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28日)
成蹊
随师出行,才知道什么叫“现实缘起”,才知道什么叫“任重道远”。
昨晚,忙完了一日的工作,取出随身带的佛菩萨圣像和袈裟,摆在面前,白天一幕一幕的景象,如电影般呈现在眼前。我念诵着祈祷文,对诸佛菩萨往昔示现人间的盛况,无限敬仰。尤其是佛陀在临涅槃前以紫磨金身示诸弟子,飞升虚空,教诫诸弟子要如法修行,将来也能证得与佛陀无二无别的金色身之情景,数数重现在心中。佛陀留给弟子的三件袈裟,是圣贤的标志,是福田的象征,我将三衣叠整齐,捧在手里,不知何时,已经泪流满面。我想,师父的弟子遍布全国,博客的浏览量已超过70万人次,但又有谁知道师父的为教为人的心愿?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居士到进入僧团,多年来,从没有对佛教一词,有像现在这种活生生的感受。对现实缘起的无知和麻木,只会让自己的学习及修行,离现实越来越远。同时,由于心量的狭窄及目光的短浅,只会造成只顾个人修行的习性。所谓“只顾个人”,并不是从外在行为上判断的,而是从发心上衡量的,这种修行的发心,是远远不够的。记得今年春节前,师父对我说:“为自己学,与为整个佛教学,是不同的,只有站在佛教何去何从的高度,才能看得懂佛经中的内涵。”过去,师父曾有一个教授:“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有时不在于自身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利益,而在于这件事对未来有多大的影响,对未来的众生有多大的利益。我们不只是为自己活着,还为过去的人活着,也为未来的人活着。”
中午,师父对我说:“这次你出来,对什么是‘修行’都会重新思考了。”我想,随着对教理及修证的深入,对“修行”的认识一定会逐渐改变,并且应该是越变越正确,越变越实在。
上午8:30到12:00,师父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我留在房间读一些随身带来的经论。
上午会长会议的议程:
08:30
08:35
08:45
09:05
10:00
10:20
10:40
10:50
11:00
12:00
昨天和今天,都没在寺院里用斋,但我发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僧团中养成的一些用功习惯,才是真正在境界中起现行的。比如吃饭一事,看似简单平常,但却是最难用心处。古代祖师讲:“只有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我的用功方法,就是以持戒之心吃每一口饭,虽然未做到念念作观,但是由于念头得到控制,依《四分律行事抄资持记》对施兴治篇所说再作进一步观修,由此,内心寂静许多。今天在酒店里用餐时,又一次体验到这种从容、宁静的法味。内心寂静、念力集中是一切佛法生起的基础,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为便利的酒店,缺少严谨持戒的环境,在这种复杂的境界中,佛法能否在自己内心产生力量,全在乎“念力”的强弱。
我观察师父所具备的“速疾慧”产生之基础也全在“禅定”功夫上。今天就有一例:中午师父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客人,没来得及休息,眼看就要进行下午的会议了。送走客人后,师父转身进屋,约十分钟后就出来了,然后告诉我说:“休息好了。”我坐在椅子上,愣了一下,抬头看到师父的气色精神的确比刚才好了许多,我问:“师父怎么休息的?”师父边走路边回答我两个字:“打坐。”然后拿了会议的材料就开会去了。我送走师父后,在房间里回味着师父的“二字教授”。打坐只是个形式,师父在打坐时,怎么用功的呢?我没有问到答案,但打坐后产生的效果却是恢复精神及体力,内心充满善法的力量。这是多么殊胜的功德啊!我想这与师父从1982年到2002年,约二十年的时间,都是以静修为主,并且经常闭关专修有极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有甚深的定力,才能在纷杂的境界中,不为所动,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菩萨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14:00到16:30是下午的会议,以讨论为主,议程如下:
1、讨论一诚会长讲话;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要点》;
2、学习讨论齐晓飞副局长的重要讲话;
3、讨论修订《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草案)和《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办法》(草案)。
16:45,我下楼到三层会议室门口等师父。虽然是站在门外,但依然能够听到里面会议讨论得非常热烈。我在走廊上经行,持咒,令心安住在善法上,虽然只有十多分钟,但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和加油。
17:00休会后,所有与会长老、法师,一同坐车前往天宁寺参观礼佛。
用完晚餐,回到房间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师父叫我一起修改大会发言稿——师父改,我录入电脑。师父改文章,一字一句都要再三斟酌。其实,师父修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我如何写文章,教我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话,对缘起的通达,就是这样点滴的积累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修行要勇猛精进,但不能着急求果,要恒常无间,不可推延懈怠。在过去,我对写文章不是很欢喜,甚至还有一些排斥与轻视,但是,当我看到修行应该放在无限生命中考量,而不能局限于今生时,急切求证的心便缓和下来,并开始对何为修行再作思考。所以,应善巧把握勇猛与恒常的尺度,且对“什么是修行”这个问题,还应多依止善知识,才能慢慢调整对其认识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