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企业家演讲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4月21日)(上)
成蹊
师父今天一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上午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三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之后午饭也没顾上吃,便驱车赶往机场,乘坐下午两点三十分的班机飞往西安。
今天是“北京大学2007年企业家成长高层论坛:信仰与人生”开幕的日子,师父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应邀参加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的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北大副教务长吴宝科教授、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方拥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在简短的开幕式和合影之后,师父作了主题为《信仰与人生》的演讲,历时三个小时。
师父的演讲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宗教信仰与社会因缘、佛教信仰的一些特点、佛教对生命的认识和关怀、佛教教导人们深入认识身心的苦乐。师父从佛教的发展史、佛教的基本教理教义,谈到佛教对社会、对人生种种现象的解析,告诉大家怎样以一种宗教认识世界的眼光与方法,从人的自身特质出发,树立人生的目标,将自己融入团体中,缔造最有意义的人生。
在演讲最后,进行了十五分钟的答疑,从这些问答中,可以看出听众对师父演讲的深度与广度非常敬佩。对师父智慧风趣的回答,大家更是报以经久的掌声。有的人问为什么自己经过努力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师父给出了“高处着眼,低处着手。”“自身内心的发展同企业发展紧密关联。”的教授;有人问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佛教和宗教信仰的问题时,师父为他分析了科学和佛学两者影响的不同领域和相互的关联;有人进一步提问怎样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六道轮回的问题时,师父从“经验”与“试验”的差别巧妙的回答了他;还有人问师父对陈晓旭出家这件事情的看法,师父说:“现在有人为什么会认为她出家是不正常的,觉得不应该出家?我认为,出家也是很好的,这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很正常。相反的,如果认为出家是不正常的,是受到挫折之类才会出家的话,也应当想一想,这种想法的本身正常不正常呢?”一番话博得满堂彩。
这次龙泉寺义工负责开幕式和演讲的摄影摄像工作,统一着装,年轻朝气的精神面貌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不知怎的,从这些义工们的身上,让我深切的感觉到,佛教真的是一种能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回馈社会,改善生活的信仰。
记得在去北大的路上,师父跟我说:“给企业家们演讲,讲的东西要有学术,还要有常识和信仰,只具备一样不行,但是信仰为根本。”
我接:“文化为纽带。”
师父继续:“对!还要‘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
我说:“这像炒菜,各种料配在一起,才好吃。”
师父:“这也才有营养。演讲的风格可以有多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滔滔不绝,辩才无碍,表情丰富,慷慨激昂……”
演讲结束后,在随师父去机场的路上,我回味着师父早晨的话和刚才的演讲。
心中特别感触于师父所讲“随缘”和“攀缘”的内涵和行相。师父说:“随缘是随顺当下因缘条件发挥作用,不是随便让因缘条件跑了,要随机应变,把握机遇,避免脱离现实,违逆因缘。攀缘是心没有目标、方向,见到的,听到的,误以为有价值,以为这就是我的朋友,这就是我需要的,心就飘移不定。”我以前常常攀缘、散乱,想要安住当下,专注用心,可就是屡战屡败,一会儿就跑了,好久才拉回来。今天听师父讲,突然明白,是要明确和强化目标、方向,以目标、方向框范内心所缘,就不会自我欺骗地攀缘、散乱。就像牵牛,要拉穿鼻的绳子,不是硬拽牛角。今天豁然开朗,明确了目标是依师学法,建教利生,当下的因缘就是要好好承事和协助师父、学修佛法。
师父的话打断我的思路:“讲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要利益众生,必须应付各种场面,我讲种姓平等、民主、自由,北大喜欢讲这些东西。那些企业家对外面的世界很精通,但对内心认识不清楚,我给他们全面深入剖析内心,还谈到无限生命。”
我说:“师父不仅仅讲一个佛法概念,还从内心深入讲原因。”
师父:“不然他们不会信服的。”
我说:“我看到很多企业家越听越相应,先边听边看资料,后来就专心地听,他们一定是比较受震撼和启发,我听了也非常受益,师父讲法三根普被,学佛很久的人听了也会受益。”
司机小刘说:“您讲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师父:“那讲不透,那怎么能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呢?他们一般人看不起佛教。时间不够,精力不够。今天早晨两点多起来,搞到七点,思维内容体系。”
小刘:“您得休息。”
师父:“这个不是开玩笑,搞砸了,影响就很不好。”
我听了很惭愧,多么希望能够帮助师父分担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