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关于五一法会中的问题向师父的请益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10日)(下)
成蹊
我接着报忧:“场地组的义工也很辛苦。”
师父:“场地组的工作不需要专业知识,搬凳子、桌子,人人都会做,诵经的人员也可以来参与。有一个号召力较强的组长,他就会召集很多人来一起做,这样就能很快解决问题。另外场地伸缩性很大,可以布置得很庄严,也可以布置得很简朴,都没关系。场地可以提前做,不像大寮、佛事登记,时间要求很严格,所以相对来说场地工作会简单一些。”
我:“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感觉到很累。”
师父:“我觉得你们的事情并不算多,累的原因是你做事还没有经验,不善于安排人、安排事,佛法还没有学活的缘故。”
我完全同意。
师父:“要想成为一个能弘法的法师,除了会说法外,还要具备几种能力:一是要有召集的能力,能把居士聚起来;其次是组织能力,哪些人应安排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心里要很清楚;三是协调能力,如果做事中出现矛盾,要能及时调整人事;四是调伏烦恼的能力,当居士心力低时要能给人鼓励,当人高兴时要能让他们看到一切是三宝功德。”
师父总是那样自在,我感觉困难的事情,师父举重若轻。对一切境界,师父心中似乎没有挂碍,想起了描述佛智功德的偈颂:“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我:“现在办法会,基本都是居士在承担,法师对事情越来越不了解了。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法会头两天,我主要去关心事相,后来才知道俗众召集人对我观过,他的发心很好,想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承担下来,让僧众有更多的时间去带领大家提升意乐。”
师父:“总体方向上他是对的,但长期这样下去会出毛病。出家人可以不做事,但不可以不了解事情,要是对事情的发生一无所知,那还了得。”
我:“那我怎么知道呢?”
师父:“你可以多观察,多问人嘛。”
我:“我比较迟钝,对着境界时,复杂的场面,我就看不懂了。”
师父:“临时去看肯定不行,事先就要想好,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什么是重点,需要多少人,心里先要有谱。“
我心中一惊,去看事相前没有前行,对着境界就糊涂了,前行原来是要这么做的。
师父:“另外,晚上带领义工部组长先拜佛,后面有时间也可以请他们反应一些问题,这样对整体状况就更了解了。”
我:“我还反省到一个问题,头两天我还亲自去指挥怎么布置场地,估计也做得不对。”
师父:“你作为僧众召集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一个组织运作要有好的伦理关系,事情才能办得好。你去参与可以,但不可以越级去指挥,这样会造成混乱。法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说法,这是最重要的,二就是让居士知道按组织伦理去做事的重要性。佛法有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每一个岗位,上下伦理关系搞清楚了,整体运作就顺畅,大家安住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就会安稳,就会欢喜,这样才能有余力体会佛法。”
我:“我很内疚,犯了这么多错误,让居士、义工很辛苦。”
师父:“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法师,大家都还在学习阶段,这是可以理解的,多做几次,有经验了,就会好了。”
我:“还有一个苦恼,就是很多问题反应到我这儿来,我却没有办法回应,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父:“培养智慧就从这里开始,佛法是见和行的配合,法会就是运用佛法的机会,可称之为‘佛法运用学’。如果事情上用得上佛法,就将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还不通达佛法之前,定会处处有障碍,这岂不正是学习的机会。但居士问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表态,不可以说你们看着办,也不可以说问题不重要,即使问题真不重要,他会认为你不关注他,你可以说先考虑考虑。如果你没有回应,没有表态,久之大家就会失去信心。”
我点点头,心中已经非常受益,但对下次浴佛法会还是有些信心不足。
师父:“浴佛法会不要有压力,没问题的。”
师父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马上喂给我一颗定心丸。说完,师父转身向房间走去,我看着师父笔直的背影,心中生起了一种力量:师父的形象给我一种感觉,他在荷负整个教法,荷负整个众生的苦乐,像菩提心描述的那样——所有众生的苦乐全部都担起来。对比起来,我荷负了多少?一个小小的法会,几百个人?还在畏畏缩缩……
我感觉到,师父正期待着我的成长、我的承担,他从没放弃教导我。佛法的功德就在师长的心续当中,是对一切境界都任运自在。师父生生世世就是这样来教我,陪我走菩提道的。无论我现在有多么差,多么的无明,在师父的眼里都是唯一的爱子,师父一直期待着我的成长。
想到这里,我坚定了信念,师父,我会抓住您的手,努力突破自己的无明,最终像您一样,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慈悲,对一切境界都有无碍的智慧,利益更多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