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24日)(上)

(2007-03-24 23:11:47)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24日)(上)

成蹊

北京大学国学社近百名同学今天上午来到龙泉寺,开始了为期两天的佛教生活体验活动。

北大是人才汇集的地方,并且青年高知分子也是这个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群体。在北大,中西、古今、公认的、新颖的,各门各家的理论思想争奇斗艳,就宗教方面来说,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感兴趣的同学数量都很多,有些人把它当成学问来研究,有人把它当成点播心灵波动的良方,也有些人把它当成指引生命方向航标。

从北大的校园里,也走出了不少为宗教事业、弘法利生作出许多贡献的人,明海法师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这些年轻人的造访,师父显得很高兴。如果佛法能被年轻的知识分子接受,就说明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在慢慢的消除。同学们愿意来寺院里度周末,是很难得的事情,师父为大家的善根而高兴和欣慰。

同学们是大概十一点半的时候抵达寺院的。临近午餐时间,所以先安排就餐。在就餐之前,首先由一位法师为大家讲解寺院的一些基本礼仪特别是用餐时应有的威仪——既然来寺院体验生活,最好是像模像样一点了。新奇,我想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思,通过很少尝试的外在行为的一些改变,体会健康人生、快乐人生,这也是寺院和社团双方都十分期许的效果。其实,每一个真正的出家人,都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出家前后身心方面明显差异的,很多东西,比如威仪,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要非常刻意的作出样子,而是出家以后,在良好的修学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如此收摄身心,师表人天。对于没有出过家的人,这种感觉也不是不好理解,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导演过一场话剧,当时排练的时间短,演员有时很难入戏,因此我担心大家上台后会找不到感觉,结果没想到,在台上,大家都超水平发挥,下来问感受,都说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说,该怎么演了。这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它让我想到,人在增上环境里,即便不用去刻意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也会向良善的方面发展。

饭后,稍作休息,由法师为大家讲解龙泉寺简史。包括龙泉寺历史沿革,方丈简介,龙泉寺法务活动介绍等,使大家对这里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大家聆听了师父在以前法会中的开示《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进一步的了解佛教徒是如何修学佛法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3月24日)(上)

在寺院巡礼、晚课、晚斋过堂的体验之后,是今天最主要的活动——师父将和大家一起座谈,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不是第一次旁听师父对青年学子们的答疑会了,每一次听答疑会,都感觉是一种享受——享受师父的智慧与慈悲。

同学们纷纷开始表达起了自己对佛教的一些看法和困惑,一连有七八位同学发言。

“方丈您好。高中时,我过着非常快乐的时光。学什么都挺有意思,挺有收获,和周围的同学、老师相处,也感觉很温暖。可是高三以后,突然有一天眼睛出了问题,不能长时间看书;我保送上大学,不必参加高考,周围的同学都忙着高考,和同学之间也渐渐疏远了。并且因为眼睛不好,不能看,很多时候是在思考,有的时候,觉得悟到了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很痛苦,很迷茫,于是想用哲学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心态,当时也想明白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想清楚了这个‘我’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但是依然是非常痛苦。到了北大以后,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间,就觉得很陌生,很紧张。看到有的东西,稍微不如我的意,我就很容易起烦恼,感觉心一下子就很紧张。我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请方丈给我指明一下人生的道路。”

“法师您好。去年我在美国访问了一年,接触基督教比较多。基督教的《圣经》,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就是说世界从何而来,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佛学里边,佛陀是不是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怎么来的?将往何处去?目前我对佛学的理解是:它只告诉我们人心将往何处去,通过修心把你自己修到何处去。但是佛学能不能给我一个答案,告诉我世界怎么来,又要到何处去?”

“大法师: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佛法中,轮回是重要、基本的概念。但佛法讲‘去除我执’,这个‘我’是假合而成的,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轮回呢?这一世的我和下一世的我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那个轮回的我是真实的?或者说,在真实的意义上,它又是个假合的?这是我一直想不清楚的问题,希望大和尚对这个问题开示。”

“请教方丈和尚,在现实中,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我是个俗人,但希望能找到这种感觉。”

“法师好。首先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跟我妈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妈就要崩溃了,于是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寺院里的和尚去倾诉,后来不知道和尚是怎样解释解决的,然后很诡异的,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也模模糊糊地觉得冥冥之中好像确实是有一种什么力量。我想请问,这样对佛的一种信任,一种依赖,是否算是一种迷信呢?就像高三时,很多的父母非常虔诚地到寺庙、到妈祖庙去求,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他们都是很虔诚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最后,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没有考上?这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他们心不够诚?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法师,您好!我本人对佛学了解是很肤浅的。我有个问题,是关于佛性本清净的问题。我们人的本性是很清净的话,那么那些尘埃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在我们获得这种无明之后,通过修习佛法可以剔除这些无明,达到涅槃的话,那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在我们达到涅槃之后不赋归到那种无明状态呢?谢谢!”

“法师,您好!我有这样的疑问,我上大学之后走了很多地方,总感觉社会太不公,大部分人生活太苦,当然我也觉得我的人生也很苦。怎么样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呢?或者说,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世界上大部分人解脱这种苦?”

综合以上同学的问题,师父回答说:

“刚才我们这几位同学的问题其实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了。既有世界的问题,又有人的问题,又有心的问题,又有怎样修心的问题,以及明心见性的问题等等,包罗万象,概括一切。”

“至于说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变化,以及最后怎样毁灭的,各个宗教都有它的说法。我们佛教也有自己的说法,比如在《俱舍论》世间品里对这个问题就专门有谈到。但是佛教的世界观,跟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这种世界的观念还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的观念,是从我们的肉眼,从我们人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去认识世界的。佛教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它有圣人的世界,有凡人的世界。同学们如果能照着经论慢慢学习,对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楚。当然基督教也有基督教的说法,科学也有科学的说法,都是有的。”

“至于说人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会有这些变化,甚至说我们岁数越大,这种问题越多,痛苦越多,快乐越少,对人的信任越减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人有烦恼。岁数小的时候,相对来讲,烦恼也比较少,烦恼引起的业——去做错事、坏事也比较少。岁数大了,错事、坏事做得越来越多,痛苦就越来越多了。大家现在还年轻,相对好一些,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发现你越来越痛苦。到老的时候更痛苦,很多人到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了,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这就是负面的累积太多了,不好的成分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痛苦。佛法就是要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人内心当中的负面累积去掉,而累积正面的成绩、优点、功德。如果不是靠修行,不是靠这种宗教方面的体验,我们人负面的累积就会非常多的,这个人的包袱也就会越来越沉重。”

“至于说我们去拜菩萨,为什么有些得到保佑,有些没有得到保佑,有些能够求得到,有些求不到?这一方面来看,是你求得诚心不诚心。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的。不等于说我们每个人去求一下,每个人最后的答案都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寺庙又不是保险公司,每个人所受的结果都是他自己业决定的,是不是?总的来讲,菩萨对众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你考不上,是因为不用功,题答不出来,你的卷子分数不够,学校当然不会录取。题目答得出来,分数够了,你自然就被录取了。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是很自然的,对不对?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可能所有人都考得上。更不可能说你不读书,求一下菩萨,你就考得上,那么大家都不要读书了。这是邪执的问题,自作自受。”

“至于说怎样轮回。这个‘我’,本身是一个代号,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们说有‘两个佛法’,一个是精神的佛法,一个是物质的佛法。肉体是物质的佛法。心怎样想,是精神的佛法。精神,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心识。心是无形无相的,而我们的肉体是有形象的,科学不是讲‘物质不灭’吗,有形象的东西可以不灭,没形象的东西就更可以不灭了。只是说我们人死了,就如同衣服破了再换一件,房子破旧了再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这很简单的过渡,大家能不能理解?怎么过渡呢?就是自然的过渡。怎样叫自然过渡呢?就比如说今天是24号,明天是25号,晚上1159分之后是12点,自然就过渡到25号,不需要刻意怎样,它就这样过渡过去了。轮回也是一样,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很粗,觉察不出来,感受不到。这个人身,我们对它生灭的感觉,都是人在时间当中去认识的,但是我们认识的东西还是很肤浅,很粗糙,很简单的,更加细微的东西我们就认识不到。就如火把一样,这把火点燃那把火,火是怎么点的?它自然而然的,两个火把碰到一起就点着了。人也是一样,生命这边结束,那边就出生了。这是很简单的。”

一轮回合下来,同学们提问的兴致越发高涨,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听说您的老师是弘一法师的弟子。我觉得贪嗔痴中,断贪、嗔是好理解的,痴,我认为是执著,对于名利的执着,这个也容易断除,但是执着于情的话,我觉得就很难断除。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有过为情困扰的经历么?是什么样的机缘而出家呢?忘情是把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众生的情感吗?”

另一同学:“我提一个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若中医药里有些用动物的材料作药引,或用酒做药引,和尚能不能吃?另外,现在科学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么植物是不是也不该吃呢?”

师父笑着说:“你们这两个问题也有关联。这个世间上的感情都是虚幻的,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执着。执着为好,就会产生快乐;执着为不好,就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执着,内心就会非常麻木,非常陌生——这是指你内心对外界客体的认识,这就关系到佛教对内心认识的问题。通常的人,根据我们佛法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并且自己不晓得这种错乱。我们常常以一些混乱的观念、意识,来主导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常常会由一些很偶然的,很莫名其妙的观念来主导,然后就会由此引发对外界境界的追求,形成嗔恨等等。比如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很讨厌一个人,就是因为内心中嗔恨心,实际上可能对方也不知道,他也不会觉得你对他怎样不好;反过来说,你可能对对方很好,对方也不一定会跟你一样的行持来回馈你。如果说你对他那么好,他却对你不好,甚至是一种应付你,或者反过来说,你今天认为非常好,过两天他又变掉了,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人的思想,它没有一贯性,经常是在变化。”

“用吃荤吃素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说动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那我们这个人,除非不吃饭。如果当药的话,这在戒律里面是允许的。只是说,我们不吃动物,是从佛教里的这种慈悲心出发的,目的是为了要培养人的慈悲心。在南传,藏传佛教里,跟我们汉地不太一样,他们也不一定都吃素,但是汉传佛教,就规定要吃素。并且在佛教的观念里面,不吃荤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样:不吃荤指连、蒜、韭菜之类的都不吃才叫不吃荤,不吃肉只是说不肉食,跟不吃荤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把不吃荤就当成是不吃肉。既不吃荤又不吃肉,才是吃素。吃斋又不一样,在吃素的基础上,过午不食才能叫做吃斋。这也就是说,本身我们对佛教里的道理认识是错误的。在社会上,在民间一般的认知,误解的程度就更加深了。所以,在社会上流传的很多观念,不一定是很正确地了解认识了佛法,佛教的道理讲什么他都不是很知道。我们一个宗教,有很多的戒律,很多的教规,这些都是要维护我们的修道,维护大家学修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3月24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3月24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