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月2日)

(2007-07-02 23:12:50)
标签:

尊重

接纳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2日)

成蹊

翻开以前的笔记,看到师父在几年前就对我们提出了几条教授:“1 对自己:身心稳定、心灵提升;2 对同行:相互尊重、互相接纳;3对团体:理念清明,事理和合。”

反省自己,第一条还勉强做到,身心较以前是稳定多了。但第二条呢?想想自己对同行,顺眼的还是顺眼,不顺眼的还是看不习惯。唉,尊重接纳不是那么容易,可这个药却一定要吃。
    忽然想到,有一位同学这两年的变化很大,以前很孤僻,寡言少语,不和人来往;现在却常见他和同学交流心声,笑声一片,大概是这个药吃得够量吧,我决定去采访一下他,也许能学一点经验。
    我说明了来意,他的眼睛笑成一条缝。
    我单刀直入:“请你谈谈对尊重、接纳有什么体会?”
    同学:“体会不敢说,不过自从师父提出这些教授后,我一直认为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做不好的话,出家这条路会很难走下去。”
    我:“那你怎么实践的呢?”
    同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他稍微皱了一下眉头。
    我:“讲讲具体例子,更好理解。”
    同学:“有两次转心的经验,印象深刻。心转过来后,回过头来再看以前的事情就很清楚。比如有一位法师,以前他总是批评我、呵斥我,我感觉他很没有道理,我的优点他看不见,只挑我的毛病,内心感到委屈、别扭,心里一直卡着,不能接纳这样的人,心转不过来。”
    我:“我也有同感,你是怎么办呢?”
    同学:“因为我认可师父的理念,我不能接纳他肯定是我的不对,师父就能接纳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一直反省、自责,为什么自己不能转过来呢?后来得到师父加持了,心就转变了。”
    我:“哦,怎么转的呢?”
    同学:“有一次上课,他迟到了。我们正在讨论,他在外面敲大门想进来。我听到敲门声,知道有人,就赶紧起身去开门,衣服都没顾得上整理。本想到见面他一定会感激我一句,谁知道他见面的第一句却是:‘怎么搞的,比丘要注意威仪,你看衣服都穿不整齐。’”
    我:“那滋味可不好受。”
    同学:“是啊,我上课时好难过,心想我好心为你去开门,所以才急匆匆的,衣服没来得及整理好,你怎么看不到我的好心,却只看到我的不是呢?心里越想越难过。”
    我:“换成我,肯定也难过。”
    同学:“后来认真祈求师父的加持,心里忽然转了。我这么想:佛法是拿给我自己用的,不是来要求别人的。别人可以不接纳我的好意,但我可以先接纳他的善业呀!这样一想,心忽然一亮,觉得那位法师不那么讨厌了。有了喜悦的心,再想想他所说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本来我就是不太注意我的穿着,是我应该改善的地方,他指出来了帮我改善,这不很好吗?想到这些,所以反而还有些感恩他了。”
    我:“很好的转心经验,得加持了!”
    同学:“那一次感触很大,后面还有一次。”
    我:“还是他吧!”
    同学:“是的,那一次是上殿,我敲鼓,可能节奏敲得不是很好,那位法师雄纠纠突然跑上来,强行把我换下来,他示范给我看怎么敲。当时我心里非常别扭,心想这可是公共场合,下面还有很多居士看着呢,这样搞不是显得僧团很不和合,让居士观过吗?再说你又不是维那,怎么也轮不到你来指手划脚呀。当时心里很不寂静,还好我比较软弱,忍了下来,没有当场闹矛盾。下来后,反省刚才的场面,又开始祈求师父了。”
    我:“怎么转心的呢?”
    同学:“我反省到,我所要求的僧团和合,是要求别人都按照我自己的要求行事,但人人都会有自己行事的特点,我这样的要求好像太过分了,也达不到僧团真正的和合。如果我能包容他人,处处能随顺别人的要求,双方都会高兴,僧团不也就和合了吗?比如他来教我,我就欢喜地跟他学嘛,这样居士看了也不会观过。要求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要求自己却可以解决一切的矛盾,这样想想,心就平了。”
    我:“很好。”
    同学:“这两次转心经验特别深刻,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接纳别人,我们内心痛苦,其实还是我们内心有问题,要吃药。”
    我:“那当然。”
    同学:“还有一个角度,多忆念师父的心愿,就容易包容接纳更多的人。”
    我:“怎么讲?”
    同学:“师父的心愿是振兴整个中国的佛教,这肯定需要很多的人一起来发心,共同努力,这么多的人,大家肯定各自有不同特点、特长。如果大家能和合,整体的力量就会强大,否则大家互不接纳,力量相互抵消,师父的愿望就实现不了。”
    我:“对,从师父的角度看,弟子们和合肯定是师父最高兴的事情。”
    同学:“师父说以后我们肯定会各化一方,如果现在我们不能建立良好的业缘,将来一分开,就收不回来的,未来我们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样佛教才有希望。所以师父鼓励我们多听他人的生命故事,增强了解,了解、理解可以促进尊重接纳。”
    我:“师父尊重、接纳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个人都关心、鼓励,包容我们的缺点,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学:“以前我觉得自己在理论方面串习比较多,可以讲很多道理,在福德培养上比较欠缺,不太会做事情,所以希望多下功夫培养自己做事的能力,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你猜师父怎么说?他说不用着急,你先把特长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整个僧团是一体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僧团就会很精彩。生活在一个好的僧团里,自己的缺陷都会慢慢得到改善,不用自己特别去弥补。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是相互尊重、接纳,僧团才能成为一体。”
    我:“从整体看,太需要尊重、接纳了。”
    同学:“我常常这样想,因为我需要僧团的保护,所以我需要僧团里的每一个人,从而内心感恩他们,成就了这样好的僧团。师父很有智慧,挑选的弟子也是各式各样的,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有刚硬的,也有调柔的,有热情的,也有冷静的,如果不是这样丰富多彩,僧团就不会有活力。就像唱戏一样,要有唱白脸的,也要有唱黑脸的,否则就不好看了。”
    我:“有道理。”
    同学:“同行之间的接纳有如悌道,当先从孝道做起。当我们对同行观过,不能接纳的时候,想想师父怎么看这个问题,心里的抱怨就很容易消除了。因为同行不和合,师父肯定不高兴,经常思维师父的心愿,心就能同师父靠近,心就容易打得开了。”
    我:“你的经验对我很有启示,感恩!”
    我暗自对自己说:将心打开吧,拥抱每一个可爱的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