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22日)

(2007-03-22 23:04:11)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322

成蹊

两位居士来找我,说是想请教一些问题。
   
今天早上,他们看过了昨天的《见闻觉知》中关于盗戒和三宝物的讲解,遂衍生出一些疑问:作为佛弟子,作为居士,应当不断按照佛陀所教导的业果原则,指导身口意行为造作正因,而作为寺院长期护持的居士,在三宝地这个具力业门的境界中,更应当以一种怎样的准则,去权衡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呢?
   
其中一位居士最近被寺院选派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专业摄影,目的是为寺院的义工队伍中培养较专业的摄影师,以期更好地在法会或相关纪念活动、法务活动中拍摄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有宗教情愫的纪录片和容易让人生欢喜心、希求心的开示录影碟。课程的费用是每人两千多元,由寺院支付。
   
另一位居士最近生病一直未愈,昨天在常住的安排下,同其他几位生病的常住居士一起到医院就诊,诊疗费和医药费,也是由寺院支付。
   
即便是寺院的安排,也向大家说明了是僧团的开许,但是两位居士心中还是很不安,认为居士护持寺院是分内的事情,而不论什么理由,享用寺院的钱财就不太应该。
   
“常住不是已经开许,并且是统一安排的么?”我轻轻地说。虽然我知道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但这是个原则。其实这些决定,都是师父指示的,师父深知发心来寺院长期护持的优秀佛弟子们、义工们,对生活条件、物质条件不会有什么要求,但是,师父常要我们多替居士着想,多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生活上的便捷,使大家多把心安放在学法上面,不要因为一些生活上的琐事,纷扰不断,不能安心护持,安心办道。居士来寺院,不是来当劳动力,而是要发挥在家众的特长,同僧众共同承担弘扬教法的重任。
   
这样的用心,俗众也是理解并感恩的。但是从他们的角度看,消耗自己的福报是件可怕的事情,特别是使用三宝的物资,不但消耗福报,而且不小心的话,还可能造下比在世间更严重的盗等恶业。
   
“就算是这样,自己心中还是很不安,怎么能用寺院的钱呢?这是十方供养,我们是没有道理来享用的。”料到他们会这样回答。
   
我在心中暗暗祈求三宝、佛菩萨和师父的慈念,希望他们能够加持护念,通过我这张嘴巴,使两位居士得到身心的安宁,和烦恼熄灭的清凉——单凭我这个凡夫的个人见解和经验,是无法给予众生最契机的帮助的。
   
对于这件事情,自己大略的感觉是:因为对自身的感觉很执取,很容易忽略如法、广大的发心。想起师父曾经开示说:“如果有执‘蕴’为‘我’的观念存在,则我们做的很多事业,我们的发心,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我还是决定先对他们观功念恩一番再说。 
   
“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说明对戒律有所希求,并且对三宝、对业果具有信心,这是你们宿生善根的体现,是很难得的。有很多人,不但不会注意到用三宝物的问题,反而还会不由自主地去盗取,造很大的恶业。”
   
“嗯,没错,这样的人太可怜了。”一位居士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们各个殿堂供台上的供品,经常会丢失,大概是一些游客或者初学者把它拿走了。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盗,我以前就听人说过:‘供过佛的东西好,可以治病。’他们这样想,就会不自主地拿走;还有些人还自作聪明地先对着佛像说一句‘我把它拿走了’,认为这就是祈白三宝。”
   
确实如他所说:这样的人很可怜。因为无明和无知,由错误的知见导致错误的行为,履于薄冰而不自知。“不过他能想到对佛像祈白,也算是错中的不错了。”对于哪怕一点的值得随喜的地方,也要把它找出来,让它增长广大。
   
“呵呵,倒也是。”居士笑了。
   
借着他们的好心情,言归正传。
  
“你们担心花寺院的钱是消福报或造恶业,看起来是好意,但实际上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执著。常住已经开许过了,并且也是师父的意思,大家不用顾虑太多。之所以心中不能放下这种念头,是因为只缘着自己,没有想到整体。修学佛道,要把自己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站在师父的角度,站在法师的角度去考虑,在整个的缘起下,怎样做对自他最有利。常住之所以作这样的决定,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安心护持,安心办道,身心稳定才能更好的承办弘法事业,利益更广大的众生。自己的想法是次要的,如何策发广大心才是我们应当时时串习的。有人说自己在龙泉寺消不起福,师父却说在这里积的福享不完。师父说过:‘发心大,依强的心愿力走,就成为最重的业,其他的业自然就没有力量了,现不起来。’你们在这里作义工,如果能够把身心都供养给三宝和众生,哪还有‘我’,哪还有‘消福’一说呢?出去深造也好,养病也好,都变成了是在供养三宝,利益众生,那么对你们而言,还有什么担忧呢?”
   
看着他们在一边点头,我进一步说:“不过,也可以随分随力的作意思维,以惭愧、报恩的心情受恩而行,并且借此生发对出家和戒律的希求心,这样,就能在面对境界时种下正因,转化为成佛资粮,说不定还会快速感得出家的果报呢!”
   
两位居士听了很高兴,双手合十,眉开眼笑。
   
刚好师父回来了,我便告辞居士,同师父一起进了德尘居。边走边汇报刚才的对话。师父听了,很慈祥地说:“多好的居士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