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近善知识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7月4日)
成蹊
常常会听到居士对于依师违缘的反省。
大部分居士认为,亲近善知识的违缘,从外在的表相上来说,主要体现在离善知识太远,不能常常身语承事,不能最直接地观察、体会善知识的功德。导致这些外在形相的原因,大家有诸多不同的理由:
“对三宝、佛菩萨、师长、善知识信心不足,不够恭敬,我执、我见炽盛,和我胃口的就喜欢,否则就排斥、应付,慢心重,烦恼重,总想自己摸索捷径,不能很好地融入进师法友的环境中来。”
“只自利不利他:如果只想从善知识所获取,为自己修行,则不能相应。因为大乘发心,慈悲心,都是要‘无我’的,‘无我’就是慈悲,和法相应。和善知识相应,就是有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心,就是有为正法住世的使命感,要互动,要奉献,要护持。”
“从外因说:因为种种外在原因,客观条件,不能亲近善知识,远离善知识。从内因说:内心的作意,是以自己的知见去看,以自己的知见曲解善知识所说之法的。”
“听法时心不在焉,不知珍惜。”
“依师的违缘应是听闻法‘三器过’——污器、覆器、漏器。”
“观过,并且对善知识的话不听、不信、不照着去做。不恭敬法和法师。认识不到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妙乐都来自于善知识,认识不到善知识是来救护我们的。”
“对师父的开示没有特别的感觉,很多地方听不懂,听不出味道,有时听到中间还打瞌睡。对师父的功德也体会不深,信心也不强。”
“纠缠于宗派见解。”
“忘失初发心。忘失了初发心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自己业障深重。”
“不能依善知识意乐而转。按自己的自在行事,以我为主,随烦恼转。”
“受恶友影响,分不清善恶法,道心不坚固,乃至于退失。对于善知识的呵责,反而不能当作是最好的加持来想,而是观过、弃舍善知识。”
“对善知识的事情只做一点点就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对,推三阻四。师父的大愿,我们都不知听了多少遍,可是师父让我们做的行持,自己一个也没有做到。很惭愧,又自卑。”
“根本不知道如何依师。”
……
如果距离可以决定亲近善知识是否有违缘,我倒很乐意接受,可事实并不是如此。我常住在寺中,离善知识并不远,但我一直觉得,对于亲近善知识的违缘方面,自己也是要不断反省和改正的。
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
古胜先贤不幸言重了我的一大缺点:虽然乐于亲近善知识,也能够看到善知识的功德,欢喜从善知识处闻法,但是亲近、听闻之后,往往怠于在修行方面的用功,常常宽容自己的习气烦恼。虽然也会尝试实践,但大多也是略略修行,不够精进努力,多有“唯赞学处所有美誉”之嫌。“道次第”中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我想这是因为出离心不够坚固,没有把净化烦恼之修行作为头等大事,散乱而不能安住在正念当中的缘故。作为弟子,是正住不够,具慧不足的表现。虽然心有希求,但希求的方向似乎偏差,更偏向“亲近”,而非“以法对治”烦恼上。虽然“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但如果弟子相不具足,则染着“德尘”的速度会很慢,则会身亲近善知识而心不趣向,成为形似亲近,而非心念亲近,乃至更差一些的,还有形似亲近,心思远离的情况。师父常说:“法法相应,心法相应,心心相应。”内心和法相应不足时,则对于善知识的肺腑之言便会置若罔闻或只略略有所触动而已。
亲近善知识,用世间法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作为佛法中的一个法类,则必定有它特别的道理和方法。可以亲近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准备要亲近善知识的弟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要如何做,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有什么坏处等等,在教理上都有一定的规范、深浅和次第。
“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如果不能把佛法的教理很好地认识和学习的话,则行持很容易盲目,也很难利益到更广大的众生。太虚大师曾把宗派比作一个花盆,把教律比作花架,以其花架坚牢,故花盆高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