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众弟子)登山和学佛

(2007-03-13 07:54:57)
分类: 俗众弟子
                

登山和学佛

贤远

从大年三十开始,到正月十四,龙泉寺的华严法会圆满。前后十五天的法会,加上准备和收尾工作,一直在寺里护持的义工都有点疲倦。正月十七,惊蛰刚过,法师突然提出建议——大家都去爬山。正月十八,在两位法师的带领下,义工们向着山中的“金刚塔”出发了。“金刚塔”虽然和龙泉寺一样都在凤凰岭风景区内,但除了两位几年前去过的同修,其他人只是在路线图上见过这个名字。

爬山的时间比计划的更久一些,一是因为人多,大家体力不同,二是上下山的路,不亲自走一遍,没有办法靠想象来揣度难易。沿途的风景也一样,不置身其中,就不能真的有所感受。

一出发就开始上坡,没走多久就发现走错了路。开始顺着大石头的陡坡向上“爬”时,想起出发前,有位去过的人形容说“路很好走,都是缓坡”。路窄窄的,只能单列前行,队伍前后拉的很长,原来想象大家边走边和法师交流的情境也成了幻影。这时,法师出了一道题——“学佛像什么?”要从爬山中体会到学佛的比喻。这道题在长长的队伍中一个人一个人地传开。因为这道题目,思惟被系缚在佛的身上,爬山的过程开始变的不同,眼里所见的景致也开始具有特别的涵义。

        (俗众弟子)登山和学佛

琴师才知道琴弦的松紧

法师说到这次爬山的缘起时,讲了个佛所说的喻:佛说修行好象琴弦,如果太松了,弹不出音,太紧了呢,就容易绷断。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张弛有度。大家一直绷的比较紧,就要出来放松放松,在贴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体会佛法。

学过一阵弹古琴,琴弦经常都在或松或紧的状态中。即使调的很准,一曲奏罢,通常也要重新调音。要弹琴,首先必须了知弦音的高低,然后才能一边拨着弦,一边调松紧,直至最合宜的程度。修行也一样,长久放置着完全松了弦的琴不谈,要弹出音调的琴,就好像希望走在修行路上的我们,身心便是琴弦。可是那个基准的音我们听的出吗?各种不同的方面,学习、做事、与人交流能够和谐地调配吗?我们的身心,是懈怠了,还是疲倦了?

听法师讲的喻似乎很简单,但如果想真的知道怎样去调整,是要成为一个“琴师”的。我们身心的变化比琴弦迅疾的多,想把握的住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不间断地刻苦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法师看似平常的提示,正是我们学习看懂自己的重要时机。琴弦的松和紧,只有琴师才知道。

 (俗众弟子)登山和学佛

带路和不带路的区别

大家同样到达了目的地,可是,下一次都能够为别人带路吗?

我自己是不怎么记路的,只管跟着走。一路风景很好,走了小小的弯路,不觉得抱怨。后面走的那么顺利,带路的两位同修花了很多心力,也没觉得特别幸运。路上在哪里转过弯,哪里有岔路,特别的标志是什么,基本记不清。

也就是说,我上路的时候,根本没想过以后——或者就是下一次,或者就是明天,要自己走,甚至带别人走上这条路。

我只是跟着大家,走在队伍里。人是有聚散变化的,目标和道路一直都在。当我要一个人走过去的时候,当我与一些更新加入的同行一起,心里模糊地知道路上的风景,知道目标的吸引力,可是却无法描述出道路、与他们一起走上去的时候,能体会出这一次经历的珍贵吗?

终于有一点点体会到,通往智慧觉悟之路的次第中,为什么闻法与讲说法要联在一起,为什么我们好象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师父就一直鼓励我们发心。假如我们想到迟早要为他人带路,才会真的去思惟,去搞明白当下这一步为什么这样走,为什么是这个方向而不是那个。一路下来,才能渐渐懂得如何去抉择。

我自己的生命,自己内心的善恶,自己的生死,都要一一走过,师父会一直陪我走在这条路上。可是,我终得成为他,才能真的和他一起走到成佛的那一天。

佛为什么走我的路

鹰,其实是不用走路到山顶的。从平地而山顶,乃至更高远的天空,鹰的翅膀都能带它自由翱翔。

但我和许多众生,双脚都被牢牢吸在地上。我们向上的路,只能这样一步一步、高高低低地慢慢走着。到达终点之前,要翻过许多个山峰,穿过许多山谷。

我们出发不久就错过了该向上的路口,这之后走的越快、越远,折回来的路就越长。如果没有人曾经走过,没有路线图,没有到过目的地的人带路,我们怎么可能走的到呢?即使有路,我们也总是会想:坡挺陡的,路上有雪有泥,能走的过去吗?后面会不会更难走呢?真的有“金刚塔”吗?

我们这一生要走的路,释迦牟尼佛都走过了。我们能够到达的最圆满的境界,他到达了。我们要面对的困难,他都去面对了,并且用他的脚步告诉我们这些困难都能够克服,能够突破。

佛经上说,佛于生死已经自在。也就是说,佛可以不涅槃,也可以不生病。但是佛示现病相,示现涅槃。佛承受娑婆世界所有的苦,是因为我在娑婆世界,因为我于生死不能自在。

生死的路比我们走过的山路,要复杂很多很多倍,困难得多,而且很长很长,我们又背着很重的业的包袱,又被习性捆着手脚。佛是“示道大师”,他能够指示我们道路,必然因为这些道路是他走过的。而我们此时此刻所在的位置,遇到的困难,佛都知道。他会成为路上即将开花的一棵树,或者我们能用手抓住的藤、一块适合坐下来休息的大石头,会成为照亮一切的阳光、指示方向的星斗。如果我拿掉障蔽住双眼的各种邪执,应该能够见到佛一直在这条生死之路上。

佛就是为了我,走上这条生死之路的。在这条路上,背着我的业,随着我的脚步,在每一段路上指引我该做的抉择,从没有放弃。

(俗众弟子)登山和学佛

?/P>

谁是爬山的“高手”

爬山的一群人,总是有快有慢,有强有弱的。

以前登山,有些体力好的人喜欢冲在最前面,比别人早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到达目的地。但是,他们一定不是经常登山的“高手”。

“高手”的特点是:走在最前面时,迈步不是他自己的节奏,而是最适合整个群体的速度。每个人都有自己步伐的节奏,可是“高手”要能随时适应变化,各种节奏都成为他的“节奏”。即使对他不是困难,但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就要砍去路上的荆棘,要在没有路的陡坡拉好绳做好保护。要独自去探路,来来回回比别人多走许多的路。要能够走在最后,陪着体力最弱的一个或者一群人,替他们背东西,做台阶、做拐杖、做靠背,为他们讲故事。

“高手”也许是,也许不是有能力最早到达终点的人。他在意的也不是自己是否能够最早到达,爬山时的“高手”,是能够承担起整个群体一起到达终点的人,他的成功,是所有人、无一遗漏地走到目的地,是每个人道路的顺利、平坦,每个人的欢喜和成功。

大乘的道路,一定是一群人一起走。和爬山一样,我最希望的,是不是自己快些到终点?见到体力弱,或者受伤的同行,见到有人背着很重的包袱难以挪步,我愿意做他们的支撑,愿意分担一些他们的担子吗?走在前面的人探好了方向、铺平了的道路上,我愿意慢下来为后面的人伸出手,让他们跳过我面前的沟坎,走到我的前面吗?

在成佛的路上,我还是喜欢算计如何对自己有利,怎样让自己的担子更轻、步伐更快,更早到终点。问题在于,如果不是为了群体里的每个人,走的快又有什么价值呢?本来这条路上的“高手”就不是那个最早冲顶的人。或者说,自己最早到终点,根本不是“高手”的目标。

为了这一群人,怎样走才是“快”的,师父已经做了。可惜我只知从中获利,不知为人付出,而想走的更快,想离师父更近,努力把“自己”换成一群人,也许才是正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