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30日)
成蹊
昨晚九点钟,师父发来短信叫我去德尘居丈室,我心想,这么晚了,不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便马上放下手头的事,赶紧过去。
敲开门之后,师父很和蔼地让我进屋坐下,问我最近在寺里住得可好,身心状况如何等轻松的话题,我一一回答。边回答问题,我边揣摩:“师父该不会只是关心关心我吧,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谈了一会之后,师父提到未来龙泉寺的建设,我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我都愿意承担,我早就发心要学开车了,出车,采买都可以干。”师父笑着回答:“这些都是小问题,关键在对于我们整体的走法,大家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说:“我揣摩您的意思:现在寺院建设,带动居士等都是推动教法的基础性工作,等到未来基础打好了,僧众的重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闻思修,这是出家人的正业。”
师父边与我谈话,边用手机收发信息,他总是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师父的念知力很强。
过了片刻,师父放下手机,在床上结跏趺坐,对我说:“佛法的正见是空性,也就是缘起法。缘起法讲的是因缘果报。大乘佛法的特点是因殊胜、果殊胜。要得到殊胜的佛果,就必定要在因地上去努力地造作。”
我有点不太明白,便问师父:“要成就佛果的话,在因上到底应该怎样造作呢?”
师父回答:“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希求佛果必须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以一切有情为所缘的境界,去帮助他们解决痛苦。”
“但是发菩提心不是因为众生有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才去发心的,而是因为我们自己要成佛,要在因上努力,才去发心的,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真正有动力,否则面对境界的时候,就会找别人麻烦,看别人过失,以为别人不对。做事、承担是真正有动力,还是应付,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若是应付,疲于奔命,一定会累。”
“修行即是修心,除了极高量的人可以直接观想修心以外,其他的人必须对境修心。我们所对的境界是外在的境界,要通过领纳之后成为我们内心的境界。修菩提心所对的境界是一切有情,菩提心发起后要行六度万行。六度是度自己的,布施度去除我们的贪心,持戒度去除损害心,忍辱度去除嗔恚心,精进度去除懈怠心,静虑度去除散乱心,般若度去除愚痴心。通过六度的修行,会让我们面对一切有情的境界时内心不起贪、嗔、痴等烦恼,而是生起慈悲心。”
“做事是六度万行中的一个行门,先在法理上认识清楚,再做事、与人应对就好办了。学佛不是文字理论,而是内心面对境界的体会。人生需要经过各种境界去历练。”
听到师父这段开示,内心很欢喜,这是师父在把他所体会的佛法心要传递给我。我提策心力去领纳师父的法语,希望能够无误地记下来,然后认真地思维、运用。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已经十点了,师父说:“今天讲的这些都是有感而发的,我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些体会,要有因缘才能讲得出来,因缘不到也讲不出来,你明天上课给同学分享一下,让大家多策发信心、欢喜心。”
今天上午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时,我给大家分享了昨晚师父的开示,大家在讨论中谈了各自的体会。课后,我继续与同学们交流探讨,揣摩师父开示的意趣及内涵。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师父的开示完全是依照经论,而且是针对现实缘起和同学们的条件所开演出来的,是契理契机、对治大家现行的“药方”。
参照《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中找到了相应的内涵。
首先,师父提到了大乘佛法的因殊胜与果殊胜,策发大家对成佛的善法欲。在《广论》中,有对佛功德的具体描述。
佛功德有身、语、意、业四个方面。
身功德是讲诸佛的相好,如喻赞中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缠绕,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聚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师,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书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得悟解。应思惟此稀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道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能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其次,师父讲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希求佛果必须要发菩提心。在《广论》的道次引导中,讲到:“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
第三,师父讲策发菩提心是我们自己要去成佛才去发心的。在《广论》中四缘发心里有讲到:“第四由见此心大利益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我体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家的根基是普遍比较缘自利,师父因此应大家之基特别从自利的角度去讲如何策发菩提心。这与《广论》中讲成佛是不退小乘的最大因缘也是一致的。
最后,师父讲到做事与发心后行六度的关系,如《广论》中“既发心已于诸胜行修学道理”有云:“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因此,做事当然就是六度万行的一个行门了。
师父对于做事承担的安立也是应弟子们根基的一种调教方式。一位同学在上午谈到了他的体会:“关于如何看待所作的事情这一点,在正月十五之后,师父开始让我承担做事。最初很不适应,因为作息变得不太稳定,晚上晚睡,早上不精神。一天我去启白师父,请问可否派同学帮忙。师父回答:‘没有亲自经历过此事,就不知道它的困难。你们平时的研讨、学习,很多情况下,是光说不练。我认为如果心力没有提起来,研讨不一定是闻思,尤其是读书人的习性,总喜欢拿书看,但是书看久了,心不一定能提起来。’后来我随顺师意,尽力配合,乃至熬夜也不怕了。记得师父常常批评我们:‘你们连什么是佛法都不懂!内心没有一点力量,有什么佛法?’我的体会是:透由做事、承担,破除了对准点睡觉的贪着,另外在做事承担压力之时,更感到缺少佛法,从而更策发对闻思的希求。从广大的缘起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必定是铺路的,如同抗战之后没有学校,要上学,必须先干活,盖学校一样。我们这些人的责任就是如此,而且在面对境界历事练心之中才容易培养人才。”
对这位法师的心得,我很有同感。回忆僧团几年来走过的路,可以看出,师父很重视引导大家对境做事、历事练心。我是一个文字习气很重的人,出家之后在师父的加持摄受之下,坚固的习性开始转变,在历事练心的实践之中,让原本是一个文弱书生的我在性格上不知不觉地增长了一种勇悍。这种心性的转变,是在承担大寮、悦众、侍者工作乃至于法会等各种境界的磨练中完成的。现在我对于做事承担已经不再畏惧了,而且心力越来越强,身心的堪能性,承载力越来越好,整个生命充满了上进与希望。这些都是师父长期引导的结果。师父常常教诫弟子们:“学佛如果学到最后,心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怕做事,乃至于做事越来越多烦恼,这是佛法学错的体现。学习佛法就是培养内心的一种力量,要不断的去用法,不断的去造作,也就是纳法成业。纳法成业的意思是将法纳到心里,又通过身、语的造作,它才会变成业,如果没有通过身语的造作,我们把法领纳到内心,它仅仅是一个思业,通过身语的造作,才能够变成身语的业即思已业,然后才能感果。学佛一定要实践,所谓实践就是要面对境界。”
师父本人就是如是行持的。广化寺许多工作,师父都做过,光在流通处打包经书,一干就是三月。1989年当方丈,2002年到中国佛教协会工作,更是日里万机,整天面对数不清的人事物,但师父都一直是从容应对,纹丝不动不乱。最近几年,在长期超负荷工作压力之下,师父明显地变得苍老了,但他那种与时俱进,主动创造因缘去弘传佛法的精进与勇悍,却从未改变。师父为何能做到这样?从昨夜的谈话中,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师父是真正有生命宗旨的人。生命宗旨的力量就体现在成佛的愿心,饶益有情的菩提心。
昨晚在离开方丈室前,师父说了一句话:“我们这些同学,每一个人都要有大成就。我们的责任很重。”意念这话时,内心很感动,唯愿以师心为己心,好好地学习,承担,成才,不负出家之初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