们现在明白自己力量不够,但是我们一定会长大。”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骄傲的孩童。从古至今,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设想,都包含着相互惠于,亲疏贵贱不分彼此的互助和友爱。而伟大的领袖和导师都是将他人的苦乐放在心上,把社会的责任担负在肩上。
我们没有错过去看一看小学校。有一面墙上写着“我们是未来的花朵”。这时我也像儿时一样,那么样的喜欢这一句话。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因为不懂得而没有忧愁,像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物质贫穷的乡民一样,是穷人中的富人;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所需越来越多,我成为穷人中的穷人;如今我又找回了希望,再一次成为穷人中的富人。虽然我还没有获取,但是祝愿每个人都有最美满的人生——富有的物质与高尚的精神相互契合。


目睹这户户的悲哀,或许,我以前会激动得心潮澎湃。但是今天,我只是慢慢在品味业果的残忍。学佛以后,我难道变冷了吗?应该是更冷静了吧。生命的改善,首先,我要看清方向。
人,竟然也可以这样活着,他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说闻到佛法了。这里虽然到处都是青山绿树,环境非常好,可是没遇到佛法。我们有时只是渴望有一个宁静的地方看书,会不会学偏后,有一天感得这样的地方呢?太可怕了,得好好在因地里种正因。这里的人普遍都贫困,也是一种共业所感,像一个村子很多得心血管疾病,很大程度上是那里的化肥所造成的等等。
看到他们,很容易去思维究竟造了什么业,感得如此果报。而且最近感触到,通过看周边人的现行,很自然就从业果角度分析,以前会是怎么样的。而且发现其实能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这群人有共同的问题,习性,通过对方,让我看到其实我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发现,有很多是相同的,很不可思议,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每个人是独特的,哪会有这么多共性呢?我们都不了解自己,可是还以为多么了解呢。
看到了才有慈悲,不叫慈悲!
可是我们即使看到了,也都没有太多触动,犹如一个记者一样,只是如实确认审定。什么时候能看到一幕非常感人凄苦的场景,从而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这个遐想犹如不信师长一样可笑,常常听人这样感慨,要是能让我一看到某人,就痛苦涕流,那么这个人才是我真正要归依的师长。
回来的路上,我们又被堵在108国道上。运货的大车,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无止境排队的行车生活。而我们却很不习惯。两辆车,在大车中穿梭,很快,赫师兄的车落后了好多。头儿企图回去指导他们,于是,就把我们这一帮晕车的丫头放下,只身开车去接应。不想,锁车的时候没注意,钥匙锁在了车里。只好砸掉了一块玻璃,再度启程。他在车上开始反省忏悔自己的恶习气,真诚地与我们交流,希望今后我们能提醒他。


在等的过程中,我们下车,看到满眼都是绿色,心旷神怡,把这美好的景色供养师父佛菩萨!在这美好的风景中,我和婉爬上一个坡,高唱四皈依……
由于窗户打破了,敏那边会吹凉风。卫就马上冲上去要去与敏换座位,被她婉言谢绝。由于敏那边凉,我拿书或衣服给她挡,她一直拒绝,我无法理解。敏悄悄对我说:“我们这样做,会让林老师更自责愧疚的。我没关系。”
我忽然发现,车窗的破却让我看见同行的功德。身边的同行都如此认真地向内净化反省,如此热心地助人和如此代人着想,真的好殊胜!
今生我能与这些人为伴,共走生命提升之路,多么有幸!想到此,很开心。此后,我们一起在车上作了晚课。
其实,一路上盘山公路,河滩流水,都是靠司机的心力在支撑。底盘的每道划痕,都有我们的太多不忍。晕车的同行更是饱受折磨。林老师说,虽然他掌握着方向盘,但能走到哪,怎么走,还是大家的共业所感,当然他的别业也是很大因素,林老师虽然肩负很大使命,但他能关顾关心到每一个人,非常了不起。而且一直是那么谦虚默默的付出,时时反省自己,不会去要求别人,如一开始到处找路,咨询路,我们又上网搜索路线,最后什么都没找到,才想到车上本身有导航系统,之后很方便的指引着我们。

要从此路过,留下苦力活

出发啦

回味一下,刚过了一个坑洼的隧道

堵车,等待中
下午,行车四个多小时,在大货车的夹缝中周旋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只能泊车休息。路边的旅馆,是浴室改的,淋浴喷头还未都插掉。厕所个坑,好多蛆在里面,最可怕的是,还有很大的老鼠。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出乎意料。人,可以像我们一样存在;也可以像土坯房里的人一样存在;当然,也可以像路边的旅店员工一样存在。但愿我们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生命可以更光彩。
通过这次外出,师父要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不仅是自我的提升,更要透由我们的眼睛,去关注,去了解更多……于是如实写这一路的见闻觉知,变得非常重要紧迫,大家都在车上构思如何写才能更好地表达所看的一切。
一拨人在外,无论之间曾经有怎样的隔阂,现在都已不重要了。彼此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才是走下去的力量。
P.S.直到今天的最后一分钟,他们也没有机会再上网发来他们见闻。7日的见闻,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