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2007-03-01 16:12:43)
分类: 寺院报道
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见闻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今天早上师父给大家进行了《怎样发心修行》的开示,其中重点提到了发心要发大乘的菩提心,而修行则要从下士处去着力。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接下来一整天,法师围绕师父早上开示的内容对大家进行了引导。
  上午诵经前,法师了解到初学佛的居士比较多,所以教导我们要怎样诵经。我们在诵经时可以不刻意去分别经中的意思,用自己的专注力把一个一个的文字贯穿起来。我们的意念要不间断,令心安住在每个字上。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专注力得到培养,念诵的声音如行云流水一般与木鱼的声音合而为一,由此木鱼的声音也可以摄持住我们散乱浮躁的心。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我们的心要缘到整体,万众一心。在诵经时,如果我们的心只是缘着自己的话,那我们的声音就会跟大众的声音不协调,整体的声音就会比较杂乱。而当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是缘着整体的话,那整个念经会场的声音听起来就会非常地整齐和谐。我们的整体意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诵经就是练习主宰自己生命方向的时候,时时刻刻做心的主人。当我们诵经时如果发觉自己的心跑掉了,那就把它拉回来,再继续安住。我们要主宰自己的心,让之专注。如果我们诵经时觉得困倦难当,有可能是自己确实比较疲惫,还有可能就是自己无始劫以来不敬法的果报,这就需要忏悔了。
  如果我们安住在当下,做的每件事情都跟自己的发心、菩提心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菩萨行了。否则就是别别的业。有了发心还要去造业,我们要用发心来贯穿每一个行为,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下午,法师慈悲善巧地对居士在寺院里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指导。比如,我们上山到寺庙里来,在路上应该靠边行走。来了之后,应该先到大殿拜佛,以表示恭敬。我们要下山离开寺庙之前,也应该先去礼佛。这样养成习惯的话,三宝在我们心中就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三宝之地,我们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举止的话,那可能就会减损自己的福报。比如,我们在佛堂诵经、听法时,有时会把自己的包袋、衣物等放在佛堂里,靠在旁边放供品的墙上,这都是会减损自己福报的。又例如,我们在坐着时,把自己的脚冲着前方的佛像,或是自己的袜子很久不洗,有很大异味,这都是对佛菩萨的不恭敬。这就好象我们身上背着一个袋子,我们一边很努力地集资粮,往袋子里面放着福德与智慧的粮食,而这个袋子却有漏洞,一边又在漏着粮食。结果修行多年却进步不大。法师针对这些需要遮止的行为所进行的开示,对于居士是很大的保护。因为大家都不希望在不知不觉中减损自己的福报。
  几位居士趁着午斋后的空闲时间,在云水堂附近的山坡上捡柴。山坡上枯枝参差崎岖不平,行走很不方便,断裂的树枝散落在树丛中,需要来回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行动放缓了,心也不知不觉地跟着放轻松了,偶尔抬起头来,峻立的山峰和天上飘荡的白云马上就映入眼帘。一边拾柴,一边体会“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意味,不由得感慨佛法是如此活泼,它就蕴涵在万事万物之中。另外,下午在南县的集体出坡,内容也是拾柴,就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场面了。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走近佛堂时,突然传来一阵轻快的笑声,原来是督察组的义工们放弃了休息的机会,利用午休时间集体出坡。他们的出坡内容是打扫佛堂外面的空地。只见有的义工把红毯子提起来拍去尘土,有的则在清理并重新摆放佛堂门口的地垫,还有的则在清扫地上的杂物,大家有条不紊,配合非常默契,实践着师父所说的“清理内心从洒扫住处开始”。通过打扫,把自己内心的尘垢也一并扫去。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中午法会接待部的义工们进行了研讨。部长向众人分享她跟随法会召集法师得到的加持和体会。通过这次法会,部长深刻地感受到了无常。虽然法会行程很早就已经准备好,但是每天的行程常常会有非常大的临时改变,有时变动还不止一次。有次部长向法师请益下午的行程安排,法师说:“下午?什么都是无常的!”法师就是如此慈悲善巧的把我们的执著去除。我们常常在脑中形成一个固化的思维,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会照着我们的安排发展,实际上经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干扰我们,如果没有保持一颗灵活的心,随时做好准备,就很容易陷入束手无措的境地。
  下午佛法讲座的主题是《佛教与教育》,主讲人是两位教师。生动地介绍了她们用心的心得。曹居士体会到佛法在生活中的切入点是“以诚待人”,真正利益他人,用心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去。如果世间的事没有做好,要体会大乘佛法是万万不可能的。用心是一种习惯。我们都是在用惯性做事,用身而不用心。而万法之源是用心去碰触的。用心做事,就能够把心安住下来。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曹老师举了喝水的例子:平时我们喝水端起杯子就咕咚一口喝下去,如果用心去喝水,端杯子时心安住于端杯子的手,体察杯子的触感,水入口中时,心安住于舌,体察水的滋味与温度。
  再比如我们在家过春节,经常会磕瓜子,这也是修行。拿起瓜子放到嘴边,感知它的形状,判断放到第几颗牙齿去磕,细细品尝它的滋味,再将瓜子皮轻轻放好。如此不断重复,如果心在不知不觉中跑掉,一旦发现马上安住于当下。把磕瓜子也当作练心。
  修心其中一方面是修炼心的敏感程度。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用心的程度比一般人要敏感,能够感知别人所不能感知的事物。而佛陀更以他最不可思议敏感的心,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心的敏感,就是在修感知力、专注力,这些是学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修行过程中自省和自律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晚上法师又继续引导大家怎样把早上师父开示的佛法内涵落实到行住坐卧的行持里。法师结合“大乘发心,下下行持”进行深入带动。教导我们如何从最微细处下手。如果我们每天身心散乱、躁动,在佛法上的用功不易持续,易受环境影响,善心易退失,这都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有正念时,造的业比较容易与佛法相应。正念、正知是一切善法生起的基础。我们要正知而行,以正知去行走。那么该怎么行走呢?法师首先问大家,“大家觉得自己不会走路的请举手。”当时没有几个人觉得自己不会走路。后来法师就说,那么就请两位居士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这时会场上的气氛非常地活跃,两位师兄上台来给大家示范了他们是怎么走路的。他们走完之后,法师问大家他们走得怎么样,一些居士提出了一些看法。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接着法师给大家讲了正知而行的内涵,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动念为先,智为前导”。法师举了个例子,你正走在去上殿的路上,突然有个人喊你的名字。如果你没提策正念就马上就转过头去,那你就失去了正念。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转头之前,先动念,再转头。在做事情之前,要以正念摄持着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身心缓和,寂静。
  然后,法师又让那两位居士重新再走一遍。这次他们走路的姿态就比前次显得更加的稳重、自在了。这时大家强烈要求法师再给我们示范一下他在走路上是如何行持的。法师先给大家详细讲解了需要注意的细节,并亲自进行了演示。这时大家看到法师行走时一派威严庄重、洒脱自如,当场掌声雷动。从法师细微处的行持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僧宝的功德。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8日)


  有居士提问“怎样笑”?法师回答说:“面部表情温和、脸上挂着微笑,是内心柔和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生你的气了,如果你见了他就真诚的微笑,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与坦诚。那么对方就比较容易转心,两人的违缘很快就会转过来了。法师送给大家一句《入菩萨行论》中的偈颂在生活中实践:“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善成众生友。”
  师父的一句“大乘发心,下下行持”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法师策励我们应该努力行持。如果我们懂再多的道理,而在行持上不去改变的话,业没有改变,生命的境界就不能提升,虽然学佛有年,依然随业流转。修行即是逆生死流走解脱道的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