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法会专访 |
分类: 寺院报道 |
传扬智慧与光明的圣境
——龙泉寺新区建设宣传负责人访谈
龙泉寺始建于遥远的辽代。解放后以及文革期间,被占为民用,历史上原有的殿堂已被拆毁,现存的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可用空间非常狭小,现在的大雄宝殿只能容纳十几个人,根本无法满足僧众日常修学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广大信众来寺院进行佛事活动的需要。
龙泉寺开放两年来,法会基本都是露天举行,露天摆设佛像。北京的春天是多风沙的季节,虽然在法会期间,也想方设法搭设了一些遮阳篷,但是遮阳篷无法挡住风沙,信众不得不在寒风沙尘中诵经、礼拜。遇到雨天,雨水会透过篷布的间隙流下来,法会只好被迫中断。广大的信众也经常在寒风中就餐。而且,现有的露天场地也很狭小,寺院不得不限制来参加法会的人数。龙泉寺的发展目标是一个高水平的寺院、一个与首都乃至泱泱大国的气度相匹配的寺院、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需要很好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合,但是龙泉寺现有的规模和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广大信众渴望着能早日在光明宽敞的大殿里诵经学法,那将是令人无比欣喜的一天。可未来的这一天何时到来?让负责寺院新区建设宣传的法师和长期义工建筑设计 师贤潇居士来解答居士心中一个个疑问吧。
记者:请您就大家最关心大殿的进展情况简单谈一谈。
法师:大雄宝殿是供奉佛菩萨圣像并为僧俗二众提供听经闻法、礼拜的场所。龙泉寺新的大雄宝殿拟建设规模希望能容纳三千到四千五百人,因为北京有大量的信众,而且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信佛的居士队伍会迅速膨胀,唯有这样的大殿方能满足广大信众的需要。由于工程巨大,需要一支配合紧密、技术高超的队伍。为了满足大家学习的迫切需要,寺院准备先在旧区的后院建设一个综合楼,同时磨合出一支过硬的队伍。综合楼共4层,使用面积达5000平米,可供200-300名僧人住宿修行,佛堂和饭堂可供400-500人同时使用,一般的法会届时就比较有保障了。
记者:综合楼何时建好?
法师:预计明年年底就可以交付使用。
记者:新区大殿的设计图已经展示出来了,请设计师谈谈您的构想吧。
贤潇:秉承学诚大和尚“三大语系、八大宗派并弘”的弘法理念,大殿整体设计风格融合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传统的建筑特征,又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元素,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融合。
建筑整体造型采用平平舒展的动势,像飘浮在凤凰岭山麓的一片金色的祥云,也像是从佛厚重的石质金刚宝座上涌出的华美的光明云,象征着佛的慧光层层向外延伸,加持力布于四野。大量使用毛石墙,凸显沉雄的气势,营造唐辽建筑古朴、疏朗的风格,使人感觉博大庄严。
记者:大殿都集合了那些功能呢?
贤潇:内殿设有公众休息厅,容纳了休息区、楼梯间、饮水区、卫生间、值班室等功能,以满足听众在学修之余休息、饮水、交谈、盥洗等诸方面需要,并兼具办公、交通等辅助功能。公众休息厅同时可以作为内殿空间的向外延展,为超大型活动提供弹性的听讲空间。内殿三面采用滑轨式折叠格栅门,全部打开时可推至两侧,以保证在弹性听讲空间启用时内外殿视觉上的通透感。
记者:请法师介绍一下新区的整体规划吧。
法师:旧区注重“幽”、“藏”,新区突出恢弘、庄严,中间有五十米宽的绿化带分隔,缓和新旧区建筑气氛和尺度差异,其间种植花树,有景观带和环景观带,亭台楼阁点缀其中。龙泉寺新区分五大部分。公共开放区:该区域是新区重点建设区域,拟建设大雄宝殿及室外广场;接待区:拟建设大型多功能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等。接待中心拟设能容纳四五百人的报告厅、佛教艺术展厅、佛学图书馆、兼有阅览功能的藏经馆等。慈善区:创办养老院、慈善医院等慈善事业,以回报社会,充分发挥佛教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学修区:该区域拟设云水堂、卧佛殿、念佛堂、禅堂等。僧众区:主要用于提供僧众学修、起居生活的场所。
记者:这么浩大的工程,哪年能建成完工呢?
法师:这就看大家对法的希求与力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感得好的修行道场,是大家心业力的凝聚,不能着急。殿堂的建立该与僧俗团体戒定慧增长的程度成正比。
记者:那么这需要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贤潇居士:大殿的设计队伍要在50人以上,综合楼大概10人左右就可以了。综合楼的设计需要每个专业2-3人。现在设计中有问题会直接反馈给施工人员。
记者:很多人在五一法会中领到了建寺功德芳名卡,这是怎样一种做功德的方式呢?
法师:此次法会推出了“月月善行”活动。您先填一张个人信息表,然后领一张“功德芳名卡”,上边印有月份,您可以每月捐10元,寺院在卡的相应的月份上给您盖章。
记者:有何特别的含义呢?
法师:以往大家捐款可能一下子拿出不少钱,但捐完就完了,善念难以得到保持。“月月善行”让您不必一次拿出很多钱,但希望您能保持这种善行,这样心力能持久缘念佛法,善业不退失,养成供养培福的习惯,能得到三宝不间断的加持和饶益。建大殿不仅是在盖一所房子,而是在一砖一瓦的累积过程中,心中佛法的力量也能得到步步增长。大殿与人的关系不正是依报与正报的关系吗,二者该是互为增上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比如未学佛前可能会贪着世间的声色,现在则想到的是利益众生。在寺院新区建设的几年中,大家的心灵如果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才是建寺的根本目的,您的功德也就真正获得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次法会将于5月5日为大家授皈依,僧俗二众同诵大悲咒,上千人加持的大悲水,将于当天跟大家结缘。
记者:很多人来到龙泉寺,感觉这里义工的团体特别朝气蓬勃,尤其是长期义工,都特别发心,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吗?
法师:长期义工都非常出色。有很多人原来就对世间善法的行业很感兴趣,从在山下做义工逐渐到在山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一位DVD组的长期义工原来从事网络工作,月薪很高,通过承担逐渐契入佛法,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实践佛法的过程中,她的福德智慧渐渐增长,开始思索应该怎样抉择自己生命,对生命的主控力越来越强,每走近一步,正报依报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梯度非常大。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亲近了三宝、师长,生命的格局、精神面貌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贤潇居士:正报依报的关系需要慢慢体会。人类如果越来越难以寻找心中的温情与慈爱,是非常可怕的。现在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世界的现状。现在体会到法师在一篇文章中说,看到众生的万家灯火,心中那种深深的悲悯的意味。我原来只是想做一个善心人士,后来参加的活动多了,决定上山一段时间,感觉进步特别大,理解了人的生命应该怎样去过。我在清华读博士是两个人一个宿舍,有时还会觉得不舒服,在这里很多人住在一起,居然处之泰然,甘之如饴。心灵上成长了,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念头是如何升起来,闻思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净化了一些烦恼,自己的心态逐渐改观,渐渐尝到了法的滋味。
法师: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给大家创造更好的修学环境,我们愿意为此尽一分绵薄之力。所以,为团体做事,成长会很快。上士道的发心之一是要一心利益别人,锻炼自己的同时,个人的命运就跟众生、跟无限生命联系在一起。修行就是要破除我执,最终解脱,乃至圆成无上佛果。修行遇到问题,进行不下去,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众生联系起来。拜佛、诵经是为了突破执著,正确的见解,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历事练心、面对境界,如何依着业果去思考、去抉择,就是真正的修行,这就是皈依法的内涵。这样用功,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能不断增长,才会有悲愿、有智慧、有力量,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社会历史、人生变迁,生命越来越精进、越来越勇悍。师父有很强的力量能缘到每一个有情,那才叫真正的“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修学佛法渐渐超越自己,越来越完美,对社会更有价值。世间很多追求快乐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所以《入行论》中告诉我们“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修学佛法才感受到,一直在寻找的路终于找到了,生命能够得到真实的改善和提升。在师长的带领下,大家一同在菩提路上走下去,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生命格局,那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境界啊!
愿以此与天下有缘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