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2007-03-18 15:54:13)
分类: 俗众弟子

登山有感

贤诚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春节华严法会结束了,为了让大家能够放轻松一下,缓解一下前段时间的紧张,下午山上的义工组织去南线景区去爬山。天气非常晴朗,大家心情也格外高兴。下午拜完忏之后,两位法师出现了,他们来带领大家爬山。能够请到法师带领爬山,大家都非常欢喜。义工们带上了一些水果和水。法师想得非常周到,提议带上香、木鱼和引磬,如果遇到有佛像可以供养礼拜。大家怀着强烈的欢喜,排队出发了。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我们一行人跟随着法师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已是早春时节,不过山里的气温还是有一点寒冷,前几天下过的一场雪还未化尽,在山阴面的小路上依然还能见到点点的洁白。但有些树枝已经听到了春天的召唤,吐出了新芽。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在登山的过程中,法师说,“站在山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色就不一样;人也是如此,在不同的位置,格局也就不一样,所看所想的也就不一样。”我想,师父考虑的都是教法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整个佛教界的事情,他的着眼点之高、心胸格局之大跟我们普通人相比,就是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啊。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这时一个居士问道,“我们怎样才能在较低的位置拥有较高的格局呢?”法师回答说,“这就要有慧根。知道慧根是什么吗?就是‘会跟’。”法师的回答真是智慧而幽默。是啊,“会跟”就是能够依止善知识,遵循着善知识的教导,这样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才能够不迷失方向,才能顺利到达顶峰。

大家在一边爬,法师接着又问,“学佛象什么?”我们答道,“学佛象爬山。”“哪里像呢?”有同学答道,“学到不同的程度看到的景色就不一样。”法师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答案,让我们再想想还有哪些地方象。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思维真是比较的愚钝,根本就不乐于思维,已经是懒惰惯了。法师问我们有谁记得关于登山的诗词。我只记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其他都想不起来了。法师问有谁还记得杜甫的《望岳》,我们周围的几个同学都记不起来了。

没过多久,我们就已经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了,大家已经热汗淋漓了,站在高处往下望,风光无限好。大家补充水分,休息片刻后,继续我们的行程。

法师说,“孟子曾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就是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之后,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后,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其他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很难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技巧,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

孟子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法师这段话有他特别的内涵。佛法相对于其他世间法而言,就象是大海与其他水之间的比对。所以,要学就要学最好的,就要学习佛法。在我们确立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目标之后,再与世间任何其他蝇头小利的目标相比较,就象是看过了大海再去看其他的小水了。

这段话也能反映出我们学佛之后的一种感触。学习佛法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世间的一些事情不大感兴趣了,觉得世间一切的物欲都淡然无味。因为,佛法就是大海,在龙泉寺听师父讲佛法就是游于圣人之门。我们在寺里经常可以听到师父的开示,可以学习佛法,可以做着有意义的义务工作,就会越来越喜欢呆在寺里,呆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这应该有一分“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境界了。

前面有一小段路不太好走,是被大石头挡住的一段狭窄的小路,我们攀越了过去。这时法师想到了有人描写师父的一段话,“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相处观庄严,于无字处会经典,于无路处行大道”。听到这段话,内心感觉豁然开朗,师父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在无路处行走大道的人。我们能够跟随着这样的善知识行走在菩提大道上是何等的荣幸。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又过了不多时,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黄普院的遗址。这里真是一个清净的好地方。这是一个类似于窑洞的构造。据说这里曾是一个尼庵,里面曾有石雕的佛像,后来遗失了。现在里面放置了一个根雕的弥勒佛像。法师给佛像上了香及供品,然后建议我们大家在窑洞的大堂里念诵大悲咒及心经,给这个地方加持一下。大家拿出了携带的木鱼和引磬,分列站好。两位法师一人执一件法器。大家开始先三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及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再诵三遍大悲咒及七遍心经。整齐而清亮的念诵声飘荡在寂静的空中,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让人感到恍惚间已步入了佛国仙境。相信佛菩萨一定能够感受到大家清净的念诵。这时时光也仿佛倒退到了远古的时代,也曾有一行人在这里唱诵佛经。

黄普院的正南方有一个开阔的大平地。法师称赞这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环境很幽静,如果能够在这里打佛七的话,一定很不错。平地的南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块巨石斜立在地面上,在它上面建造了一个塔。这个塔能巧妙地建造在这个石头上,也堪称是一个奇迹了。我们把带来的大塑料布铺在地上,法师朝着塔顶礼,我们也随后各自顶礼。在这个清幽的露天平台上,当我们五体投地的时候,已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俗众弟子)登山有感

塔的后面则是一些古旧碑的遗址。历史的变迁,使得过去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一些遗迹,带给人无比沧桑的感觉,让人不禁慨叹光阴的稍纵即逝,而只有正法永久地住世才能真正造福于世间。所以,为了让佛法能够弘扬,正法永住,我们每一个佛子身上的担子也是非常重大。

在下山的路上,法师才给我们说出了他在上山时那个问题的答案,他先说出了杜甫《望岳》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说,我们学佛就象是爬山一样,也是要有次第的。就象这首诗描写的一样,远看是如何,到了山腰是如何,在峰顶看又是如何。如果没有从山脚下一步步地踏实走上来,是不会领略到山上壮观的景色的。我们学佛也是要一步步地去修行才能向成佛一步步地靠近。如果没有踏实的学修,想一步成就佛果是不可能的。

我们一边听着法师开示,一边下山,一点都不觉得累。等我们回到寺里的时候,板声刚好响起,大家正好还可以赶上上晚课,整个活动显得非常紧凑而有意义。

跟随着法师爬山,确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不光可以欣赏怡人的景致,调整身心,更可以思维得很远。如果能够体味到一点佛法的真义,那么爬山也是在修行。

 

                                                                                                (2007年3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