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12日)

(2007-06-12 23:36:18)
标签:

出坡劳动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12日)

成蹊

想起热火朝天的出坡劳动场面,内心就觉得异常有力量。

僧团每天都会安排一段时间出坡劳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劳动锻炼,大家感觉到身体活力增加,精神昂扬,所以一说起要劳动,大家就精神抖擞。

西跨院正在砌一面墙,需要砖头。劳动项目就是将内院的红砖搬运到西跨院,搬运路线分两段,第一段是将砖头从内院搬到魏老爷塔下,因为这中间隔了一堵墙,所以用一排人传递的方式;第二段是将砖头从魏老爷塔搬到西跨院。
    我负责拍照。
    在第一段,大家排成一条整齐的线,从第一人开始,上一人每次传递两块砖头到下一人手上,两人距离较近就直接交到对方手上,距离较远的就抛到空中让对方接住。这需要心很专注,否则容易接不着或者砸到人。看见砖头从第一人开始,象跳蚤一样,欢蹦乱跳地跳到目的地,有一种非常流畅的感觉。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在另外一段,大家独自搬砖。根据各人不同的“功力”,自己决定一次搬多少块砖,我看到最有力气的一位同学,一次搬十三块。大家托着厚厚的一叠砖,像是抱住一大笔财富一样。我看到一位净人,身子微微后仰,手上砖头叠的高度已经快到他的嘴巴了,可看他的样子仿佛还觉得不够,似乎非全身力气不使尽而不罢。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6月12日)

 

大家这种欢喜的气氛和勇猛的精神,使我想到佛经的一个故事。
    佛陀成道的头二年,在印度北方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处所。北方乔萨弥陀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到南方访亲,遇到了佛陀,生起极大信心,皈依门下,并发心要在北方建立精舍,供养佛陀,请佛陀在那里说法。须达长者在舍卫城中用黄金布地买下了祗陀太子的花园,作为精舍建筑用地,然后请佛陀派一个设计和督导工程的人一起来建设,佛陀就安排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配合须达长者。
    舍利佛尊者和须达长者配合得很好,所以祗园精舍的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当精舍快要建成的时候,舍利弗对须达长者说:
    “须达长者,你看天空中有什么东西?”
    “我看不到有什么东西。”须达长者回答。
    “肉眼是看不到这样的境界的,现在你依凭我的天眼神力,再看一下。”
    “现在看到了,有很多庄严堂皇的宫殿。”须达多长者欢喜地说。
    “这些都是六欲天中的宫殿,因为你布施精舍给佛陀说法,精舍虽未完成,但六欲天中你的宫殿早就为你完成了。”
    “太好了,六欲天中这么多的宫殿,我将来要住在哪一层天才好呢?”
    “忉利天寿命很长,知道修行,勤于佛道,不易堕落。”舍利弗说。
    “那我愿生在忉利天宫。”须达长者说后,其余的宫殿就渐渐隐没,唯有忉利天的宫殿更金碧辉煌的现在空中。
    不可思议,因果原来是同时的,在我们种因的时候,果已经等在那里了,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到而已。我在想,我们在搬砖头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天上的宫殿为我们建成了呢?不过,我们可不愿意生到忉利天宫,还是生为人比较好,暇满人身才是最好的修行工具。
    早些年,我们的修行概念是很狭窄的,觉得读书是修行,打坐是修行,听法是修行,但不会觉得劳动是修行,所以出坡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师父开示学习、修行、做事是一体的,修行要通过做事来体现,不断强调我们要加强劳动,我们出坡劳动的积极性才慢慢提高。去年夏天,师父亲自带领我们上山挖水库,后来师父只要有空,也会亲自带我们种菜、拔草、搬石头、扫地,给我们现身说法,使我们渐渐扭转过去错误的概念,学习在劳动中体会佛法。通过劳动,大家的身体更好,精神状态更佳,对佛法的体会渐次深入。
    师父这种亲自带头劳动的精神与百丈怀海禅师也暗合道妙。
    百丈怀海禅师,是汉传佛教寺院清规的创立者,生于公元720年,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浮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弘禅,遂即前往依附。道一禅师去世之后,怀海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后应佛教信众的邀请,移居新吴(今江西奉兴)大雄队山。此山因山石险峻,达千尺,世称百丈山。怀海禅师在百丈山修建禅林,许多海内学子,慕名而至。由于人多,一定要有某种规章制度,否则,就很难做到和合共住。为此目的,怀海禅师制定了《禅门规式》,即寺院的清规。他的《禅门规式》,内容很详细,同住的人,都必须共同遵守,其中一条规定就是每天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现在寺院称这种劳动为“出坡”。怀海禅师制订这种劳动制度,是寓禅于劳动之中,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农禅并重”或者“生活禅”。
    怀海禅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定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更不肯假手他人。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他每日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如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动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百丈禅师说道:“既然没有劳动,怎能吃饭?”弟子们无奈,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动。就这样,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其实,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在劳动实践中,能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心态,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还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这些美德,既是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也是学习佛法的基础。
    近年来,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的一次调查测试显示,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现在的家庭和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结果导致,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
    想想我自己,就是这样,因为学校没有重视劳动教育,出家前既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更不会种地等等,相当于一个“废人”。可喜的是,出家后有了劳动这一课,这些基本功才慢慢学会。学会劳动,才感觉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劳动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