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缘培养人才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4月21日)(下)
成蹊
14:15,登上CA1201次航班,我继续问师父:
“师父,他们有人提问陈晓旭出家的问题,我有个顾虑:出家人在僧团里如果观过,可能会还俗,如果陈晓旭将来走了还俗这条路,那负面影响就会非常大。是不是像这样的名人出家,应该先在寺院里考察一段时间比较好?”
师父:“所以他们让我评论陈晓旭出家的事情,我不好说,也不好不说。演讲重在气质好,内容好,要有出家人的气质,有真实、丰富的内容,可以弥补语言技巧的不足,如果在语言上刻意弄,反而会起反效果。今天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但不能以此为满足,要不断提高内在功夫。如果以后有机会,我闭关几年,就更好了。”
我:“师父不好闭关啊!”
师父:“经历了大风大浪就不一样了。要成为一位法师,必须有非凡的投入,念兹在兹,不然那么多人凭什么听我们讲。反过来说,我们凭什么给人家讲?就像世间很多人也拼命,还不一定有好结果。”
这让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随缘”是要拼命的,对宗旨目标,念兹在兹,全身心投入。
16:30,飞机抵达西安,接机的车很快把我们载到此次师父来参加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地点——人民大厦。进了大厦,有人迎过来与师父热情握手,像是老朋友,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是陕西省宗教局的张宁岗副局长。
18:15,一起去餐厅用药石。出了楼门口,看见一位中年人一脸笑容地迎过来。师父也迎上去握手,礼貌得体。后来师父告诉我:“那位是陕西省宗教局的马尔立局长。对方非常热情的时候,自己也要报以热情的回馈。”
我说:“热情也是一种布施?”
师父:“不能一味自显清高。”
我知道这正是我的毛病,师父在示现教导我。
进入餐厅,看见了国家宗教局的叶小文局长和齐晓飞副局长,师父也与他们合掌问候。餐厅是自助式的,我们拿了食物在一张周围没什么人的桌子坐下来,有位年轻人满面笑容走过来,要与师父握手,师父迅速起立,我也急忙随着起来。
用过药石,师父突然感慨地说:“一个人出来很无聊。”我听了心里一愣:师父怎么这么说呢?师父出来,到处是朋友,受到热情接待,而且做的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师父不是说“随缘”吗?没事还可以念佛呢,怎么会无聊呢?或许师父是说没有一个亲近的弟子在身边,很多心里话没有人可以讲,这是在勉励我好好地倾听和理解师父吧。
在离开餐厅的路上,我发现自己大褂上有一小块油渍,师父回头看看我说:“你带了换的大褂吗?”我说:“没有。”师父指着我的衣领说:“衣领很脏。出来应该穿干净的衣服。你不在乎、惜福,但社会上一般的人会观过,认为‘出家人很懒’。”师父没有说我衣服上的油污,却说不甚明显的衣领脏,我想,油渍是急忙起立时弄到身上的,是偶然,无意的,情有可原,所以师父不说,而衣领脏却没有在意是习惯性的问题,是认识问题,所以师父特别指出来。衣服上的油渍虽然情有可原,但也应该感到惭愧,因为师父迅即起立,衣服上没有粘到油污,而我却粘到了,还是我没用心。现在这么明显的小块油渍不解决,明天活动肯定被人充分观过,也给师父丢脸。我说:“我晚上洗一洗。”师父说:“不一定能干。”我想:那也没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吧。
进到住宿楼的门厅,我们看到有通告:“4月22日上午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八仙宫。”
师父说:“明天我不去参观了。”
我说:“那我也不去了。”
师父说:“你以前没去过,跟着他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听了心里又有些发愣:参观旅游有什么意义呢?师父不是说:‘一个人出来很无聊’吗?怎么又让我离开,一个人待着呢?
突然,理解到:师父说“一个人出来很无聊”,不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谈心里话,而是说师父一心想培养人才,而身边没有可以深入调教的弟子,所以感到无聊。以前,师父说过:“如果不是收了你们这批出家弟子,我在北京也会培养居士,总之要培养人才,不会闲着。”师父虽然做了很多影响很大的事情,并且结缘利益了很多人,但不以此为是,还总想充分利用时间机遇深入培养人才。让我明天去参观,是让我去了解历史和文化,以便将来更好地弘法。在一群同行的道教界人士中间,很可能就我一个是佛教出家人,还要面对很多宗教局的领导,让我单独与一群陌生而思想活跃的人一起参观,对我而言是一个复杂的境界,这是师父特意给我一次更大一些的历练。师父培养人才真是“处心积虑”啊。不仅仅是把握因缘,可以说是主动寻求因缘,创造因缘,一心一意,念兹在兹。我应该珍惜、把握这样的因缘,好好学修,这样才两相和合,或许还应该更进一步寻求因缘,创造因缘,而更好地依师学法,建教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