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20日)

(2007-04-20 23:40:04)
标签:

愿力

一天与一生

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420

成蹊

刚下晚殿,听说师父回来了,我和几位法师迫不及待挤进师父的房间。

师父正在用药石,我们就乐呵呵地围在师父旁边,有的执事法师赶紧汇报相关工作,师父边用药石边回答弟子的问题,不一会儿,所有事相上的问题就都解决了,相关法师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这种情形我们已经很习惯了,今天才突然感觉,这也是师父的功德:师父没有所谓的私人空间,师父的生命永远是属于弟子、属于众生的。师父吃饭时都在想着怎么利益众生,反观我们自己,在拜佛、诵经时都在昏沉、散乱中,这就是差别。

用完药石,看看师父还没有赶我们走的意思,我们就赖在师父身边,问一些问题,希望从师父这里得到一些加持,就像一群天真的小孩。而师父呢,就像慈父一样,耐心地回答我们任何的问题,用他的生命来陪伴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弟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安排自己的每一天才最有意义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师父瞅了我们一眼,道:“一天跟一生是有关系的。首先要问自己,我这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有怎样的成就?然后你这一天才知道怎么安排。”师父的眼光总是整体性的、长远性的,而且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我早就说过,任何事情,愿为先导,如果没有愿力,则是业力在主导,随业流转。流转生死和还灭生死的分野点就在这里。”

拿这个标准一衡量,感觉自己虽然出了家,但大部分时间都还在习性中,随业流转,真的很糟糕。恰如《入行论》所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如果不是师长和佛菩萨的悲愿,我们沉沦在生死长夜中还不知要流转到什么时候。

“另外,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佛菩萨的愿力在摄受。”师父又强调道。

我说:“是啊,《法华经》上说,我们能够遇到《法华经》,都是普贤菩萨的愿力。不过我们捧着《法华经》的时候,没有人能有这种感觉,觉得是普贤菩萨的功德。”

师父:“关键是你怎么能认识佛菩萨?佛菩萨他不会在脸上写个字——‘我是菩萨’。”

是呵,记得一位善知识说:末法时期,依然有像太阳一样的善知识在,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慧眼去认识他?但我实在也没有这种智慧来观察。于是问:“那我们到底怎么认识佛菩萨呢?”

师父:“任何一个道场也好,善知识也好,有没有信众,有没有居士?他在弘什么法?有没有人来,来的人多还是少?程度高还是低?这些都是可以观察的。为什么我们地方最偏,庙最小,来的人素质却不低?”

“我们都相信佛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每个寺院供的佛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表现出来的面貌不一样?所以这里一定还有人的原因,佛菩萨的悲心、智慧、愿力的功德还要与我们的心相应,才会呈现出比较好的气象来,否则我们的心跟佛菩萨的愿不相应,法是弘不起来的。”

的确,龙泉寺有这样好的面貌,跟师父的愿力以及所有僧俗弟子的心业力的投注是分不开的。

“所以,为什么寺院跟寺院不一样?因为人不一样;人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大家的心不一样;心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大家的愿力不一样,不同的愿力就会感得不同的结果。没有愿力摄持的一群人,就像一锅罗汉菜,最后的面貌是共业所感,不能成型。”

弟子:“是啊,就像一个五一法会,背后都有师父和佛菩萨的愿力在,但不是参加法会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

师父:“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个问题要常常反问自己。做任何事情,知见的安立非常重要。好比有的法师老是担心五一法会的人多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这正好说明佛法兴隆啊,人气旺不是很好的事情吗?难道你还希望没人来参加法会吗?”一句话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

“我们本身做这件事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情,要想弘法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否则就算你跑到外地学个十年二十年,学完回来,没有弘法的因缘,还是弘不开。很多事情,现在就要打基础,做好铺路的工作,将来才会水到渠成。”

弟子又问:“我们将来会有多大成就?”

师父:“你以后会怎么样跟你的发心有很大关系,有多大发心就有多大成就,看你愿不愿意一直往上承担。”

有弟子问:“师父,看你做事也不急呀,怎么能承担那么多事情?”

师父:“不急不等于不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光急有什么用?”

弟子:“看你好像做事也不快?”

师父:“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关键,好比开门窗,你拿错了钥匙,怎么急也没用,乱开一气,说不定还会把门窗搞坏掉,任何事情都是这么简单。我们打电脑,按错一个键,想打的字都出不来,一个字尚且如此,何况做那么大的事情,更要缜密。”

“佛法就是缘起法,下地狱也是缘起,成佛还是缘起,就像《法华经》中讲的,‘佛种从缘生’嘛。”

另一弟子:“怎样才能快速通达缘起?”

师父:“这是个修行的境界问题。华严经说,‘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好比一间屋子里,有1000盏灯,每个灯的亮度也不一样,有10瓦的,有20瓦的,有40瓦的,有50瓦的,有100瓦的,有1000瓦的,但是每一盏灯都在发光,而且光光互摄,交融在一起,你也分不出来,这就是法界缘起。”

“任何缘起,都靠我们的心去面对,你以什么样的心去面对,相应的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好比照相,心态不一样,照出来相片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个艺术家要去拍一个佛教胜地的佛像,我跟他说,‘那个佛像多少人都拍过了,你还去拍什么呢?’他却说:‘你信仰的虔诚度有多少,拍出来的照片就有多好,它就是不一样’,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所以说,佛法就是心法,就看你怎么修心、用心。”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得长远一点,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我们要慢慢走出一条路来,做出一个成熟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出来,将来才能利益更多的人,一批一批、一代一代出人才,这就叫‘虽不故染自然熏’。”

“我们是开路先锋,劈荆斩刺,模做好了,后面的人一放进去自然成才。”

弟子:“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包不包括在家居士?”

师父:“当然包括,没有好的在家众,就没有好的出家众,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弟子:“那我们就只能是好好做铺路石了?”

师父:“这种想法还是有问题。你们要好好努力,你们成就了,才能成就以后的人。”

弟子:“师父,这就是你所说的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了?”

师父:“那是理论性的说法。”

弟子:“这么好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师父淡淡一笑:“长期实践的经验。”

“这样培养人才才快。那些小净人将来希望才大,因为他们没什么自己的想法,到这里就跟着学,怎么捏就成什么样;大人就难了,木已成舟,有的同学学得很苦就在这里,自己内心里已经有一个模子了,放不掉,除非把自己打碎掉,重新来。”

早就听说师父“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心愿,但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口号而已。来龙泉寺僧团以后,对师父心愿的认识才一点一点真实起来。

想起一位法师的话:“一切圣教无违殊胜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秘密,但你已经亲近这个善知识了,因为你对这个善知识有信心,他教你做这些事情、不做那些事情,你照著行持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走这条路了。”

回首自己六、七年来与师父交往的过程,现在才发现,其实师父早就在摄受我们了,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师父早就在设计这个模式,而我们也早就在这个模式中受益了。

展望未来,一定还有无量的众生,因为师父和僧团而能够趋入佛法,而踏上生命的康庄大道。所谓“大师外支已成”,我们是否能早一点受益,能够有多大的受益,完全看我们自己能有多少信心和努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