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圆拙老和尚八关斋戒开示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3日)
成蹊
上午,师父对我说:“拜拜塔去。”
我正在收拾书桌上的书籍,听到师父这样说,便问:“是去拜圆拙老法师舍利塔吗?”
师父说:“是,我每次回来都要去拜一拜。”
我忽然感觉到,师父内心最深处对师长的那份永不改变的依止心,完全是不假造作,自性流露。
诚如师父说:“佛法事业逐渐开展起来了,逆缘很大,要有师长的加持才行。”
又说:“心要往上缘。”
师父的行谊,让我看到了一个“依师”的典范。师父平时很少在别人面前提及他的师长,因为师父一贯的作风是低调、谦虚,他不想借师长之名而发自己之光。圆拙老法师是印光大师及弘一大师的得意高徒,一人兼得净土宗、律宗两派殊胜传承。1980年,圆拙老法师开始主持重建莆田广化寺,经过数年艰辛努力,衰落破败的千年古刹焕然一新。老法师在重建寺院的同时,更注重优秀僧才的培养,师父便是老法师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持戒严谨的老法师秉承印光、弘一两位大师持戒、念佛之宗风,在广化寺培养“五比丘”,创办念佛堂,完善僧伽戒律的行持及丛林制度的,以极大的胆识和勇气排除万难,将明清以来渐渐演为子孙庙的广化寺,改制为十方丛林;为了佛法的普及与弘扬,老法师省吃俭用,筹集善款,在20多年前,全国佛教徒都罕见经书法宝的情况下,创办了广化寺佛经流通处。经过多年经营,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已名闻遐尔,很多人最初入佛的因缘,都与受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的经书启发善根有关。一本薄薄的经书背后,有着圆拙老法师无尽的悲心弘愿在支撑着。老法师默默无闻,但他的恩泽却普被一切有缘众生。回想我自己的学佛因缘,就是因为看了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出版的《觉海慈航》一书。忆念着老法师那深邃殷切的目光,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感觉到他老人家在常寂光净土,念念注视着师父所做的一切,时时刻刻给予师父及僧团最大的加持。
师父的行持让我认识到,一切佛法事业的核心在“依师法”,对善知识的忆念与祈求是一个修行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今天早上,师父给参加护持福慧之旅的义工传授八关斋戒,并针对什么是“如法抉择”进行了深入的开示。师父在开示中说:“ 受八关斋戒的人一般是学佛比较久的同修,但是学的比较越久是否学的比较好呢?是否越学越好呢?这很难讲。有的时候,自己用功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就用不上功,或者动力不强,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有很多观念是世间的观念,不是佛法的观念,所以学佛法就是改变我们的观念。世间的观念是要不得的,佛法的观念才是正确的。但我们本来是学佛法,怎么会变成世间的观念呢?其实是我们人的思想观念里,我们的心里,多生多世以来,都是世间的观念比较多,并且很强,很不容易去掉。比如说,大家学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旁边的人表扬我们:‘某人,你很发心,做这么多的事情,功德无量。’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生起慢心,认为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对方说:‘你学佛法这么久了,怎么还这么糟糕,学的这么差劲?还不如我呢!’我们听了之后,马上就起嗔心,心里就会很不高兴;对方说:‘学的这么久了,这么用功,这么精进,要注意身体,不要把这个身体搞坏了,要劳逸结合,不要这么用功。’这时,我们会怎么去判断?如果这个法师,这个同行善友,你觉得这个人比较可信,你就会想:他很关心我。如果你觉得这个同行善友平时不用功修行,就会觉得他是在我要用功修行的时候来扰乱我,这个依《广论》中说,当我们在很用功修行时,有人来让我们不要用功修行,这个叫魔在干扰。就是说,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人讲出来,我们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和结果。一种人认为他在关心我,另一种认为他是来妨碍我。而实际上来说,我们信得过的人,告诉我们不要这么用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用功,因为假如身体搞坏了,的确就用不了功了。另外一种人说,你不要那么用功,不要那么精进,他也有可能是担心你的身体,也有可能担心你不能持久,也有可能认为你这么用功,会用不下去,或者会用偏了等等。”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习惯的想法:对方在语言上对我们的关心就是好的,如果不是的话,就是不好的,就是错的。那么,根据佛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常常说如法抉择,既要依师,又要如法抉择,你怎么样把依师与如法抉择结合起来?如法抉择,常常会犯的错误毛病,就是我们自己拿一个所谓的佛法概念,拿一个所谓的佛法道理,来解释对方意思。对方对不对?做得正确不正确?”
“我们要领会如法抉择的意思是什么。比如法,色法是法,心法也是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法,有为法是法,无为法也是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这些桌子、椅子、木头都是法。我们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外在的形状而已,我们不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法。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对宇宙人生,是用佛法一整套的概念去认识,这说明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在世俗的思维体系当中。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学佛法,究竟什么是佛法呢?如果我们弄不清楚的话,我们这个佛法就很难学好。佛法究竟是什么,先要弄清楚,然后才能谈到如何如法修行,如何如法抉择?这个如法抉择,不是说自己认为对的就是如法,自己认为对的与如法是不一样的。道次第,你从下往上看,与从上往下看是不一样的,从下往上看,看的都是颠倒的,从上往下看,是一种圆满的,它能够各个点,各个角度,都看得到。就犹如我们站在广化寺最高的地方——文殊阁,往下看,整个庙的每个部分都可以看得到,但是如果我们坐在法堂里面就只能看到前面的大殿,很多地方就看不到,所以这与高度是有关系的。”
“从下往上看,与从上往下看是不一样的。宗大师也曾说:‘终生善行,悉成过失。’为什么你终生做的善行都成过失了呢?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不知道什么佛法,我们虽然学了佛法,但依然是带着世间的烦恼心在做世间的善事,世间的善事,世间人做的很多很多,不仅说只有我们佛教徒在做善事,在行善行,不学佛的人具有善心、善行的人也很多,甚至做得事业比我们更宽广。我们佛教做的善业是清净的善业,是无垢的善业,两者是不一样的。世间的善法与无漏善法是不一样的,同样都是善法,本质却不一样。所以,要清楚,我们如何来学佛法,如何来抉择法。抉择本身就是智慧。”
“法是什么?法就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境的时候,我们会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这个要靠智慧,我们智慧不够的时候,是无法抉择的。也就是说,如果首先对法本身都了解不清楚的话,我们怎么去学习?另外,我们的智慧又很弱,我们怎么知道抉择呢?在抉择时,我们要有智慧现起,或智慧能力很强的时候,才有办法抉择。”
“戒定慧,受八关斋戒就是戒,透过戒定的功德作基础,我们才能开发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之后,才有办法去作抉择,如果没有戒定的功德,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我们学的所有的佛法,都是概念性,理念性的。以这种理论性来推理,来作决定,跟自己自性当中具足的功德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理论性的东西是靠自己的知识跟能力,能力很快就用完了,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有无尽的宝藏,永远用不完,它是我们生命动力的源泉。如果学佛法,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学不动了,就说明你学的出问题,学错了,越学越远,如果学对路的话,一定越学越来劲,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想学。如果越学越不想学,就是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出了障碍,这是很关键的。如果学着学着不想学了,并且说这个佛法不好,这个法门不好,这是更大的问题,因为他不能在自己的自性上面找原因。所以给大家提醒提醒,学佛很久却学不好,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引起的。”
上午,有哈尔滨市道外区全振生副区长及民族宗教事务局高凤平局长一行人专程来拜访师父。中午,师父一个人在书房读《寻求普世原理》一书,我看到师父书桌上摆着常看的书有《四分律藏》、《俱舍论颂疏》、《戒律概要》、《钞记扶桑集释》、《四分比丘戒本如释》、《入中论导读》等。我反省自己,很惭愧,外出这几天,都没有静下心来看书、用功,内充很不够,散心杂话很多,才出来六、七天,寂静的功夫不容易保持,要好好用功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