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19日)

(2007-04-19 23:54:15)
标签:

抉择善知识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19日)

成蹊

轻轻地带上门,从师父房间出来,时间已是过零点了。

门外黑咕隆咚的,眼睛还没一下子适应过来。我定睛凝力,好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鞋子,却没有动手,想让同行先穿上鞋子。他眼神儿不太好,近视加散光,暗中更不怎么看的真着,可他却没“领会”我的“谦让”,一下子把我的鞋子拎了过来,让我先穿。仰望之时,星空广袤而幽远。我们俩都是执事,平常开会偶有争执,难免有些小的隔膜,但此时,却感觉不到一点隔阂。想想师父的心胸,比眼前广袤的星空更加开阔,这种格局,深深地策励着我们,为了更加深远的目标而进行的争论,在无形之中都和平解决了。

刚才,师父又跟我们谈了三个小时。

“我们一般都能关注到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却会忽视现代人更大的痛苦是什么,往往只重视个人别业产生的痛苦,却忽视众生共业造成的痛苦。更重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战争!现代因缘和以前社会不同了,以前社会人少,现在人口非常多,共业对人的影响更紧密,更重大了。一旦有战争,就会血流成河,死亡无数。对教法、对个人修行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佛法不能不关注这些重大问题,乃至于到最后,很多人都搞不清佛法与政治的区别了。”师父在讲到国家统一和国际和平的重要性时说。

什么是佛法?佛法是解决众生苦乐问题的方法。战争、分裂,给众生的现世和后世,都带来重大影响。不只是别离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更严重的,是强猛杀业的辗转增长将为来世埋下无穷的祸根,将把我们一起卷入痛苦的深渊。做为修学佛法的人,我们对众生如此强烈的痛苦怎能无动于衷?难怪像太虚大师等当代许多大德都会积极参与到国际和平的事业中。他们或者撰文以疾呼,或者推广慈心有机农业,推广素食,或者直接参与国际和平的会议、活动。他们以佛教徒特有的信仰与行持,挂记并帮助着所有的众生。只关注自己的修行,只关注个人的小烦小恼,心就会缩得越来越狭窄,如果反省到一点烦恼,改变一点习气,突破一点境界就沾沾自喜,以为对得起信众的布施了,那不是很可笑吗?差得太远了!发心远远不够哦!看看,我们是多么无明啊!要着眼共业!着眼共业!

真是有多大的心胸,就有多大的愿力,有多大的悲愿,就能观察到多么广大的缘起。一个人在佛法上是否会有成就,对众生是否会有利益,有多少,都取决于此。正如师父讲的:“格局决定结局。”这是最重要的因果。在久远的生命中谋求解脱,弘扬人间佛教,建立极乐净土,无不源于一心,正如首届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和谐世界,多么需要佛法的推广。然而,建立教法,服务社会,岂是一个人或者一盘散沙的许多人所能完成的?没有师父,我们连个人怎么修行,怎样通过人生的各种境界和误区都不懂,连建立教法的愿都发不起来,即便发起来也不能持久,至多喊喊口号,这样就行了吗?

可是想想现状,僧团内部的凝聚程度,信众的凝聚程度,僧俗二众的配合能力,都还差太远。我们常常把依止善知识挂在口头上,而实际上,内心都还有种种隔阂,跟善知识并未同心同愿,跟善知识远远不相应。

有弟子讲,依止善知识需要理智抉择,所以对善知识就来个“冷眼旁观”,对此,师父说:“依师不是不要理智抉择,但关键要懂‘什么是抉择’。抉择是慧,慧是内心对人事境界的抉择力,是一种决定、一种决策。抉择要有正知见,要很多条件,问题是自己具不具备条件,是不是如法抉择。”

听到师父的话时,同行和我相视一笑。我们很清楚,其实大多数人是根本不具备条件的。对境时检点一下自己有没有如法抉择能力,知不道怎样取舍,就明白了。不做事的人,在道理上空转的人,不太会明白这一点,因为不做事遇不到大困难,不会承认自己的无明,体会不到不知取舍时的苦恼,及抉择失误带来的遗憾。尤其是修行人,对内心一片黑暗,对外在缘起漠视无知,讲讲空道理就以为自己好了不起,那其实是还没有修行,根本没上路。像我们做执事,在个人修行上、与社会交往上,根本离不开师父指导,如果把我们抛到社会的洪流中去度众生,只能是丧身洪流。更不用说建立十善社会,建立人间佛教,我们连因在哪里都不清楚。对业果缘起的规律一片无知,还妄谈抉择?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曾经跟着一位居士大菩萨学佛,由于自己偏重于理性,所以跟学教理很相应,学佛状态是一听道理就踊跃欢喜,一旦被指出毛病就觉得受了奇耻大辱,怒火中烧。于是就“抉择”出一个结论,善知识讲法不应机,因为他让我起烦恼,尤其内心中坚执一个有力的依据,他怎么做不到?现在出家了再回头看时,真是“不堪回首”。那叫学佛吗?整个就是对善知识猛烈地修疑、观过、审判、斗争、毁谤,认为善知识没有修行,没有证量,不堪依止。这是多么地颠倒啊。回想善知识一番苦心,拿好吃的好喝的供养自己,好言好语地赞叹自己,辛辛苦苦地讲法给自己,而自己连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一点都不知道感恩,这叫抉择善知识么?出家了,学了戒律,才深知抉择之不易。

想如理抉择,拿“十德相”来观察、选择善知识,更是不易。因为什么是戒,什么是慧,完全是修行人心灵深处的境界。我们请教师父问题时,师父有时笑而不答,殷勤祈请后,他才说:“这是个人的境界,一个高量的人,他可以了解低量人的境界;但是一个低量的人,绝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一个高量人的境界。正如一个小学生跟一个博士生一样。”学到戒律,我承认自己根本不懂。道宣律祖跟随智首律师学四分律时,听了二十遍,花了十年时间,在他刚听一次的时候,他就想去实修,智首律师喝斥他说:“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夫宜即去律也!”学经论、讲道理,还比较容易,真理谈持戒,谈修行,难得不得了,愈学愈觉得不懂。想一想,什么是戒懂都不懂,却来抉择善知识,唉,空惹智者一笑。

还有很多人,欲图多花几年来抉择善知识。师父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国王很爱好佛法,于是请了一个很出名的善知识来,但是他又不相信,告诉善知识说,我要抉择你十二年才行,十二年过去了,他去求见善知识,善知识告诉他,你抉择我用了十二年,现在我也要抉择你十二年,又十二年过去了。”等到如此抉择清楚之后,黄瓜菜早就凉了。无常迅速,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精力、体力来修行了。

 师弟之间也是因缘法,因缘一旦错过,流水不还。

虽然我没怎么吭声,师父却一直不停地在讲。从宗教到经济,从历史到社会,从修行到建立教法,天马行空。

“下边的弟子,对上边善知识的心愿往往无法真正了解,无法相应,对不同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随便听到一点缘起,就猜测,观过,渐渐远离了团体,这是并不晓得自己不了解甚深缘起的缘故,大德甚至会放下一个花费了多年心血才培养起来的寺院,这是由于大德是从整体佛教的需要考虑的。”

听到此处时,我的内心一下子明晰起来。为什么弟子跟善知识总是不相应,为什么弟子同善知识无法做到同心同愿,为什么师父说没有弟子能够理解他。师父的心量非弟子所能比,他关心的是整体佛教,而弟子们往往只关心个人烦恼;师父关心的是更广大的众生需要什么,而弟子们往往只关心我个人需要什么——顶多是僧团需要什么。因为不关心,所以才会看不到广大众生的缘起,无法理解善知识,无法同心同愿。只有高量的大德与大德之间,彼此的心量,在同一个层次,同一个缘起点上,才可能共同关注重大的问题,才可能共同联手去想办法解决。正像国家首脑一样,当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时,才会真正认识到放掉局部利益,部分利益,而谋求国际合作,达成国际和平的意义。

我们作执事的,能类比地体会到,清众有时候会不太理解执事的决策和行为,因为执事是从僧团的整体和未来抉择的;同样,我们执事也往往不理解师父的决策,因为我们只能考虑到龙泉寺的发展。师父总是跟我们讲:“我们不能只考虑一个庙,两个庙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事情。”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引为决策也就大相径庭。比如说,我们考虑自己要修行时,就希望赶快接个传承,学一个法门专修,这一生有个成就。可是站在大乘善知识角度呢?师父讲,“大德一般不会指定一个接班人,显教大德往往这样,因为代代单传会很危险,一旦某一代圆寂了而无法及时找到继承人的话,法就会断掉。反过来,他如果不指定继承人,他会培养多个寺院、很多弟子,哪个成就大,信众拥护,他自然就成为代表人;如果很多弟子大家都有成就,那就更好;如果你不成就,他指定你也没用,关键是你要在法上有成就,传承的关键是把法承接传下来。”不禁回想起师父以前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一棵大树,结了很多果实,一群小鸟飞过,不经意把果实衔走,使种子撒在了其它地方,时间久了,那些种子发芽了,长出一片非常茂盛的森林。”

       一棵树毕竟只是一棵树,一个道场也只是一个道场,但如果培育出优秀的弟子,广弘圣教,佛法就可以利益到无量的众生。难怪师父主张:不标宗,不立派。立宗派反而是毁了自己,会被限制死。对个人修学来讲,应广学多闻;对整体佛教而言,各宗各派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对信众而言,要学的是佛法,如果认为这个道场有法,就可以来学。这样,中国佛教整体上才可能复兴起来。回想,释迦世尊虽然拈花一笑传法迦叶,却并没禁止后来琳琅满目的宗派。禅宗传到中国,五祖后又“南顿北渐”,却不妨碍接引南北众生,六祖时衣钵不再传,却一花开五叶,更加精彩纷呈;太虚大师无宗无派,他的弟子们四处参学,显密并弘,至今日,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更为社会广泛接受,使佛法真正传承和弘扬开来。现前这个时代,佛教残碎不全,只弘一宗一派,怎对得起世尊。所以,三大语系之佛教如何共存共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师父的这些教授,一次次地拨动弟子的心弦,我们觉得内心越来越明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