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1日)
成蹊
下午两点有活动:佛教文化研究所新春茶话会。师父说:“你也去见识一下吧,有很多有名的教授。”我一看名单,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张新鹰副所长、魏道儒教授、黄夏年教授、尕藏加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楼宇烈所长、魏常海教授、王邦维教授、姚卫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方立天所长、张凤雷教授、温金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班班多杰教授、刘成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中国民族报副社长杨连福先生、宗教周刊张广艳主任;佛教在线首席执行官安虎生先生。此外还有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一司王哲一副司长,以及中佛协的一诚会长和师父等,确实是汇集了很多知名人士。我见过很多教授,但同专门研究佛教的教授却接触很少,他们能长期、深细地研究佛教,有很多著作,对社会影响也很大,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对佛教是怎样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呢?这或许就是师父想让我去见识一下的。
地点在前门建国饭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主持茶话会,先由杨笑天副所长介绍来宾,然后各位发言。

杨曾文教授说:“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提议,国家宗教局于1987年2月5日批准中国佛教协会撤销研究部,设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佛学研究、扩大教内外佛教学术交流、举办佛教专题培训班或进修班、开展对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佛教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和出版《佛学研究》。然而回顾在我任职的四年中,成绩十分有限,诚愿今后在佛协领导、同仁和教内外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改进。
一诚会长说:“在座诸位和全国学术界的朋友多年来关心中国佛教事业,在各方面给予热情的帮助,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真诚地希望,诸位今后对中国佛教事业继续给以关心和支持,让我们共同携手……。”
叶小文局长说:“昨天晚上才看到杨所长发的Email,请我来参加。我没什么准备,谈谈感受。半月前到印度,心里疑问:为什么佛教在印度衰亡?……佛教学术理论缺乏研究,在社会上失去作为精神导师的功能,反而印度教把佛教同化,说佛是它们什么神的化身。……佛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悟出‘苦、集、灭、道’,佛教有一套道理,是讲学问、研究问题的宗教。”
师父说:“出席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新春茶话会与学术界诸位教授、学者和其他老朋友见面,感到十分高兴,……我热诚希望学术界的朋友今后对中国佛教事业,对中国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继续给予热情的支持,特别在办好各级佛教院校和研究所、编写教材、开展佛学研究、进行内外佛教学术交流、编印学术书刊、编修寺志等等方面给予帮助。”
世宗所卓新平所长说:“弘扬佛教文化的任务落在中国身上。……学术研究很重要,感谢佛教界的关心。……要使佛教发展,则要关注人心,人心研究是佛教的一大任务。”
人大方立天教授说:“佛教界与学术界的良好关系,对国家和佛教发展都很重要。……。印度佛教的衰落可能是因为脱离人民,……。佛教如何对人民有帮助?契入点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弘扬佛教哲学: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佛教理论经我们转化、宣传之后,对人民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作用大。”
北大楼宇烈教授说:“从东晋后,中国整个文化受佛教滋润,南北朝后的文学、艺术,离开佛教没法讲。……。宗教生根,更多落实在人民生活。在社会民众中,文学、艺术起大作用,佛教与此有缘。”
北大王邦维教授说:“研究佛教怎么与社会适应,需教理、学术的支撑。”
……
四点的时候,杨曾文所长按计划结束茶话会,在总结词中,他说:这是开放以来政、教、学三界最高层次会议。
在返回的车上,师父说:“今天茶话会的效果很好啊?”我说:“是!提了很多切实的想法和建议。”师父说:“大家都很真诚。”
小刘司机问后天去宗教局的活动是不是也开车接我过去,师父说:“去一下也好,人就是在这境界上锻炼成长,还要有好学的心,没有好学的心则觉得是负担。宗教脱离人民就会灭亡。”
师父的这句话让我心里有些震动,我由此体会到好学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前不久读到一段话:“尔时有异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缘正法疾灭,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为人说法,亦不至心听法、忆持,设复坚持,不能思维义趣,彼不知义,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人。’佛告比丘:‘有是因缘,令法疾灭,而不久住。’”看后,当时内心略有触动,遂策励自己好好闻思修。今天听师父这样说,又回想茶话会中众人的发言,我对这段话有了更多信解:如果“至心为人说法”,必定要代人着想,考虑如何契理契机,这就必须深入人群,顺应各个时代众生共性的根机,如近现代社会人共性根机的突出点是讲求学术和文化,这方面的善巧也是需要努力学习的,否则就会脱离人民、脱离时代,而趋于衰落。但是在契机的过程中可能迷失佛法,做不到契理,甚至世俗化、庸俗化,这也需要努力去学修佛法。因此不论契理,还是契机,都需要好学的心,学习契机的善巧方便,学习契理的学识修证。“机”不离境,要在境界中认识不足、体会佛法、实践佛法,在“广大境上发深广心”,“难学能学,尽一切学”,否则境界会成为负担、苦恼。当然,也不能乱学,否则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任遇所缘,即使修者,……,终生善行悉成过失。”也正如师父讲的要把握“总别、本末、轻重、缓急、次第”,但如果没有广大、强盛的好学心,所谓把握“总别、本末、轻重、缓急、次第”就会是偏狭、无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依师、暇满、修心的次第中,要于修心前思维暇满。确实要好好培养好学的心,面对所有境界不断策励,希望在境界中学修佛法,以佛法超越境界,这作为个人心态,关系到自己法身慧命的断续增损,作为整体风气,关系到佛教的兴衰存亡。我愿意用祖师大德的话来常常策励自己:“实际理地一尘不染,佛事门中一法不遗!”“特达勇锐,身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实际做的时候不容易做好,就努力跟着善知识学习,正如普贤菩萨的行愿:恒顺众生、常随佛学,善知识即是佛的随顺。

加载中,请稍候......