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3月13日)
成蹊
“我的弟弟要来了。” 听一位法师很兴奋地说,他今年20岁。
我们也都很高兴,因为几天前,师父已经答应了他弟弟想要出家的请求,僧团里又将多一位善根性的法王孙。他还有个姐姐,今年春节来参加了华严法会,之后就决定上山来做长期义工。姐弟三人都来了,他们的父母自然也不会留在江苏家里,都要上山来做义工了。如此眷属圆满的家庭真是稀有难得,当然,也可见得师父和僧团的吸引力,有如此之大。
“几点到?”这天,我问他。“ 六点多到六里桥,大概八点多就到了。”小师弟手脚都快舞起来了。
晚上,师父抽空接见了他的父亲和弟弟。
“出家很苦哦,怕不怕吃苦?”师父慈祥地问。出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问,算是“有言在先”了。
“不怕。”小弟弟很腼腆,半低着头挤出两个字。他可能是第一次跟师父这样的“大人物”说话,所以紧张也是难免的。
“你们一家人都很有善根。”师父赞叹着,脸上堆满了笑容,“进僧团后,要多背书,多练字。”背书、习字是小沙弥和小净人的基本功课,不但能够充实自己,而且能够摄心,是很好的修行。两年前进来的两个十几岁的小净人,现在已经把四书都装在脑子里了,让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法师们羡慕不已。年纪越小,世间的染污越少,器过越轻,修行越容易有成就。我们除了随喜外,也要为来生能像他们一样童贞出家而好好种因、发愿。
爸爸向师父汇报说,儿子的学校校风不好,同学之间老有打架事件,自己的孩子老实,老受欺负,想想干脆早点送到僧团里来得了,反正迟早是要出家的。
这叫“逆增上缘”。他们一家人,对三宝一直有着很好的信心,孩子以前种了出家的因,今生必定感得出家的果,不论引发这个果的“缘”是顺是逆。师父笑着说:“你这孩子就是出家的命。”我极感慨于这句话。
顺便一提,据我所知,寺里的其他法师在选择出家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拣择的,并且完全不是因为事业无成或者感情受挫这类奇怪的理由而出家的。
小弟弟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据说在县里拿过软笔书法第二名。初次见面,他写了一幅字供养给师父,师父很高兴收下了。
龙泉寺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正法僧团的殊胜,纷纷发愿出家,或是鼓励自己的儿子出家。出家的功德,《贤愚经·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里说:“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因为“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
又举喻说明:“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破坏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
“如百盲人,有一名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
“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与无上福业。”
出家之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
真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不过,这样的功德,也不是说只要披了件出家衣服就会有的,必须依止善士,如理闻思修行,真正有戒定慧的功德才可以。
有人可能会想:出家有如此大的功德,我也想出家,可因为种种原因出不了家,很痛苦,怎么办?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间的真相、痛苦的真相,而产生种种的执取造成的。“一切都是业决定”。真正了解业感缘起的道理,我们会努力在因地上积累资粮,而不是在果相上强求。记得当年我还没出家的时候,很想出家,但内心和外在都面临着种种的障碍,很痛苦,便向一位善知识祈白,他只说了一句话:“好好积资粮”。这句话我到现在一直都记得,后来,我好好去种因、发愿、祈求,终于因缘成熟,进了僧团。
这以后,每当我生命中出现暂时的障碍和困难时,无论它们看起来有多大,我都会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只要我的福德够了、资粮够了,我就有机会突破。
师父说,出家有三种,出世俗之家,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我们常常只在外相上计较,为能否出世俗之家而痛苦,却不知更重要的是出烦恼家、三界家,而这是每时每刻都能够努力的。如果我们能把握当下,好好闻思,渐渐认清世间虚幻,五欲欺诳,彻底了知烦恼行相,生死过患,那么不仅当下我们内心不会为无益的痛苦而牵扯,且真正出家追随师父弘扬教法,利益众生的那一天,也会很快来到,乃至于能够像上面说的这对小师兄弟俩,童贞出家,清净修行。否则的话,我们不能把握好当下,精进努力,养成恶劣习性,出了家也很难有什么成就,自己就把自己耽搁了。
过去已逝,未来未至,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唯有当下,不是吗?
师父行事事略:上午九时,小组结合履行职责实践讨论政府工作。
下午三时,列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分别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晚上六点,中央统战部在部里宴请宗教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朱维群常务副部长主持,刘延东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