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14日)
成蹊
戒律课上,讨论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不行谁行?”
听起来好象有些霸气,但我们恰恰贫于这样的勇悍。
道宣律祖《戒疏》上说:“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
《行宗记》中,宋灵芝律师如是解释:“为道者,通而为语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终为一实,而作前引,况经开会殊途同归,涅槃重扶无非显性,今明为道专指佛乘,止息化城终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岂为世福而立斯戒”。

“为道者”之“道”,即为“苦集灭道”之“道”,整体来讲,就是佛道的道。佛道通指小、中、大三乘,不管哪一道无非是说化的方便。就究竟义来推测佛的根本义趣,不要说三乘,乃至于翻邪三皈,目的何在?“为一实而作前引”,无非是为了最究竟圆满的成佛道路而作方便;《法华经》
云:“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管用任何方法,适应不同的根性使用的方便,最后都引导他究竟圆成佛道,佛出世的目的在这里。
不但释迦世尊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已说,正说,当说,根本义趣都是这样。我们现在迈下脚第一步,是准备通往最究竟圆满的地方去,所以“由大望小,小无不大”。
这段话的意义何在呢?或者换句话说,对我们修行的价值是什么呢?记得过去听一位善知识说:“无论如何,成佛的宗旨你一定要建立起来,而且是一开始就要把这个正确的内涵建立起来,内心当中随时随地一切无非都是因,我们要圆满佛果,因在哪里?就在当下,在我们起心动念处。”
他还特别点出我们的现行:总有“凡夫的自性执”。
我们总爱说“我不行”,善知识说:“谦虚一定要有,但我建议你不要老是说这个话。要怎样说呢?‘我不行谁行’。但是不要说出来,说出来不是疯子就是狂夫。应当自己告诉自己:‘我不行谁行’。”
有成就的人都有这个特征,譬如印光大师,他常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彼既丈夫我亦尔,敢不勉力自修持!”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念佛要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志气。为什么念佛?因为我要学阿弥陀佛,应该有这种心。这不是说我现在要像他一样有成就,而是说现在应该下正因。否则,我们还没做就已经种了焦芽败种的因,将来还能期望结出什么好果来呢?道理很简单。

修行最重要的无非是两样事情,见与行。见是善知识教授的,靠的是善知识的眼睛,行持是要我们迈开两条腿自己跑,睁开自己的眼睛。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正知见,否则,总是在瞎忙。但因我们习性太重的缘故,要想正念现前,就必须要依止一位真正有大乘发心的善知识。
想到了师父。师父总是特别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与内心的谦和一点也不矛盾。
师父常常告诉我们:“自我期许很重要,你有多高的期许,将来就有多高的成就,个人如此,团体亦然。”记得我刚来龙泉寺的那段时间,有一次正在大寮给一位生病的同学熬药时,师父走了进来,我知道他是特别来关心我了,于是便很欢喜地跟在师父后边经行聊天。当时的对话已经基本忘了,但是一直记得师父想要传递给我的最重要的讯息——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
当时我内心还起怀疑,可能吗?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慢慢看到,师父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心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师父常说:“我们要对得起教法,对得起众生,对得起这个时代。”这是师父心心念念之所系,所以,不论做什么,师父每一个当下都在种最圆满的因。
回过头来看自己,这种心只是偶尔起来一会儿,不久就又淹没在我们的“凡夫自性执”中了,我们总觉得,建立教法,利益众生这种事,大概只有师父这样高量的人才能做,我们至多只能打打下手,吆喝吆喝。《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就是我们的最好写照。
问题是,业果不会因为我们“谦虚”就让我们快速成就,不种正因,就是种焦芽败种的因,感焦芽败种的果,轮回无量劫。佛早就成佛了,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不同就在这里。
但愿我们这些穷子们,能放掉内心错误的执取,在师父的拉拔下,早日成为“法王座下大丈夫”,不要让佛菩萨、善知识再失望了。
师父行事略记:上午九时,小组讨论“两高”报告和各项决议草案。下午回到龙泉寺,视察工程情况,接待客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